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赋能为视域构建高等院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02
/ 3

以赋能为视域构建高等院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

周静芳,姬爱民,常力文,靳佳怡,徐彩丽

(唐山师范学院海洋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众创空间是以“平台化”为特征、以“资源”和“服务”为功能,以“价值共创”为目标的互联网+时代下的产物。高校众创空间发展规模与速度和大众对众创空间认知不匹配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本论文以高等院校为对象构建多层次动态生态系统,进行众创空间的自我定义、自我定位与自我发展,为高校众创空间的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本论文在赋能理论视域下解读高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动态内涵,分解出三大互动层次,有利于高校众创空间的自我定义;其次,在功能赋能和互动层次的耦合机制下衍生出六大生态系统模式,有利于高校众创空间的自我定位;最后,基于“资源”和“服务”赋能的角度对目前高校众创空间的现状提出对策与建议,有利于高校众创空间的自我发展。

关键词:高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赋能理论;资源服务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众创空间应运而生,成为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场所,实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1]

高校众创空间的创客不同于企业员工,是一群“草根”高校大学生,他们学习大量的专业知识,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但他们社会经验薄弱、社会资源缺少。这一点意味着高校众创平台需要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资源”与“服务”。但由于我国众创空间兴起较晚,国内学者对于高校众创空间的关注点侧重于概念特征、模式功能、运行机制、教育课程以及绩效评估体系研究,理论研究不足或局限于创业理论,较少关注赋能理论在众创空间领域的发展与应用[2-4]。伴随着高校众创空间数量迅速增长和规模快速扩大,众创空间的资源和服务水平发展失衡以及投入与产出水平之间明显失调,这正是制约高校众创空间发展的根本原因[5-6]

综上所述,以赋能为视域解读高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和问题现状对众创空间的发展、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为众创空间动态配置资源与服务,稳健实现系统化和动态化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以高等院校众创空间为研究对象探讨多层次动态生态系统的构建,划分互动层次,有利于高等众创空间的自我定义,完善理论体系;互动层次耦合功能导向对生态空间模式整合分类,有利于高校众创空间的自我定位,健全空间功能。基于赋能理论,对目前高校众创空间的现状提出针对性对策,有利于高等众创空间的自我发展,实现稳健升级。

一、赋能视域下高校众创空间结构层次

赋能理论来源于“授权赋能”思想[7],以权力下放的方式调动员工积极性。互联网+时代背景给予“赋能”新的时代含义:平台通过互动场景、开放接口和技术转移转化等手段,保证利益相关者创新、生产和竞争的能力,以实现资源的高度整合与利用[8]。考虑到高校大学生草根特点,本文将高校众创空间赋能划分为资源赋能和服务赋能两个维度。前者提供“硬件设施”,如场所、设备、资金、技术等资源,帮助大学生及团队生存与发展,后者提供“软服务”,如举办高校创新创业竞赛演讲、培训留学、课程教育等活动,提升大学生及团队创新创业能力。因此,高校众创空间是一种在共享经济背景下以“赋能”的方式为大学生及团队提供“资源”和“服务”,最终实现双方价值共创的新型平台。再结合创业活动理论[9-10],高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可以分解为一个以可持续输入的大学生及团队(创客)为核心,以高校为创业基地,以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服务机构(创业参与要素)为第三方共同提供“资源与服务”,以价值共创为目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环境(外部环境要素)下进行物质(创新创业成果)、能量(创新创业环境)和信息(成果共享)交流互动的动态服务平台。

