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姑苏区白洋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血和末梢血在血常规检验结果中的差异。方法:随机抽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基本情况相近,分别对这56例患者进行静脉血和末梢血,对比不同采血方式的两组血液样本差异。结果:经过两组结果比较,末梢血组WBC、HB、MCV指标高于静脉血液组,且该组的RBC、HCT、MCHC、PLT水平更低,与静脉血液组比,差异显著,P<0.05,MC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时,静脉血和末梢血的检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静脉血能准确地反映血常规变化,值得临床广泛关注。
关键词:静脉血;末梢血;血常规检验;差异
当人体发生病症时,尤其是造血系统出现问题,可直接影响血液及全身组织器官,因此临床上经常将血常规检验作为各类疾病诊断的有效辅助手段[1]。血常规检查作为体检中最基本的体检项目已经成为最基础化的检查项目之一,通过血常规检查能够及时发现各种疾病隐患,进而可为患者提供诊断参考依据,及时得到治疗,避免耽误病情。但目前有较大争议的则是血液采集部位,争论最多的是在末梢血和静脉血采集上。末梢血是临床常用的采血方法,操作简单,对患者而言痛苦较小,适用于血液量少的检验。但临床研究表明,静脉血的方法更具有准确性,为对静脉血与末梢血的血常规结果进行进一步观察,我院也对56例患者分别采用两种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实施研究,具体结果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本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56例患者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为(41.2±4.3)岁,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静脉血和末梢血2种方法,以上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1)1周内未使用任何药物者;(2)情绪稳定者;(3)均知晓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患有血液系统疾病者;(2)服用抗生素类药物者;(3)晕血、晕针者。
1.2方法
仪器为迈瑞75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器,采血管是抗凝离心管和EDTA真空抗凝管,要求患者保持空腹状态,分别采集末梢血和静脉血两种样本,前者以手指为主选,必要时可选择耳垂处,后者以肘部为优选,以上均在消毒后方可采血,采集适量血液标本,轻摇容器避免溶血。
1.3观察指标
分别对患者静脉血及末梢血WBC、HB、MCV、RBC、HCT、MCH、MCHC、PLT进行观察。
1.4统计学处理
以()呈现计量资料,检验组间t值,数据收集整理用SPSS23.0软件,对比后,差异呈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WBC、HB、MCV指标结果
末梢血组均高于静脉血组,P<0.05,详见表1。
表1对比两组WBC、HB、MCV指标结果()
组别 | 例数(n) | WBC(×109/L) | Hb(g/L) | MCV(fl) |
末梢血组 | 56 | 7.9±1.2 | 111.1±16.1 | 99.6±4.8 |
静脉血组 | 56 | 5.7±2.2 | 98.6±15.7 | 83.7±5.2 |
t | -- | 6.569 | 4.159 | 16.813 |
P | -- | <0.05 | <0.05 | <0.05 |
2.2对比两组RBC、HCT、MCH、MCHC、PLT指标结果
末梢血组低于静脉血组,P<0.05,其中MCH无任何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的RBC、HCT、MCH、MCHC、PLT水平对比()
组别 | 例数(n) | RBC(×109/L) | HCT | MCH | MCHC(g/L) | PLT(×109/L) |
末梢血组 | 56 | 3.9±0.5 | 0.35±0.1 | 28.5±3.6 | 310.7±24.4 | 208.8±34.5 |
静脉血组 | 56 | 4.9±0.7 | 0.55±0.1 | 29.8±4.6 | 323.9±22.5 | 230.4±42.5 |
t | -- | 8.699 | 10.287 | 1.665 | 2.976 | 2.952 |
P | --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3.讨论
伴随现代医学技术快节奏的发展脚步,自动化、快速且精准的检验方法已逐渐取代传统方案,对临床疾病诊断价值具有积极意义[2]。血常规是血液检验项目里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检测方法,可以通过检验血液的组成部分是否存在增高或降低的异常情况,同时也会包括很多项目,如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血常规是临床检验中较为常见的一环,其结果可为疾病的鉴别和诊断提供有力参考[3]。作为标本的血液主要有静脉血、动脉血、末梢血3种采集方案,其中以末梢血和静脉血为主。静脉血是将穿刺针插入静脉血管,抽取适量静脉血液进行化验,还可以用于抽取静脉血进行血液配对等相关检查,临床应用广泛。但在不断研究中发现,静脉血与末梢血之间的细胞成分和化学组织差异性明显,由此导致血常规的检验结果也各不相同。就末梢血而言,采集时不会产生剧烈疼痛,取血方便,比较适合快速且简单的检测项目,但另一方面在于末梢血是毛细血管内血液,故出血量少,也不够流畅,则需要用手对其进行挤压,但会因此影响到检测结果。而静脉采集不会出现掺杂组织液,更能够真实准确地将机体情况反映出来,血液活动性强,以此保证血常规检验数据的更精准。此外,静脉血液标本不容易受到其他环境因素影响,采集血量大,能用于重复检测
[4]。
通过研究发现,两组通过血液分析仪检测WBC、HB、MCV、RBC、HCT、MCH、MCHC、PLT八项血常规,结果显示,末梢血组的WBC、HB和MCV均比静脉血组更高,两组在RBC、HCT、MCHC、PLT水平上表现为,静脉血组更高,且两组仅在MCH上对比有差异性,其他均无,P>0.05。这提示,采血方式的不同会影响血常规的检验结果,或者说若临床在进行血液检验时较差进行末梢血与静脉血的形式,更会严重影响检验结果。具体来说,静脉血中的RBC、PLT明显升高,与末梢血比,可见显著差异,分析可能是与末梢血的挤压和刺破有关,在这期间血液中可能会掺杂其他组织液体,促使PLT聚集,使微小血凝块形成,进而降低RBC、PLT的计数水平。不仅如此,末梢血采集放置过长时间容易出现凝血状态,也会影响检验结果。在WBC对比中显示,末梢血高于静脉血,分析原因,PLT聚集会形成与淋巴细胞相近的细胞群,其在仪器上便会被定义成淋巴细胞,由此引起WBC计数水平的“假性”上升。而末梢血MCV明显大于静脉血,可能是由于末梢血存在的时间较短,更易出现溶血现象。通过以上发现,静脉血比末梢血更具稳定性,因此建议临床在对患者进行检验处时,尽量选择前者,这样有利于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对采集静脉血更利于保障血液标本检验的准确性,并且不会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可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任海霞.血常规检测中应用末梢采血法与静脉采血法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16):22-25.
[2]高翠萍.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和静脉血的应用价值[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45(02):91-92.
[3]姚晓.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差异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3,17(06):99-101.
[4]崔忠岩,曹文.血样采集部位及采血后检测时间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08):122-124.
[5]陈琢雅,李涵辞,李海生.新生儿静脉血与末梢血两种采血方式血常规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3,39(01):75-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