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02
/ 3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陈春燕

郑州轨道工程职业学院  郑州  450000

摘要:人们生活水平和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在通过完善乡村经济结构、提升治理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文化传承等推动乡村地区实现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乡村治理作为其中的重要支撑与保障,重要性日益凸显。乡村治理是促进乡村自治体制优化、提升乡村自治能力、将党的方针政策全面贯彻执行的重要环节,不仅关系到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还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的实施效果。从当前研究情况来看,关于乡村治理的内容较多,不同专家学者基本都站在不同角度提出了具有一定可行性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但乡村振兴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还处在持续进化阶段,乡村发展在每个阶段也都呈现出不同的现实特征,因此有必要针对乡村治理话题继续进行探索,重点分析治理目标和实现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治理目标;实现途径

引言

在乡村的治理情境下,行政治理与自治均衡互动、互为补充,搭建起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乡村治理制度领域与乡村治理生活领域良性协调和互动的格局,能发挥出行政的效率优势与村民自治的民主价值。在村民自治失效与无法发挥作用的领域,行政的介入与引导能发挥行政的补给效能。政府赋能村庄治理采取的手段与治理方式是为了激活村社内部的治理活力,适应我国区域差异大与乡村社会复杂的特点。立足于乡村治理的实践需求以及治理现代化与民主治理的需求,从制度建设与自治融合的层面探索乡村治理实践与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形成,对其他地区在乡村治理场域,实现乡村治理各方力量的发挥,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治理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数字经济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分析

1.1政策失衡难点

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是否有效、成功,并不取决于数字设施的完备度和农业生产中数字工具的先进性,而是政府在一系列政策调适与生产方式转型中是否实现了农民主体性、是否满足了农民切实需求。当下,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快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升级,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措施,从宏观上为数字化治理模式构建提供指引,但这些政策措施是否契合当地实际情况、是否能够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紧迫问题却未必如预期所想。在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有两个难点亟待解决:一是,以数字发展红利普遍惠及、数字权利广泛覆盖为首要目标的弱势群体包容性政策建设缺失。即针对农村弱势群体在数字要素使用、数字红利获取上的失衡现状,目前的数字转型政策并未提出有效解决方案,乡村数字化治理所希望实现的更公平状态难以实现。二是,以特色化、务实性发展为基本要求的村镇多样态发展政策制度缺失,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表现出一定的同质化、趋同性特点,导致具体措施策略与村镇实际不相符,造成农民对数字化治理认知的片面性甚至形成误解,进一步造成数字治理内容与农民实际需求的背离。

1.2人才大量外流,德治动力不足

群众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最终受益者。但在城镇化、工业化的冲击和裂变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向城市迁移,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安家,农村大学生较少回乡工作创业,乡村精英人才不断流失,留守乡村的多为老弱妇孺,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乡村德治建设的主体力量弱化,缺乏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乡村社会逐渐从熟人社会转变成“半熟人社会”,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缺少人才、资金与资源支撑的窘境日益凸显。基层组织人才紧缺,青黄不接,战斗力、组织力不强。部分村民生产能力弱,自我发展能力低下,“等靠要”思想严重。加之受现代价值体系的影响,村民对乡村社会的责任感与归属感普遍降低,农耕文化传承出现断层,留住乡愁、留住人才、守望家园已成为时代的呼声。

1.3数字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但城乡之间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着显著差距,没有硬件的支持就无法充分释放数字经济新动能。无论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投入方面,还是在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方面,农村地区都处于落后状态,这无疑影响了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相较于拥有先天性区位赋能优势的城市,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内容不够多元化,与产业融合程度不高,区域分布不够科学。较低的利用率和信息传递的滞后性阻碍了农村地区的数字化改造,部分偏远地区很难实现互联网的全面覆盖,网络信号质量较差,数字技术应用水平与城市地区差距不断扩大,数字鸿沟现象日益严重。此外,信息化建设投入水平较低也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数字化程度不高的原因之一。大部分农村地区缺少较强的产业支撑,投融资压力大,社会投资活力不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赖于国家的财政补贴,资金来源单一、供给不足。

2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途径

2.1完善治理基础,加快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不仅要求治理体系更完善、更科学,还要求治理能力更高效、更精准。具体应先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即要深入开展政治学习,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反对“四风”问题;选拔出思想政治素养良好、带富能力强、品德端正和热心服务群众的人员进入干部队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从原先的“管理型”及时转为“服务型”,帮助村民排忧解难,满足其诉求与期望。同时,加快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即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等相关组织机构,保障各层级之间的权利划分与职责明确,并明确村民自治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设置相关功能;制定或修订专项自治章程,明确村民的义务与权利,规范自治组织的运作过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线上村民自治平台,提升村民参与自治的便捷性,并探索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治理模式,丰富村民参与治理的渠道与形式。对于法治建设,除了完善的基本法律规范,提升村民法律意识,还要强化执法力量,建立执法监督机制,健全执法队伍,提升执法者的执法水平,保障执法的公正性、规范性。同时,合理配置乡村司法资源,进一步提升乡村司法服务的效率与质量,满足村民司法需求。对于村民之间的常见矛盾纠纷调解,还需建立专项化解机制,比如建立乡村调解组织,建立调解制度,使一些小矛盾可以及时得到化解。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纠纷,还需广泛推行仲裁与诉讼服务,给村民提供更为多元和便捷的纠纷解决途径。