与创业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相似[11-12],高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可以划分为三级圈层(一级微观、二级中观和三级宏观圈)进行资源和服务多层次互动,实现价值共创,如图1所示。大学生和众创平台作为实现价值共创的两大主体,共同搭建创客—平台一级微观生态圈。众创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办公场所、创业设备等硬件设施和校内组织的创新创业课程、技能培训等软服务;大学生为众创平台注入可持续性的创业力量。随着高校校内资源和服务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创业需求,创业活动要素中的第三方服务组织在众创空间开始发挥作用。校外技术服务平台、投融资机构、中介服务组织、科研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等第三方组织与众创平台共同搭建资源—服务生态圈,作为众创空间生态二级中观圈。对于高校众创空间而言,大学生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创业课程培训,可以作为创业活动中的技术人员从事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策划运营等环节;第三方组织可以提供专业的代理性服务,如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咨询、技术转化服务等等,弥补大学生经验、社会资源不足的短板。此外,政府部门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起着关键的保障作用,一方面政府部门为高校众创空间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创业项目对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公共就业部门,保障高校众创空间项目可持续发展。三级宏观圈与创业活动要素中的外部环境要素相对应,强调整体创业环境或创客文化的建设,与一级微观、二级中观圈共同构成高校众创空间多层次生态系统。三级宏观圈中,大量社会力量以政策、文化、金融市场、科技、人才等隐形途径参与到生态系统建设中,与内圈互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社会和校园环境。比如,政府制订和出台的政策影响,甚至决定高校众创空间未来走向。

图1:高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三级圈层结构

二、高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模式

大学生创业者具有“草根”特点,高校众创空间通过生态系统的三级圈层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大学生及团队提供资源和服务。因此,高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被赋予了资源和服务两大功能。结合互动层级和功能导向双重维度,借鉴企业案例,高校众创空间可以派生出六种生态系统模式(图3)。

图3:高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六种模式

(一)基础设备模式:

该模式侧重于提供资源且互动层次为众创平台与创客之间的一级微观层次。该模式类似于“SOHO”企业模式。SOHO模式为初创团队、自由职业或小微企业提供共享办公空间和共享资源,满足经济性、便捷性、灵活性等需求。基础设备模式下的众创平台为大学生及团队仅提供基础的办公设备、资金等资源,以硬件配置为主,不提供其他平台服务。大学生(创客)需要自身具备足够的知识、技术才能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因此,基础设备型是价值共创目标下高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模式,但同时是高校内最常见的生态模式。

(二)三方驱动模式:

该模式互动层次拓宽到资源-服务生态圈,类似于“创新工场”企业模式,将侧重点放在资源提供环节上,不仅提供物理上的空间资源,而且对创业者多元化需求提供针对性的三方定制化资源,例如导师培训、新闻宣传、市场营销、法务咨询与投融资等。三方驱动模式下的高校众创平台与第三方组织,如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织等参与到大学生及团队的赋能过程中,以非创业者的身份提供专业帮助,弥补大学生能力经验短板,完善创业环节,保证项目有序开展。

(三)垂直产业模式:

该模式以资源提供为重心,但大量社会参与者进入高校生态系统中,通过各种隐形、显性互动方式共创价值,类似于企业模式“云基地”。通过空间区域或线上线下协同,为创业者共享资源,其空间呈现定制性、开放性、跨地域性等特点,为不同阶段的创业者提供全周期、全流程、全方位的社交平台和资源配置平台。高等院校在相关政府部门政策倾斜或产业协会帮助下为众创空间引入专业人才,对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公共部门,为大学生及团队提供人脉、资金和技术支持等资源。该模式表现出明显的高校特色和技术门槛,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四)活动空间模式:

该模式类似于“车库咖啡”企业模式强调服务功能,互动主体为一级微观层中的校内平台和大学生。在“车库咖啡”模式下,创业者可以聚集进行相关活动而不需要承担高昂的办公成本。创业者可以共享资源,包括信息、技能、人脉等,具有无门槛、半公益等特点。通过高校搭建创业交流平台,大学生可以在开放场所、平台上信息交换,交流创业灵感、探讨创业细节、获取技术帮助等。众创平台还定期举办高校创业活动、竞赛、课程,提升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吸引感兴趣的校内外合作伙伴,便于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和运营,促进校园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

(五)媒体宣传模式:

该模式以服务赋能为主,互动层级扩展到二级中观圈“资源—服务平台”。众创平台可以联合第三方组织服务高校创业项目,类似于“创业邦”企业模式。“创业邦”模式是指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特别是直播平台,在互联网+时代帮助创业项目扩大曝光度,吸引投资者和市场的关注与参与。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和平台运营,助力创业者在市场中取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支持。高等院校可利用新媒体平台帮助未成熟的创新创业项目、成熟但缺乏资金支持的项目宣传和推广,吸引校内外合作机构等。

