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苏湾镇中心卫生院院长
2湘潭纬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3合肥春晖明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目的 探究全乳扩散光学成像检查辅助超声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干预价值。方法 将2024年4月至5月于巢湖苏湾镇和烔炀镇筛查的1670例女性体检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同时接受全乳扩散光学成像检查与超声检查的体检者有198例,分析全乳扩散光学成像检查对超声或钼靶的提示作用。。结果。通过全乳扩散光学成像检查结节的总血红蛋白浓度,其中总血红蛋白浓度在62μmol/L以下提示为B超或钼靶BI-RADS 3类以下;总血红蛋白浓度在62μmol/L以上提示B超或钼靶BI-RADS 4类。结论 全乳扩散光学成像检查有望提示乳腺结节可疑患者。
【关键词】全乳扩散光学成像检查;超声;钼靶;乳腺癌;筛查价值
在中国,乳腺癌的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 1 位,也是导致女性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健康。中国乳腺癌呈现三个特征:一是 发病率增速很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2 倍;二是平均发病年龄较欧美国家女性早 10 至 15 年[1] ;三是确诊时临床分期相对较晚,中晚期患者较多,早期患者比例远低 于欧美国家,同时因为确诊晚等原因,中国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低于欧美国家。通过对多项前瞻性RCT临床试验的结果分析,有效的筛查可使乳腺癌的病死率降低 20%[2]
乳腺影像检查是乳腺癌筛查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乳腺超声、乳腺X线检查以及乳腺MR 成像。乳腺X线检查是欧美国家进行乳腺癌筛查的主要手段 ,然而对致密型腺体的敏感 度低,为 47.8%~64.4%[3] 。亚洲女性乳腺普遍为致密型,体积较小,乳腺 X 线检查的敏感度和准确度低;在中国乳腺癌筛查人群中,致密型乳腺女性比例高 (约 49.2%)[4] ,超声作为单独筛查手段意义更大。由于传统手持超声检查结果对操作者经验和水平依赖大,且对微小钙化灶的辨别能力较弱,无法对脂肪层和乳腺组织进行明确区分,可能导致较高的假阳性率和较低的特异性。乳腺MRI 对软组织异常的高敏感度也提高了乳腺癌筛查的假阳性率,且设备昂贵、检查费用高、影像科医师培养周期较长,乳腺MR成像(MRI)只作为乳腺超声、X 线检查之外重要的补充检查方法,。
光学成像作为一种功能成像技术,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应用于乳腺成像领域[5-6] ,扩散光学层析成 像(DOT,Diffuse Optical Tomography)就是其中一种典型技术。DOT是一种影像模态,采用波长范围为650~1000 nm 的近红外激光对乳腺组织进行三维断层成像。其成像机制依赖于内源性的血红蛋白浓度(物质的量浓度)变化,因此对目标肿瘤细胞具有高度特异性,可以弥补传统乳腺诊 断影像技术的不足,并应用于乳腺癌的检测、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预测[7]。随着临床实践逐渐增多,光学成像检查因具有无损伤、安全可靠、检查速度快等优势颇受临床关注。为进一步了解全乳扩散光学成像检查辅助超声检查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本文针对1680例筛查女性中超声检查筛查出的198例乳腺结节疑似患者展开DOT检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24年4月至5月于巢湖苏湾镇和烔炀镇筛查的1670例女性体检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年龄55-75(65.13±6.65)岁,身体体质指数范围为18-23(20.56±1.32)Kg/m2,婚姻状况:已婚1456例、未婚214例,生育史:已生育1058例、未生育612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高中、大学及以上各有759例、658例与253例。其中,同时接受全乳扩散光学成像检查与超声检查的体检者有198例,本试验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女性;(2)可积极配合检查者;(2)病历资料完整者;(3)生命体征正常者。
排除标准:(1)对超声、全乳扩散光学成像检查存在禁忌症者;(2)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疾病者;(3)认知功能、语言功能异常者;
1.3方法
