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前因素对产后抑郁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 2

产前因素对产后抑郁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郑家欣  黄海鹏

南方医科大学   510515

1 前  言

产后抑郁的产生与产妇的产前和产后因素有关,极易影响母亲身心健康[1],增加母亲的自杀风险[2]影响婴儿的正常发育[3],增加婴幼儿各种疾病的发病率降低家庭生活质量,影响正常关系[4]。产后抑郁症已成为不容忽视、严重影响产后妇女及家庭的女性心理问题。为促进产妇心理健康与家庭和谐,亟须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改善产妇产后抑郁症状。本文通过整理国内外“产后抑郁”相关文献,重点总结产后抑郁的产前因素及预防措施,以期为产后抑郁的早期预防提供新思路[5]

2 研究背景

产后抑郁是一项重大的公众问题,全球范围内,每1000名产妇中就有1-2名患有产后抑郁,在中低收入国家,产后抑郁的发生更加普遍,甚至一些城市的患病率可达10%。孕期母亲的抑郁症状,会改变宫内环境、母婴依恋,导致婴儿在未来生活中更容易出现行为困难。

国家提出 “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目标,全社会都应对产妇的产后抑郁保持高度关注,维护产妇的身心健康[6]

3 研究现状

3.1产前因素

产前因素对孕妇的影响可谓积时累日,它往往使孕产妇的心理情况变得更为复杂。个人因素有助于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生理因素和产科因素有利于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社会因素更具有文化差异性,更有利于不同地区与文化区域的早期预防计划的制定。

3.1.1 个人因素

几乎所有的孕妇在孕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可能对怀孕分娩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惧,尤其是初孕产更容易被情绪所左右。

双相情感障碍家族史或既往个人史的孕妇,首次怀孕时大概率被确认有极高的危险因素既往产后抑郁会增加未来患重度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和再次产后抑郁的风险。童年期受虐待与产妇发生产后抑郁密切相关,此类孕妇应当收到更充分的情感情绪保护。

血清素和催产素基因中的基因多态性对产后抑郁的影响较大,可能成为未来产后抑郁诊断的生物标志。

3.1.2 生理因素

育龄期女性通过雌孕激素周期性变化维持正常的生理周期。孕期激素是非周期的,雌激素、黄体酮、人胎盘泌乳素和人绒毛膜激素的水平急剧升高,易产生“情绪过山车”。怀孕后易产生孕期生理反应,可使部分孕妇变得敏感、激动,因此,合理调节孕期情绪对产后抑郁的预防大有裨益

3.1.3产科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少生”“晚生”“优生”思想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后有计划地孕育子女,导致高龄已成为较为常见的产科高危妊娠的危险因素。虽然其在身体保健、养育方式具有一些优势,但高龄妊娠与心理疾病的发生有关,提示高龄产妇可能更需要专门的产后护理。

孕前和孕期的超重与肥胖影响孕妇心理健康,会加大孕期患妊娠期糖尿病与妊娠期高血压等疾病等概率。一项研究使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提示患有冠心病的孕妇在产前和产后6周的EPSD评分均较高。

3.1.4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是影响产后抑郁发生的重要外在因素:胎儿性别和健康状况均会对孕产妇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一项关于孕期心理压力与产后精神障碍的研究表明:产后精神障碍与心理压力水平呈正相关。胎儿性别鉴定对部分孕妇的心理健康有巨大负面影响。一项针对广州高龄产妇的调查显示与婆婆、女性胎儿关系不佳等为产后抑郁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孕期家庭环境不够理想、家庭支持不足也是引起产后抑郁的重要危险因素。

3.1.5 产前生活方式

怀孕会引起的激素和代谢改变。女性在孕期甲状腺结合球蛋白水平增高,使得孕妇体内游离甲状腺浓度下降,较低浓度的游离甲状腺激素会导致孕期的女性有较高的抑郁风险。饮食失调影响女性的生殖健康、孕期孕妇和胎儿的健康,与抑郁的发生有关。孕妇睡眠障碍的高发病率与孕妇心理症状的密切关联。孕期毒物接触,如酒精致畸,也是重要危险因素。

3.2 产后抑郁的表现及诊断

产后抑郁的症状包括一般抑郁症状,以及围产期特有症状:母婴关系不良、母乳喂养失败、婚姻不合等,医生应当使用抑郁量表进行筛查,重视鉴别诊断。

3.3 针对产前因素的预防

早期预防极富性价比。

针对有精神病个人史等孕产妇,应为其制定个体化的产前心理干预方案。个体化的产科心理治疗应当充分了解患者个人史、既往史及家族史,结合患者的孕期身心状况,制定最适治疗方案。如音乐疗法、绘画疗法、叙事疗法及芳香疗法可,增强孕妇的情绪恢复能力。

孕期抑郁筛查十分重要,发现症状后应当及时进行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或支持性家访等措施。针对孕检异常的情况,可进行专家咨询,降低孕妇的不安感,此时医务工作者传达“坏消息”时更应当委婉,时刻关注患者的情绪反应。

对怀孕女性对心理和情绪提供支持、提前计划生产相关事宜、制定新生儿养育方案等方法,均助于孕产妇预防产后抑郁。

我国的宪法中明确指出“男女平等”,但一些地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仍旧根深蒂固,故更应当做好宣教,减少由于胎儿性别失望造成的产后抑郁的发生。

孕妇家人的孕前和孕期宣教十分重要,帮助他们知晓孕期保健知识,尊重科学,摒弃陋习,“优生优育”。

在日常生活方面,怀孕后应当适当补充维生素、钙、铁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保证母亲和胎儿充足的营养供给。孕妇应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适量的运动,舒缓孕期压力。

有生育意向的夫妇应当积极备孕,接受药物和维生素治疗、定期孕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辅助生育技术可能会使产后抑郁的发生率降低。

3.4 预后措施

产后抑郁症的全球均较高,且复发率极高。为改善孕妇的生活质量,维持其长期的情绪稳定,促进其产后恢复,利用筛查工具早期识别,积极干预,定期随访,防止抑郁的进展,预防下一次妊娠的抑郁发生。

结  论

本文通过对PubMed文献库中产后抑郁相关文献的分析,以及对相应统计数据的归纳总结,得出影响产后抑郁的产前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生理因素产科因素社会因素产前生活方式等。社会应当对妊娠人群进行及时的抑郁筛查,对危险因素较高的人群应进行及时的干预和积极的预防。国内外多项研究调查表明,对孕产妇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干预具有极高的成本效益,本文认为对产后抑郁的社会危险因素进行积极预防是最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O'Hara, M.W. and McCabe, J.E., Postpartum depression: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13. 9: p. 379-407.

[2].Admon, L.K., et al. , Trends in Suicidality 1 Year Before and After Birth Among Commercially Insured . JAMA psychiatry, 2021. 78(2): p. 171-176.

[3].Brummelte, S. and Galea, L.A.M., Postpartum depression: Etiology, treatment and consequences for maternal care. Hormones and behavior, 2016. 77: p. 153-66.

[4].蒋冬梅与褚庆文, 国内外治疗产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现代医药卫生, 2016. 32(13): 第2037-2039页.

[5].李永佳等, 产后抑郁研究进展及线下线上正念干预策略分析. 心理月刊, 2022. 17(20): 第210-216页.

[6].袁秀梅, 产后抑郁及其防治, in 第三届全国康复与临床药学学术交流会议. 2022: 中国江苏南京. 第 2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