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一医院,精神心理科,441000
【摘要】目的:分析抑郁症患者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对消除病耻感的影响和改善效果。方法:将2023年5月到2024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抑郁症患者62例作为分析对象。对患者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治疗干预,分析对消除抑郁症患者病耻感的效果影响。结果:患者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后,经过统计结果显示,治疗干预后,患者的病耻感评分和对应方式分数都优于治疗前的分数,数据对比结果(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对于消除患者病耻感,和对于改变应对方式有显著的疗效。病耻感体验是影响抑郁症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消除病耻感和改变应对方式对抑郁症患者的康复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抑郁症患者;病耻感;对应方式
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是一种精神上疾病,抑郁症患者因遗传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关系等引起病耻感,让患者对于自身的评价比较低,比较悲观,患者对于未来出现悲观、消极态度,或者对生活的期望比较严格,也有部分患者感觉到自身处于一种消极、被抛弃的状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造成很严重的负面影响[1]。
消除病耻感对于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非常重要,因此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减轻负面影响,本次研究中分析了抑郁症患者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对消除病耻感的影响和改善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了在2023年5月到2024年2月期间,62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其中男性32例,女性30例,年龄在22~60岁之间,平均在(40.24±5.53)岁。纳入标准:(1)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的诊断标准,抑郁症的诊断是指首次发作的抑郁症和复发的抑郁症,患者通常具有心情低落、兴趣和愉悦感丧失、精力不济或者疲劳感等典型的症状,病程持续2周以上。(2)患者意识清晰,可自主配合治疗。(3)对于本次研究的认知行为疗法等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完全知情,自愿参与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本次选取了贝克认知疗法(Beck's cognitive therapy)进行治疗[2]。贝克认知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阿伦·贝克在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创建的,其核心是通过调节认知过程来达到改变个体行为的目的。具体方法(1)识别自动性思维。帮助患者进行1周的认知行为治疗,学会发掘和识别这些自动化的思维过程、认知的影响等。(2)识别认知性错误。对患者的错误思想问题进行识别,包括任意的推断、过分概括化,或者患者言语的自卑、自责等认知。这些错误相对于“自动化思维”更难于识别,因此要听患者诉说的自动想法,以及不同的情境和问题,然后纳出一般规律,找出其共性,维持治疗2周[3]。(3)真实性验证。将患者的自动性思维和错误观念进行一种假设,鼓励患者在严格设计的行为模式或情境中进行角色扮演或想象羞耻、自卑情境,然后进行消极思维识别,停止并积极思维替代。通过这种方法,让患者认识到,原有的观念是不符合实际的,不真实的,并能自觉加以改变。这是认知治疗的核心。(4)去中心化,进行自我强化等,积极的进行自我表述。(5)忧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大部分抑郁患者往往认为抑郁情绪会一直不变地持续下去,实际上,这些情绪常常有一个开始、高峰和消退的过程。帮助患者提高认识,控制患者自身的情绪。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外,也要鼓励患者进行自我监督,帮助患者进行理性思考,重建认知。
1.3观察/评价指标
对62例抑郁症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抑郁症病耻感量表(DSS)》和《应对方式评定量表(CSQ)》进行评价。其中,患者的病耻感量表评分主要包括能力、社交、治疗等方面的评估,得分越低患者病耻感越低。应对方式包括解决问题、求助、自责、幻想、 回避、合理化,共6项,62个条目[4],分数高低,要根据对应方式的性质进行判定患者是否得到了明显改善。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涉及到的数据,均采用了统计软件包(SPSS23.0)来进行分析。对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使用X2和t值进行检验。数值P<0.05,则表示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认知行为疗法前后患者的病耻感
62例抑郁症患者在认知行为治疗后,通过病耻感量表中对各项评分结果来看,均低于治疗前,并且组间数据对比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对比治疗前后的病耻感(±s)
认知行为 | 例数 | 社交 | 能力 | 治疗 | 合计 |
治疗前 | 62 | 18.36±6.21 | 10.34±3.20 | 11.31±6.14 | 48.36±5.23 |
治疗后 | 62 | 10.24±4.03 | 5.79±2.02 | 6.46±3.25 | 21.27±6.11 |
t | 8.636 | 9.467 | 5.497 | 26.521 | |
p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2.2认知行为疗法前后对应方式
分别统计62例患者在认知行为疗法前后对应方式量表评分,结果显示,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后,抑郁症患者的对应方式量表中,各项评分都优于治疗前。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对比数据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对比认知行为疗法前后对应方式量表评分(±s)n=62
认知行为 | 解决问题 | 自责 | 求助 | 幻想 | 退避 | 合理化 |
治疗前 | 0.36±0.08 | 0.52±0.21 | 0.36±0.20 | 0.58±0.12 | 0.44±0.22 | 0.44±0.12 |
治疗后 | 0.55±0.26 | 0.35±0.05 | 0.52±0.22 | 0.34±0.17 | 0.37±0.10 | 0.51±0..03 |
t | 5.499 | 6.200 | 4.237 | 9.081 | 2.280 | 4.456 |
p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0.024 | 0.000 |
3讨论
抑郁症,在临床上是一种高发病、高临床治愈率但低治疗接受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精神障碍。患者会出现明显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有的患者可能存在自伤、自杀行为,还可能伴有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过大,和各种因素影响,临床抑郁症的发病率也越发增多。目前抑郁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物理治疗等方式。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由A.T.Beck在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对于抑郁症患者进行认知行为疗法,需要进行周期治疗,对患者进行循序渐进的心理改变。
本文中,对62例抑郁症患者应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结果可以看出,能有效的改善应对方式,从根本上建立我自的自信,重新建立正确认知,进而消除患者的病耻感。
参考文献:
[1]徐珊珊. "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病耻感和应对方式的改善及改变情况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19. A1 (2019): 53+55.
[2]陈涛. "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病耻感和应对方式的影响." 临床医学 38. 03 (2018): 28-30.
[3]李江婵, et al. "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病耻感和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 中国全科医学 18. 04 (2015): 463-465.
[4]黎华柱. "认知行为疗法对消除抑郁症患者病耻感的影响." 求医问药(下半月) 11. 05 (2013): 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