所有疑似患者均接受全乳扩散光学成像检查、超声检查,具体检查过程如下:(1)全乳扩散光学成像检查:采用湘潭纬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DOD-01型光散射乳腺诊断系统,近红外波长为808nm,最大光学探测深度≥60mm。检查时受检人员取站立位,充分暴露双乳,先将围挡放置在下压板上,单侧乳房放在围挡内,当乳房压至5-7cm时,使用耦合剂填满围挡,后开始采集图像,一侧完成后采集对侧。最后获得双侧断层的基于总血红蛋白浓度的特征吸收图。(2)超声检查:采用迈瑞和SIUI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患者取仰卧位,检查时患侧手臂尽量上抬外展,充分暴露乳房及腋下,探头直接放在乳房表面,对乳头、乳晕及乳房外上、外下、内上、内下4个象限进行全面扫查,同时检查腋下淋巴结的情况,必要时可检查锁骨上下及颈部淋巴结。对病灶部位、大小、范围、形状等进行重点二维超声检查,后在二维声像图的基础上辅助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血流的走向及分布并在多普勒频谱上测量各种血流参数。(3)钼靶检查:采用乳腺X光摄影机,行乳腺X光摄影,检查时采用加压固定摄片法,常规采用头足轴位及内外侧斜位进行双乳摄影,必要是加照侧位和局部放大摄影。
1.4观察指标
(1)超声和钼靶检查采用BI-RADS标准进行分类:0类:需要其他影像学检查进一步评估。BI-RADS 1类:阴性;BI-RADS 2类:良性病灶,基本上可以排除恶性病变,需根据年龄及临床表现每6-12个月随诊;BI-RADS 3类:可能良性病灶,建议短期复查(3-6个月)及加做其他检查。4类:可疑的恶性病灶,恶性可能性为2%-95%,一旦评估为4类即建议进行病理学检查;BI-RADS 5类:高度可能恶性,应积极采取适当的诊断及处理措施,其恶性可能性≥95%;BI-RADS 6类:已经活检证实为恶性,此类用于活检已证实为恶性,但还未进行局部治疗的影像评估。若只有超声报告,则以超声报告的 BI-RADS 分类为准,若同时有超声报告和钼靶报告,则以钼靶报告的 BI-RADS 分类为准。
(2)全乳扩散光学成像检查结节的总血红蛋白浓度。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BI-RADS 2-4类结节的总血红蛋白浓度描述为均值±标准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比较BI-RADS 2-4类中总血红蛋白浓度的差异,采用Scheffe法两两比较BI-RADS 2-4类中总血红蛋白浓度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超声检查结果
巢湖苏湾镇和烔炀镇总共收集1670例女性体检者,其中苏湾镇筛查945例,烔炀镇筛查725例。在苏湾镇的945例中,B超检查结果BI-RADS 2类为171例,BI-RADS 3类为14例;在烔炀镇的725例中,B超检查结果BI-RADS 2类为219例,BI-RADS 3类为16例,BI-RADS2-3类患者共有420例(表1)。
表1苏湾镇和烔炀镇超声结果
地区 | 总人数(例) | B超结果(例) | 备注 | ||
BI-RADS 1类 | BI-RADS 2类 | BI-RADS 3类 | |||
苏湾镇 | 945 | 764 | 171 | 14 | 4例患者既有2类又有3类结节 |
烔炀镇 | 725 | 491 | 219 | 16 | 1例患者既有2类又有3类结节 |
2.2 钼靶结果
在苏湾镇筛查的超声BI-RADS 3类患者中有9例进一步做了钼靶检查,其中有3例降为BI-RADS 2类。在烔炀镇筛查的超声BI-RADS 3类患者中有12例进一步做了钼靶检查,其中有6例降为BI-RADS 2类,有2例升为BI-RADS 4类(表2)。
表2苏湾镇和烔炀镇钼靶结果
地区 | 总人数(例) | 钼靶结果(例) | ||
BI-RADS 2类 | BI-RADS 3类 | BI-RADS 4类 | ||
苏湾镇 | 9 | 3 | 6 | 0 |
烔炀镇 | 12 | 6 | 4 | 2 |
2.3 光散射乳腺诊断系统结果
在超声或钼靶BI-RADS 2-4类患者中同时做了光散射乳腺诊断系统检查的患者为198例,其中BI-RADS 2 类为180例,结节数为189个;BI-RADS 3类为16例,结节数为16个,BI-RADS 4类为2例,结节数为3个(表3)。
表3 同时做光散射乳腺诊断系统的患者情况
BI-RADS分类 | 人数(例) | 结节(个) |
2 | 180 | 189 |
3 | 16 | 16 |
4 | 2 | 3 |
合计 | 198 | 208 |
在超声或钼靶BI-RADS 2类的总血红蛋白浓度为50.28±11.71μmol/L;BI-RADS 3类的总血红蛋白浓度为52.94±15.77μmol/L;BI-RADS 4类的总血红蛋白浓度为71.81±8.35μmol/L(图1,表4)。
通过方差齐性检验得出P=0.341,表示三组方差为齐性,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P=0.008,表示三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4)。
表4三组BI-RADS分类的总血红蛋白浓度分析结果
BI-RADS分类 | 总血红蛋白浓度(μmol/L) | 方差齐性检验(P值) | F检验 (P值) | ||
均数±标准差 | 中位数 | 95%置信区间 | |||
2 | 50.28±11.71 | 49.31 | 48.60-51.96 | 0.341 | 0.008 |
3 | 52.94±15.7 | 50.175 | 44.53-61.34 | ||
4 | 71.81±8.35 | 76.31 | 51.07-92.55 |
通过Scheffe法进行BI-RADS分类的总血红蛋白浓度两两比较,得出BI-RADS 2类与BI-RADS 3类无统计学差异(P=0.698),而BI-RADS 3类与BI-RADS 4类有统计学差异(P=0.047),BI-RADS 2类与BI-RADS 4类也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5)。
