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性细菌的微生物检验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09
/ 2

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性细菌的微生物检验效果观察

罗玉梅

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  检验科   547000

摘要:目的:探讨病原性细菌微生物检验与常规检验在呼吸道感染患者诊断中的差异。方法:选取2023年2月至2023年2月24日我院收治的10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涂片、白细胞计数等常规检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病原性细菌微生物检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比较两组患者病原学诊断阳性率、检出病原菌种类、平均住院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病原学诊断阳性率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00%(P<0.01);观察组检出病原菌种类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日(8.12±1.74)d,短于对照组的(10.58±2.25)d(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的84.00%(P<0.05)。结论:与常规检验相比,病原性细菌微生物检验可提高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检出率,更全面反映病原菌谱,为优化诊疗方案、改善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病原性细菌;微生物检验;常规检验

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病原体以病毒、细菌为主,其中细菌感染约占50%[1]。已有研究表明,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阳性率可达50%~80%,细菌分布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为主[1,2]。但也有学者提出,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耗时长,常规检验更便捷[3]。为进一步明确病原性细菌微生物检验在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拟对比分析两种检验方法的病原学诊断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2月至2023年2月24日我院收治的10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5~82岁,平均(64.8±10.2)岁;急性支气管炎22例,肺炎28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47~80岁,平均(63.5±9.4)岁;急性支气管炎20例,肺炎30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知情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符合《呼吸道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2)年龄≥18岁;(3)起病时间<2周。 

1.2.2排除标准

(1)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2)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患;(3)免疫功能低下;(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3 检验方法 

1.3.1 对照组

采集清晨或餐后痰液标本,送检病理科。采用革兰氏染色法进行涂片镜检,观察白细胞、上皮细胞数量,初步判断有无细菌感染。同时进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检查的基础上,增加病原性细菌微生物检验。取适量痰液标本接种于血平板、巧克力平板和麦康凯平板,于35℃~37℃培养18~24h。初步鉴定培养菌落,并进行革兰染色和生化反应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按CLSI判读标准判定结果。

1.4 观察指标

(1)病原学诊断阳性率:涂片镜检找到病原菌、细菌培养阳性判定为病原学诊断阳性。

(2)检出病原菌种类。

(3)平均住院日。

(4)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列为有效,无效列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病原学诊断阳性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病原学诊断阳性率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00%(χ²=8.333,P=0.004)。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病原学诊断阳性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阳性

阴性

阳性率

对照组

50

36

14

72.00

观察组

50

47

3

94.00

χ²值

8.333

P值

0.004

2.2 两组患者检出病原菌种类比较 

观察组检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多种病原菌,而对照组仅检出少量肺炎链球菌,两组检出病原菌种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823,P=0.000)。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检出病原菌种类比较(株数)

组别

例数

肺炎链球菌

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克雷伯菌

其他G-杆菌

葡萄球菌

总株数

对照组

50

7

1

0

0

0

8

观察组

50

14

8

5

3

2

32

Z值

4.823

P值

0.000

2.3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比较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日(8.12±1.74)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0.58±2.25)d(t=6.171,P=0.000)。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比较(±s,d)

组别

例数

平均住院日

对照组

50

10.58±2.25

观察组

50

8.12±1.74

t值

6.171

P值

0.000

2.4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0%(χ²=4.000,P=0.046)。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50

21(42.00)

10(20.00)

11(22.00)

8(16.00)

42(84.00)

观察组

50

28(56.00)

15(30.00)

5(10.00)

2(4.00)

48(96.00)

χ²值

4.000

P值

0.046

3 讨论

细菌感染是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因,据统计约占50%以上[1]。及时明确病原菌种类和药敏情况,是指导抗菌药物选择、提高疗效的关键环节。常规检验手段主要有涂片镜检、白细胞计数等,操作简便,用于初步判断有无细菌感染。但涂片检查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且不能确定具体病原菌种类[2]。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作为病原学诊断的"金标准",可准确鉴定致病菌并指导用药,在呼吸道感染诊治中具有重要意义[3]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常规检验相比,联合病原性细菌微生物检验可使病原学诊断阳性率从72.00%提高到9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微生物检验可弥补常规检查的不足,减少漏诊,值得推广应用。通过培养还发现观察组的病原菌谱更全面,除肺炎链球菌外还检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为有针对性地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有研究指出,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性存在地区和人群差异,应根据本地细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数据,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与常规检验相比,病原性细菌微生物检验可明显提高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检出率,更全面反映病原菌分布特点,对指导抗菌治疗、改善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许铠,李天立,肖荣,白梅,钟莉.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性细菌的临床检验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11):86-88.

[2]闫正平,张有,张华旭.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性细菌的临床检验及质量控制研究[J].当代医学,2023,29(12):145-147.

[3]康秀娟.呼吸道感染病原性细菌检验的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2023(6):010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