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地质矿产实验研究所有限公司, 陕西 西安 710000
摘要:矿山工程地质灾害是我国矿山工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对人类生活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对矿山工程地质灾害发生的机制、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通过科学的地质勘查,合理的开采计划,严格规范的施工操作,加强监测预警以及采取相应的技术防治灾害的发生。此外,在矿山工地开发过程中,如何做好生态环境修复也是重要考虑因素之一。本文针对矿山生态系统恢复的难题,提出了一系列生态修复的对策和建议,如选择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植物进行复绿工作,提高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等。研究结果表明,理论相结合的防治策略和生态修复方式,对于控制和减轻矿山工程地质灾害,修复破坏的生态环境有明显效果,对于我国矿山工程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矿山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策略;生态环境修复
引言
我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因此矿山开发一直是我国日益蓬勃的经济活动之一。然而,矿山工程的开展往往伴随着系列地质灾害风险的增加,这些灾害不仅给工程安全带来威胁,还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从而影响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阐述和探讨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防治策略以及生态环境修复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过去工程实践过程中的矿山灾害案例,依据科学的地质勘测数据,详细分析矿山开发中的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环境修复的重要性和策略,希望为我国矿山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提供指导。
1矿山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分析
1.1 矿山工程地质灾害发生机制及特征
矿山工程地质灾害是指在矿山开采、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由于地质因素导致的灾害性事件[1]。在矿山工程中,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下水涌入以及岩爆等。矿山工程地质灾害发生机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地质构造活动:矿山位于地质构造活动区域,构造运动会导致地层错动、断层活动,进而引发地质灾害。(2) 地下水位变化:矿山开采过程中,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或升高,地下水位变化会改变岩石的物理性质,增加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3) 岩体力学性质:岩体的力学性质直接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岩石的强度、稳定性、结构等。(4) 矿石层倾斜:矿石层倾斜是常见的地质灾害因素,倾斜的矿石层容易形成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5) 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开采方式、不规范的施工操作、缺乏科学的监测预警等人为因素也会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矿山工程地质灾害具有以下特征:(1) 空间性:矿山工程地质灾害多发生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通常与地质构造、岩层分布等因素密切相关[2]。(2) 随机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很难准确预测和预防。(3) 突发性:地质灾害往往以突发的形式出现,对矿山工程和工作人员安全产生严重威胁。(4) 级别性:地质灾害的严重程度不同,有的只对局部区域产生影响,有的可能导致矿山工程整体崩溃。(5) 具有连锁效应:某些地质灾害可能引发其他地质灾害,形成连锁反应,加剧灾害的程度和影响。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包括地质构造活动、地下水位变化、岩体力学性质、矿石层倾斜以及人为因素等。而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空间性、随机性、突发性、级别性以及具有连锁效应。
1.2 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科学的地质勘查是预防和防治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基础。通过全面、精细的地质调查,了解地层结构、岩性、构造状况等信息,可以为后续的矿山规划和开采提供科学依据。合理的开采计划可以减轻地质灾害的风险。矿山开采过程中需要根据地质条件和矿石分布情况,制定合理的采矿工艺和方法,避免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开采导致的地质灾害。严格规范的施工操作也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措施。在矿山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施工操作,采取有效的支护和加固措施,确保工程的稳定和安全。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是及时发现和处理地质灾害的关键。通过布设监测仪器和建立监测网络,可以实时监测地质体的变化和灾害的发生,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灾害的损失。
另外,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也是必要的[3]。例如,对于地质滑坡或地面塌陷等灾害,可以采取土木工程措施进行加固和治理;对于地质断裂带或岩层变形等地质构造灾害,可以采取减灾措施,如地下排水、注浆固结等。为了有效防治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是必要的。在策略制定上,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质环境的特点和风险,采取综合应对的措施,如科学规划、合理开采、严密施工和完善监测预警等。矿山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矿山工程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勘查、合理开采、严格施工、加强监测和采取相应技术措施,能够有效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保障矿山工程的安全稳定[4]。
2矿山工程生态环境修复对策分析
2.1 矿山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矿山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矿山开采会导致土地破坏和植被减少,大量矿石开采后的坑塘和废弃矿渣堆积成为了环境污染的源头,影响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矿山工程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废水和垃圾,这些都对周围的土壤、水质以及植被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引发生态灾害。矿山开采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会导致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矿山工程还会改变当地的地貌和地下水流动情况,对地质结构和地下水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严重威胁了生态平衡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矿山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十分严重和深远的,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生态环境修复对策来减轻和消除这些影响。
2.2 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的策略与建议
矿山工程生态环境修复的策略与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进行生态环境评估。在矿山工程开发前,应该进行全面的生态环境评估,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生态系统进行定量评价,了解矿山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选择适宜的生态修复方式。在矿山生态环境修复中,应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生态系统特点和修复目标,选择适宜的生态修复方式。比如,可以采用植被恢复、土壤修复等生态工程手段,通过引进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植物,进行土地复绿和生态系统重建,提高矿山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另外,合理利用资源进行修复。在矿山生态环境修复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利用矿石的残留物进行土壤修复,利用矿山尾矿进行水污染治理等,实现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减少修复成本和环境风险。
加强监测和管理。在矿山生态环境修复过程中,应加强对修复效果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修复效果的达到预期目标。还应加强对生态修复过程的管理,确保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并预防可能的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矿山工程生态环境修复的策略与建议主要包括进行生态环境评估、选择适宜的修复方式、合理利用资源以及加强监测和管理等方面的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助于加强矿山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实现矿山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本研究对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归纳出了一套包括科学勘查、合理开采、规范施工与加强监测等在内的防治策略。同时,从生态环境修复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如选用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植物进行复绿,以提高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等一系列建议。然而,本研究仍有局限性,如在研究对象选择上存在局限以及对复杂地质背景下的灾害防治没有给出具体策略等问题,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将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尽管如此,本研究的防治策略和生态修复方式对于控制和减轻矿山工程地质灾害、修复破坏的生态环境已明显取得效果,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对于我国矿山工程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学洪.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J].世界有色金属,2021,(14):108-109.
[2]张鹏.矿山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措施分析[J].河南建材,2022,(04):130-131.
[3]陈家琼.矿山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对策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3,8(10):228-230.
[4]关健,郭玉娟,杜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及生态环境修复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21,18(31):26-28.
[5]李立华.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措施[J].世界有色金属,2022,(11):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