(六)综合整合模式:

该模式是高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中的最高级模式,也是高校众创空间转型升级的最终目标。综合整合模式以服务为导向,对全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为大学生及团队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与“创业公社”企业模式类似,该模式依托市场化运作和企业服务经验,提供以办公空间管理为核心,商业、企业服务等多种业态配套并结合基金的一站式不动产全链条服务。但是这一模式的运营难度大,现阶段高校众创空间无法实现“创业公社”企业案例的模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需要较长时间的过渡和升级。

表一:六种高校创众空间生态系统模式

模式

互动关系

功能导向

运营特征

参考案例

1

基础设备型

一级

资源

提供基础的办公设备和资金等资源,不提供其他平台服务

SOHO

2

三方驱动型

二级

资源

第三方组织提供专业帮助

创新工场

3

垂直产业型

三级

资源

政府部门或产业协会对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或公共单位

云基地

4

活动空间型

一级

服务

聚焦活动交流,服务大学生及团队

车库咖啡

5

媒体宣传型

二级

服务

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宣传增加曝光度

创业邦

6

综合整合型

三级

服务

对全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

创业公社

三、高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构建的对策建议

以资源和服务为抓手对高等院校众创空间下提出建议和措施。1)吸引创业人才,打造高校品牌。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是提升众创空间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高校应致力于吸引富有激情的大学生创业者,同时引进具有专业背景和实战经验的导师与科研人员。2)强化服务导向,构建创业联盟。众创空间围绕大学生草根性特点,需要协调好资源和服务的投入比例,在资源达标后,更应注重服务的完善,实现服务全过程的覆盖,提供多样化的综合性服务。同时,众创空间应积极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建立创新创业联盟,促进资源互联互通,发挥产学研合作的协同效应。3)精准定位功能,打造特色模式。针对创业项目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需求,高校众创空间应结合学校特色、培养目标和政府政策,精准把握资源和服务的方向探索适宜自身发展的空间模式,打造出各自高校特色的生态系统模式。4)寻求政府合作,促进共享交流。高校众创平台应主动寻求政府支持与合作,积极与部门对接报备,充分利用政府创新创业优惠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引导和帮助,实现资源与服务的共享和交流。

为更好推进高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构建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赋能理论重新解读了高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内涵,提出三级互动圈层动态结构,构建六种生态系统模式并根据当前高校众创空间现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参考文献

[1] 李亚洲. 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J]. 当代经济, 2018, 2(4): 124-125.

[2] 陈夙,项丽瑶,俞荣建. 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特征、结构、机制与策略——以杭州梦想小镇为例[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5, 11(9): 35-43.

[3] 刘芹良,解学芳.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下众创空间生成机理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8, 38(12): 240-247.

[4] 邵永新,倪芝青. 关于众创空间的理论研究及思考[J]. 科技创业月刊, 2017, 1: 50-53.

[5] 廖林正. 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J]. 科技教育, 2021, 19: 123-124.

[6] 吴东领,吴俊娇. 面向创客教育的河北高职生互联网+众创空间生态系统构建与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 2021, 6(223): 147-148.

[7] Mainiero L. A. Coping with Powerlessness: The Relationship of Gender and Job Dependency to Empowerment-Strategy Usage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6, 31(4): 633-653.

[8] 郝金磊,尹萌. 分享经济:赋能、价值共创与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猪八戒网的案例研究[J]. 商业研究, 2018, 05: 31-40.

[9] Jucevičius G., Grumadaitė K. Smart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 156: 125-129.

[10] Chandler J. D., Vargo S. L. Contextualization and Value-in-context: How Context Frames Exchange [J]. Marketing Theory, 2011, 11(1): 35-49.

[11] Spilling R. The Entrepreneurial System: On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Context of A Mega-event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96, 36(1): 91-103.

[12] Vargo S. L., Lusch R. F. From Repeat Patronage to Value Co-creation in Service Ecosystems: A Transcending Conceptualization of Relationship [J]. Journal of Business Market Management, 2010, 4(4): 169-179.

作者简介:周静芳,女,河北唐山,199409月,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创新创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社会实践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