表5BI-RADS分类的总血红蛋白浓度两两比较
两两比较 | Scheffe法(P值) |
BI-RADS 2 vs BI-RADS 3 | 0.698 |
BI-RADS 3 vs BI-RADS 4 | 0.047 |
BI-RADS 2 vs BI-RADS 4 | 0.01 |
根据两两比较的结果,可将BI-RADS 2类与BI-RADS 3类归为良性随访组,将BI-RADS 4类归为可疑组,通过绘制ROC曲线计算AUC为0.930,根据约登指数得出,当总血红蛋白浓度的截断值为62.09μmol/L时,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0%。
图2 总血红蛋白浓度的
ROC曲线
表6 不同截断值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截断值(μmol/L) | 灵敏度(%) | 特异度(%) |
62.09 | 100 | 80 |
61.08 | 100 | 77.1 |
59.86 | 100 | 75.1 |
58.04 | 100 | 71.7 |
3讨论
乳腺癌在女性中发生率较高,现已成为危害我国女性身体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及时治疗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抑制疾病进展,因此,选择有效、准确的筛查方式尤为重要。乳腺超声检查是利用乳腺肿瘤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声波差异进行诊断,其具有安全性高等优点,但是其分辨率较低,对于早期乳腺病变疾病的诊断特异度较低,难以对良性、恶性经做出诊断诊断[3]。全乳扩散光学成像检查是根据正常与癌变组织之间血供差异从而利用近红外光检测不同组织的总血红蛋白浓度来判断结节的可疑程度,其可对乳腺结节进行定位,且诊断客观迅速。
超声检查无辐射、操作简单,可基于组织血流速度变化对疾病情况做出诊断,但是其无法显示患者病变部位微环境血流情况,对极微小、深层病灶部位做出诊断;而全乳扩散光学成像检查技术是一项安全客观的检测方式,采集速度较快、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检查与诊断,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与动态时间分辨率,其不仅可为机体提供生理功能、组织体解剖信息,且其还可直接获得以血红蛋白为基础的生理功能信息,进而可保证获得丰富的信息。同时,病变组织增生速度较快、局部耗氧量与供血量较高,进而会造成机体中含氧血红蛋白浓度、氧饱和度等与正常组织具有一定差异,能够对深层组织进行扫描,故全乳扩散光学成像检查技术检测下可在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中表现为较大光学差异。
BI-RADS 2类的乳腺结节为良性结节,需要定期随访,BI-RADS 3类的乳腺结节有2%的恶性可能,也是需要定期随访,因此可将2类和3类结节归为良性随访组,而我们通过统计分析2类和3类结节的总血红蛋白浓度发现两者没有显著差异。BI-RADS 4类的乳腺结节恶性风险在2%以上,临床常规上是需要穿刺排除恶性可能,因此可将4类及以上归为可疑组,同时我们通过统计分析也发现其总血红蛋白浓度明显高于2类和3类。另外,通过ROC曲线发现结节的总血红蛋白浓度对判断结节的可疑程度有比较高的诊断价值(AUC=0.930),当截断值为62.09μmol/L时,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0%。因此,当结节总血红蛋白浓度在62.09μmol/L以下时,提示BI-RADS 3类以下,可定期随访;当结节总血红蛋白浓度达到62.09μmol/L以上时,提示BI-RADS 4类以上,考虑为可疑结节,建议进一步检测。
本研究通过分析BI-RADS 2-4类乳腺结节总血红蛋白浓度,发现2类和3类结节的总血红蛋白浓度没有显著差异,而4类结节的总血红蛋白浓度明显高于2类和3类,因此,全乳扩散光学成像检查有望用于提示乳腺结节的可疑程度,可帮助超声医师缺乏的基层地区更方便快速的检出可疑患者,使患者获得更早期的治疗和良好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郑荣寿, 孙可欣, 张思维, 等 . 2015 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 析[J]. 中华肿瘤杂志, 2019, 41(1): 19-28.
[2] Oeffinger KC, Fontham ET, Etzioni R, et al.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for women at average risk: 2015 guideline update from th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J]. JAMA, 2015(15),314:1599-1614.
[3] Brem RF, Lenihan MJ, Lieberman J, et al. Screening breast ultrasound: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AJR Am J Roentgenol, 2015,204(2):234-240.
[4] 闫晔 . 中国女性乳腺腺体密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 究[D]. 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