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06
/ 2

城市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

张琴

宁波市轨道交通物产置业有限公司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绿地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与传统的城市绿地设计相比,微地形设计重视小尺度的地形变化,旨在提高生态多样性,促进休闲体验,以及提高空间复用率。并且微地形景观设计能有效地降低噪音,改善微气候,创造休闲空间,丰富视觉体验以及提高生物多样性。

关键词:城市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环境改善;休闲体验;生态多样性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绿地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生态、美丽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绿地系统的城市能够充分展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理念,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绿色、健康、舒适的生活方式,大大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然而,如何优化城市绿地设计,提高其对环境和人类福祉的贡献,是当前绿地设计领域回应新型城市化的重要课题。

1、微地形概述

1.1 微地形概念

微地形,作为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较小尺度上进行地形起伏变化的设计方法[1]。这种设计调整通常涉及一些相对微小但多样化的地形变化,如坡地、微丘、浅坑和平缓的地形过渡等。这些小尺度的地形变化,虽然规模不大,但在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景观层次以及提升绿地使用体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微地形的概念源于对自然地貌的模仿和优化。在自然界中,各种地形特征形成了生物生存和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通过借鉴自然地形的多样性,微地形设计可以在城市绿地中恢复和模拟自然环境。这样不仅提升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还有助于减少人工景观带来的违和感,使人们在城市中也能感受到与自然相接的舒适[2]

1.2 微地形在城市园林绿地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微地形在城市园林绿地景观设计中具有显著的作用。微地形设计通过对地表进行细微的起伏和调整,不仅改善了传统平面设计的单调,增加了视觉层次感,还能显著优化生态效益。微地形的应用能够有效控制和引导地表径流,避免水土流失,增强绿地的排水功能,从而减少城市内涝问题。微地形能提升城市绿地的生态多样性,不同高度和坡度的地形为不同植物和微生物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从而打造更为丰富和多样的生态系统。

在空间利用方面,微地形设计能够增加空间利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通过地形的变化,可以创造丰富的功能分区,如儿童游乐区、安静阅读区和运动健身区,使城市绿地的功能更加多样化和人性化[3]。微地形设计不仅美化了城市景观,还在提升功能性和可持续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影响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的相关因素

2.1 土壤因素

土壤因素是在微地形设计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包括土壤的结构、质地、pH值、养分含量和排水性能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条件以及地形稳定性。例如,黏土土壤保水能力强,但排水性差,容易造成积水,而砂质土壤排水性好但容易漏水,不利于植物养分的存留。在微地形设计中需要根据实际土壤类型,采用适当的土壤改良措施,调整土壤结构,以满足设计需求。

土壤的承载能力也需要特别关注。地形的起伏变化可能会导致土壤滑坡,影响景观的持续性和安全性。在坡度较大的微地形设计中,需要针对土壤的抗侵蚀能力进行评估,并在必要时采用护坡技术,或选择根系发达的植物进行稳固[4]

2.2 地质地貌因素

地质条件决定了土壤的类型和结构,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环境及排水性能。在设计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地质稳定性,以防止地形变化引发的地质灾害。地貌特征如山丘、谷地等,不仅影响视觉效果,还在微气候调节中起到关键作用。因地制宜地利用现有地貌,能够减少人工改造成本,保护原生态环境。地质地貌因素的合理应用,既能增强景观的自然美感,又能提高绿地的生态功能,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空间。

2.3 空间限定因素

空间有限性主要体现在可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和城市规划要求等方面。城市绿地往往受到土地利用紧张的限制,导致场地面积狭小,设计需合理利用每一寸空间。建筑密度较高的区域增加了绿地设计的复杂性,需要巧妙地融入微地形元素以创造丰富的景观效果。城市规划要求对绿地面积、容积率和其他建筑指标有严格规定,这意味着微地形设计需符合相应规范,实现功能和美学目标。微地形景观设计不能孤立进行,必须在充分考虑空间限定因素的情况下,通过创新方法和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提升绿地的生态和社会价值[5]。有效的微地形设计不仅能够克服空间受限的问题,还可巧妙地将自然元素融入到都市环境中,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城市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要点

3.1 地形处理

地形处理旨在通过巧妙的地形变化提升城市绿地的功能和美感。适当的地形起伏不仅可以增加视觉趣味,还能够引导人流,划分功能区。通过抬高或降低地面,可形成不同高度的景观层次,进而营造出丰富的空间体验。在设计过程中,需考虑土壤的透水性与承载力,确保地形变化不影响植物生长和排水系统。使用草坪、花卉、灌木等植被进行覆土,不仅能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还可增强生态效益。微地形设计应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缓坡、平台等形式创造休闲和活动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在地形处理的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减少人工改造,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确保设计的可持续性与生态性。

3.2 植物运用搭配设计

不同地形变化的设计能够为植物提供丰富的生长环境,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高地地形适宜种植耐旱性强的植物,如旱生灌木和草本植物,而低地地形则可选择耐水湿的植物,如水生植物和湿生草本植物。通过错落有致的地形变化,可实现遮荫、隔音、防风等生态功能。植物在不同地形的搭配设计中,不仅应考虑其生态适应性,还需关注色彩、季相变化以及观赏价值。混合种植乔、灌、草不同层次的植物,可以丰富视觉效果,提升整体景观层次。最终,通过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使得微地形景观设计与生态效益达到最佳平衡,进一步改善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和美学价值。

3.3 微地形与水景设计

通过对地形的巧妙处理,水景可以更自然地融入环境,增强景观层次感。微地形塑造能够引导水流,形成溪流、瀑布或湿地,为景观增添动态元素,提高空间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利用地形高低起伏和水体的结合,不仅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防止城市内涝,还能创造更多生物栖息地,提升生态多样性。微地形与水景的结合还可以改善小气候,通过调节温湿度,提供更宜人的公共空间,增加绿地的吸引力和使用率。

3.4 道路两侧微地形设计

道路两侧的微地形设计对于城市绿地的功能性和美观性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创建起伏变化的地形,可有效减少交通噪音的传播,形成缓冲区,提升城市绿地的安静与舒适。微地形设计不仅有助于雨水的自然渗透和汇集,还能在视觉上打破单调的线性效果,增加绿地的吸引力。植物种植应依据微地形的高低变化进行合理安排,利用不同高差位置,种植适应性强的本土植物,创造多层次的绿化效果,进一步增强生态多样性和景观视觉效果。适当的高低变化也可以为行人提供互动性强的步行体验,满足多种活动需求。

结束语

在城市绿地设计中,微地形的应用需要综合考虑生态、景观、美学和功能等多方面的因素,以达到环境效益和人类体验的双重优化。微地形景观设计,作为一种基于尺度考量、着眼于生态多样性和空间复用率的新型设计方法,可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解决途径。未来,希望设计者能将其应用于更多的城市绿地设计中,创造出更自然、舒适、多元的城市绿地空间,进一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体验。

参考文献

[1]孙永开.城市环境与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研究[J].明日,2021,(15):0436-0436.

[2]王社锋.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J].花卉,2022,(06):94-96.

[3]吴佳嘉.城市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J].地产,2023,(21):0046-0048.

[4]林雅羡.城市绿地景观设计[J].江苏建材,2023,(03):63-64.

[5]闫杰.生态视野下城市绿地景观设计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22,(04):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