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市中心医院 839000
摘 要:目的:研究中医护理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4月-2024年4月到本院治疗皮肤病患者60例,随机数字分组命名为研究组、对照组,单组30例,分析不同干预方式运用的效果。结果:研究组干预效果高,P<0.05;护理后,研究组中医症状积分低,P<0.05。结论:皮肤病患者接受中医护理可有效的改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干预效果理想,推荐运用。
关键词:中医护理;皮肤病;中医症状积分;干预效果
在临床中,皮肤病属于极为普遍的病症类型,身体的各种不正常情况均可视为患上皮肤病的关键风险因素。中医护理以辨证施治、综合治疗及同步关注内外等特色为基础,对于皮肤疾病患者尤其是反复发作性皮肤病患者护理和看护方面发挥着极为关键的影响[1]。传统中医护理方式显著降低化学药品对患者所引发的副作用,对病程的进展施加积极的调控效果[2]。此外,采用中医学的方法对患有皮肤疾病的患者进行护理,有助于护士深入理解患者皮肤的功能、疾病成因以及预防与治疗的对策,从而显著增进护理干预的品质与效率[3]。中医护理手段自推出后,在皮肤病治疗领域广泛施用并取得显著的疗效。基于此,本文将分析中医护理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3年4月-2024年4月到本院治疗皮肤病患者60例,随机数字分组命名为研究组、对照组,单组30例,研究组年龄11-78(54.16±5.28)岁,病程1-5(2.79±0.44)年;对照组年龄10-78(54.14±5.24)岁,病程1-5(2.72±0.39)年,一般资料(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常规护理:护士对患者所提出的关于疾病和治疗过程中的各种疑惑给予耐心的答复,并根据医嘱详尽指导正确的用药方法及剂量,了解其护理需求与健康状态的变化,并针对这些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建议。
1.2.2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辅以中医护理,具体为:
1.2.2.1中药湿敷
采用中药湿敷法需将绷带浸泡于药水中直至完全吸湿,拧干至无水滴落为佳,平铺于患部,确保与肌肤贴合无缝,覆盖面积应与受损表皮等同,每次敷30分钟,每10分钟更换药布一次,日施治1至2次。
(1)冷湿敷法
理想的度范围应该是零到十摄氏度之间。拥有降低体、减缓血流速度、缓和部位组织充血或止血,并能阻止炎症蔓延等效果。
(2)热湿敷法
气处于摄氏30到40度的范围内。其主要目标在于缓解持续性疼痛,同时有助于促进血液流通、放松肌肉和刺激血行等效益。务必留意,湿润敷料的覆盖范围切勿过宽,应限制在总体表面积的三分之一以内,同时在寒冷季节中要特别注意保持体,避免着凉引起感冒。
1.2.2.2拔罐疗法
采用火焰燃烧产生的热量来排除罐中空气,造成罐内产生真空压力,进而吸附于肌肤的特定穴位,并诱发局部出现血肿或血液充盈的情况,此种疗法被称为拔罐。通过拔罐疗法导致的肌肤和肌肉层的血液积聚,能够促进微血管的膨胀,并激发身体在该区域的全面反应,进而对人体的机能进行平衡调节。刮痧疗法通过激发肌肤及腧穴的作用能够促进营养与防卫气息的流通于经络与血脉之中,以此来暖肌体表层,保持经脉和控制阳气的督脉的顺畅无阻。足阳明胃经是身体中最长的一条经络,同样也是各器官的精气集散地。采用拔罐疗法能有效地畅通经脉,并促进脏腑机能的调节。在皮肤较为粗厚的地方实施拔罐,能快速促进皮肤病变的改善,并减轻疼痛或瘙痒的症状,使其在突显的经络部位的皮肤上发挥更加显著的疗效。
1.2.2.3穴位放血
通过使用针具刺入患者体内相关经脉或穴道以排放部分血液,并随后在相同部位施加火疗拔罐手段,达到发散表邪、巩固体质以及调节气血、促进血液循环的疗效。此外,通过皮肤和血管的感应器官,上述疗效还能通过反射作用影响到中央神经系统,实现兴奋与抑制功能的动态平衡。
1.2.2.4中药药浴
草本植物熬制的药液融入洗澡水中,在保持恰当水的情况下,采用特定的方式进行沐浴,旨在通过外部治疗以减轻病症,这即是所谓的中医药浴疗法。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沐浴于药物水之后,能够在血液里增加特定免疫球蛋白的浓度,并提升皮肤的韧性与生机。操作步骤包括设定浴室的气在20到22度之间,依照患者实际情况,诊断后选取适宜的中草药方剂,将熬制好的草药汤剂倾入浴缸,再注入适量水,使得草药与水按照3比10的量比混合,调节缸内水保持在38至40度范围内,让患者身体和四肢在含药的水中浸泡大约30分钟每次,达到适度出汗即可,日浴一至两次。
1.2.2.5中药熏蒸疗法
采用传统中医学原理,中药熏蒸治疗依托药材炖煮形成的蒸气,透过皮肤熏蒸作用于人体,实现医治某些病症的外用中草药疗法。通过将中草药直接施用于多种皮肤难治性疾病的患处,并根除病原,激活防敏源体质,彻底转换敏感体质,有力地调整身体的免疫能力至正常水平,复原本来的生理功能,从而从源头上预防病情的复发。治疗主要通过中医药蒸汽疗法实施,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中医辨证施治,选取适宜的草药。置药液于加器中加热,温度达到37摄氏度,患者进入医疗舱进行治疗,持续时间20分钟。疗程结束后,请患者擦拭体表,更换干净衣物,并稍事休息后再步出房间,此做法一天一次,每次持续20分钟。
1.2.2.6穴位贴敷治疗