2.2加强乡村法治建设

第一,完善乡村法律法规体系。在乡村振兴视阈下,加强乡村法治建设是推动基层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从完善乡村法律法规体系入手,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乡村治理有法可依。具体包括制定乡村治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乡村治理的主体、职责和权限,为乡村治理提供法律依据。第二,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力度。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农民法治意识,是实现乡村法治建设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多种形式,如法治讲座、法治宣传月、法律服务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使农民了解法律法规,树立法治观念。还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妇女等特殊群体的法律知识普及,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第三,加强乡村执法队伍建设。加强乡村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效能,是保障乡村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要加强对乡村执法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执法素质和能力。同时,完善乡村执法监督机制,防止执法腐败现象发生,确保执法公正、公平。第四,推动乡村治理与家风建设相互融合。在加强乡村法治建设的过程中,要推动乡村治理与家风建设相互融合,形成法治与道德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通过弘扬优良家风,倡导家庭美德,培养文明乡风,促进乡村社会风气好转。在此基础上,加强乡村法治建设,使法治成为乡村治理的有力保障。

2.3加强乡村文化、情感建设,构建村庄生活共同体

乡村治理中的重要环节是激发村民投身于治理实践中,参与解决群众关注的难题。可通过常态走访、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等集体化的民主程序,设置实现村民组织化的需求生产与需求达成,村民通过民主制度设置能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也发挥出其的动员效能。更大化发挥民主制度与程序的作用,提高村民自治能力,需加强对乡村的文化与情感建设,培育乡村治理内生动力。提高村民自治水平与治理效能,引导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转变,建设村庄生活共同体。一是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把地方文化融入地方治理的各个环节,培育乡村公共文化。结合村庄实际构建村庄公共价值体系,营造村庄文化氛围,为村庄治理奠定文化基础。二是加强情感联结,培养村民的公共意识与公共责任,重拾乡村的情感价值,重视情感价值的治理场景应用,在情感建设的带动下增强对乡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三是提升公共参与的权利意识,使民主程序与制度设置发挥作用,更好地反映乡情民意。进行组织化的民众动员中,最大程度地动员村民参与到乡村治理中,但仍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文化与情感建设,培育民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这也是动员民众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方式。

2.4确保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覆盖目标

在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中,确保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覆盖目标至关重要。为了确保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实现全覆盖目标:一是要制定明确的规划和政策。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政策,明确目标和任务,确保全覆盖目标得到落实。规划和政策需要充分考虑乡村特点和需求,合理配置资源,优先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乡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落实相关资金支持政策。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提供资金保障,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并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二是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宽带网络、通信设施和数据中心等方面。政府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优先推动光纤网络和4G/5G基站的覆盖,提高乡村网络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同时,完善通信设施,确保乡村通信畅通无阻。三是建立可靠的数据中心,保障数据存储和管理的安全可控,为乡村信息化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政府要加大对乡村人才培养的投入,组织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乡村人才的数字技术能力和应用水平。四是建立技术支持体系,为乡村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和维护服务,解决问题和难题,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2.5创新考评监督机制

建立专门的人才考评监督职能机构,完善乡村治理人才工作责任制和人才考评监督机制,设置灵活科学的考评指标,将考评设计的阶段性、实用性、原则性和导向性贯穿于人才考评监督全过程。考评监督不仅要制定定量的考察指标,还要将思想道德、综合素质、工作年限、业绩成绩、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内容纳入考评指标体系,将乡镇机关、纪检部门、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农村法治人才等纳入考评监督工作,让农村组织、社会团体等第三方组织加入考评监督,公正透明地考评监督乡村治理人才工作的真实情况及履职能力。

结语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尤其要重视发挥德治的基础性作用。新形势下,面对当前复杂的乡村社会环境,唯有从乡村实际情况出发,在乡村治理中牢牢把握德治定位,坚持健全乡村德治体系、丰富乡村德治内容、凝聚乡村德治合力、加强德治经济基础建设,才能让德治成效向共建共享美丽乡村转化,使德治成为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润滑剂”,进而催生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提效加速。

参考文献:

[1]刘婷婷,俞世伟.乡村德治重构与归位:历史之根和现代之源的成功链接[J].行政论坛,2020(1):24-30.

[2]姜珂.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乡村德治建构的若干问题[J].伦理学研究,2021(5):33-40.

[3]柯凤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德治的实现路径研究———以何斯路村的实践为例[J].领导科学,2020(4):32-35.

[4]周申倡,戴玉琴.村级治理中“德治涵养自治”逻辑的政治学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21(3):40-49.

[5]张兴宇,季中扬.礼俗互动:农村网格化管理与新乡贤“德治”协同逻辑[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79-89.

[6]于语和,雷园园.村民自治视域下的乡村德治论纲[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34-142.

【课题项目】2023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人才留任机制研究”,编号:23B79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