中医草药局部外敷疗法,是将不同形式的草药制剂置于身体指定穴位,利用草药对该些穴位的特异性刺激及其药效成分治疗疾患的一种非侵入式疗法。此种疗法不仅对穴位进行激活调节,也依靠皮肤组织对药物活性物质的摄取,展现出显著的治疗功效,因具备此双重疗效,故在科室被广泛应用。经常采用的几种草药剂型包括驱湿粉剂、镇痛粉剂和跌打损伤用的黑色药膏。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干预效果:显效:症状改善超过70%;有效:症状改善超过30%;无效:没有改善,反而症状加剧;
(2)中医症状积分:从瘙痒、疼痛、麻木感和全身症状维度分析,分数高症状严重,0~4分。
1.4数据处理
SPSS 19.0软件统计,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分析两组干预效果
研究组干预效果高,P<0.05,见表1。
表1 干预效果 (n/%)
组别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研究组(n=30) | 22(73.33%) | 7(23.33%) | 1(3.33%) | 29(96.67%) |
对照组(n=30) | 18(60.00%) | 2(15.00%) | 10(33.33%) | 20(66.67%) |
x2 | - | - | - | 9.016 |
P | - | - | - | 0.002 |
2.2分析两组中医症状积分
护理后,研究组中医症状积分低,P<0.05,见表2。
表2中医症状积分(;分)
组别 | 瘙痒 | 疼痛 | 麻木感 | 全身症状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研究组(n=30) | 3.33±0.33 | 0.83±0.30 | 3.05±0.47 | 0.93±0.17 | 3.03±0.34 | 0.85±0.13 | 3.12±0.41 | 0.80±0.23 |
对照组(n=30) | 3.18±0.16 | 1.67±0.33 | 3.01±0.40 | 1.50±0.45 | 3.01±0.33 | 1.47±0.36 | 3.16±0.54 | 2.08±0.14 |
t | 2.240 | 10.316 | 0.355 | 6.490 | 0.231 | 8.872 | 0.323 | 26.038 |
P | 0.029 | 0.000 | 0.724 | 0.000 | 0.818 | 0.000 | 0.748 | 0.000 |
3.讨论
由于皮肤学科的高度个性化的特质,在执行护理工作过程中对医疗团队提出更为专属且严格的规范,护士需要对传统中医学知识体系与护理技能有深入的解和精湛的掌握,实施全面及辩证法的护理方针,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优质的治疗与护理效果[4]。传统中医护理作为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环,其核心在于全面护理与根据个体差异进行的有针对性治疗。传统中医护理手段,作为中华医学物理疗法的一部分,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精华,拥有悠久的历史底蕴[5]。同时,这些手法符合现今社会,尤其是工作者群体的接受度,并且在传承与发扬中显示出极大的价值。传统中医疗法于缓解患者身体不适尤其在皮肤疾病方面,对于各类皮肤疑难杂症具有显著的疗效。皮肤病中医护理技术运用包括中药湿敷、中药药浴、中药熏蒸、拔罐疗法、穴位贴敷疗法。此研究结果显示,中医护理技术运用在皮肤病护理中,所获得的干预效果理想,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症状积分。同时分析此疗法之优势在于:治疗效果显著,反应速度快,适用范围广,确保安全无副作用,使用便捷无复杂程序[6]。
综上,中医护理技术运用在皮肤病护理中可有效的降低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所获的干预效果理想,建议运用。
参考文献:
[1]杨帆, 牟灵英, 杨杨, 孟丽洁, 宋亚男, 赵文文, 张倩倩. 不同分期坏疽性脓皮病皮肤溃疡患者的辨证施护3例[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 20 (20): 3154-3158.
[2]姜维卓, 张瑞霞. 浅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特色护理经验[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 21 (17): 168-170.
[3]华烨, 张丽平. 中医护理在神经性皮肤病中的应用[J]. 光明中医, 2022, 37 (17): 3217-3219.
[4]陈立弟. 中医护理干预应用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 18 (28): 168-169.
[5]徐晓佳. 中医技术在皮肤科护理中的应用与研究[J]. 心理月刊, 2020, 15 (15): 232.
[6]龚永红, 胡薇, 桂梅芬, 赵国敏, 郝丽. 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的中医辨证施护体会[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9, 5 (12):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