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实践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02
/ 2

资本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实践分析

郑火炬

中国电建集团华中投资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60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资源和政策被投入到了农村发展中,但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遭遇了基层服务管理机制固化、乡村社区信任度不稳、社会结构不完善以及制度设计缺乏普适性等问题,给乡村振兴工作带来难度。文章针对资本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措施进行分析,提出助力乡村振兴顺利推进的社会工作介入的有效路径,以此从根本上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关键词:资本;社会工作;乡村振兴

引言

我国已将乡村振兴提升至国家级战略层面,通过推动农业的结构性供给侧改革,实现城乡经济的深度交融与协同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社会工作领域的专业人员越来越多,他们都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重大事业中,社会工作者能够从资本的视角出发,对乡村振兴战略产生推动作用。

一、乡村振兴的问题

(一)基层服务管理僵化

乡村振兴战略的持久活力源于深度发掘和培育农业农村的人力资源。在某些农村地区,人才短缺问题尤为突出,新任村干部的总体素质相对较低,工作经验不足,这限制了他们发挥政府与村民沟通的关键纽带作用。服务管理体系的灵活性不足,交流互动模式相对单一,这导致村干部与村民间的连接度减弱,阻碍了乡村振兴策略的有效实施。村民间的紧密联系趋于淡化,这削弱了乡村振兴所需的集体力量,构成了持续发展的障碍。农村管理逐渐显现出过度依赖政府的态势,村民的实际参与度在乡村治理和振兴进程中并没有得到实质性体现,导致村干部与村民间难以进行有效对话,关系趋向疏远,互信度也随之下降。因此,村民间的交流频率相对较低,信任纽带也随之削弱。乡村振兴的推进需构建多元协同的合作机制,实现乡村的全面转型升级,激活其内在活力,同时强化各方之间的互信与联动。因此,急需社会工作专业介入,以提升乡村社会信任资本,推动全面乡村振兴的进程[1]

(二)社会支持网络不完善

社会支持网络在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振兴的成功实施,既要依赖于乡村自身的内在活力,也仰赖外部各方面的支援。然而,受制于传统规范及地域特性,乡村通常存在老龄化、年轻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儿童、妇女和弱势群体较多,这直接削弱了乡村的生产力,制约了其长期发展的基础构建,使得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效实施面临挑战。因此,激活乡村的内在潜力并防止劳动力过度流失是非常关键的。在众多乡村深受贫困和弱势困扰,社会支援体系的影响力至关重要,但其实际功效却往往显得不足。尽管政府积极推行多项改革措施并提供资金与人力资源保障,然而乡村地区的全面覆盖依旧面临挑战。尽管社会服务机构凭借专业能力有志于援助,但由于资源分布不均,他们往往难以深入乡村实施定制化的支持,实践活动往往停留在表面。因此,为了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必须深度引进社会工作,建立多元化的乡村支援体系,以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2]

(三)社会规范与保障制度不完善

基层治理在农村发展与乡村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我国乡村的独特性和时代变迁,传统的同质化乡村规则和制度保障已不再适应当前乡村的发展需求,导致乡村治理面临无序且活力不足的问题。社会规范的本质并不是为了抑制进步,而是为了强化和推动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建立适应本地特色的乡村规则,通过精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要求,才能充分挖掘社会规范的潜力价值。

二、资本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

(一)提升社会工作能力

通过增强乡村治理效能,推动乡村振兴进程,其实质是促使广大村民及利益相关者的发展与成长。面对乡村领导层的保守倾向及基层服务管理的僵化问题,应当将社会工作理念融入乡村党组织的教育培训体系,鼓励党员社会工作者实践专业价值,将他们的专业知识、技术和方法转化为推动乡村基层治理的强大手段。推进乡村社会工作者党员的宣讲实践,强化在乡村党组织培训中的政治理论教育,整合社会工作专业元素,弘扬革新理念,构建廉洁向上的乡村治理氛围[3]。这将提升乡村领导层的思想适应性,并通过提升干部整体素质及公众信任度,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针对乡村发展中的不均衡和内生动力缺乏问题,农村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发掘乡村的潜在资源和能力,推动其探寻适宜的发展路径,激发社区居民的主动性和创新性。通过建立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他们对乡村振兴的信心,还可以通过联结外部资源,协助村民初步开展经济活动和文化学习,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扶助能力。

(二)加强干部与村民之间的联系

治理策略应优先采取柔性管理方法,同时适度融入刚性管控原则。社会信任的柔性治理理念强调,村干部需放弃传统的高压手段,转向采用分散式集体动员策略、依托亲情情感的沟通方式以及多元化的治理工具。这些方法可以调解村干部与村民,以及村民内部的关系,构建全面的信任网络,从而提升乡村复兴治理的效率和效果。社会工作理应与地方政府建立稳固的信任合作关系,为乡村振兴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专业策略指导,协同村干部设计契合乡村实际情况并顺应民俗风情的治理方案,最终营造出有利于乡村振兴的和谐互信社会环境。

(三)完善乡村工作的规范

对于那些触犯村民公约、法律规范以及道德准则的行为,必须采取果断严厉的措施,以维护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一致性和团结。乡村振兴的达成不能单纯依赖于社会信任和网络结构的构建,为了实现高效、协同且全面的发展,必须构建乡村制度,确立行为准则,并且系统化地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社会工作者应积极投身农村,实时掌握乡土情况和本地资源特性,以此为基础构建适合乡村的规范设计理念。他们将为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文化塑造、生态保护和组织建设等提供专业指导,协同地方政府推进治理创新,确保乡村规范在约束力和公信力之间的平衡,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有序进行。另一方面,社会工作的推动机制能有效发挥督导职能,构建以村民为核心的乡村规范体系,实时监控规则的潜在缺失和执行反馈,积极投身乡村组织发展,从而为多维度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监督支持,确保系统工程的顺畅运行和完整性。

(四)完善相关政策与制度

乡村的全面振兴,其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利益相关者是否能在发展理念、工作重点、实施策略以及共享收益等方面形成统一认识,而这离不开精细的制度设计和有力的政策支持进行有序引导和规范。尽管宏观层面关于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已然构建完成,然而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进程中,依然面临一系列突发性和差异性的挑战。社会工作实践应秉持顶层制度设计与地方自治的协同策略,致力于推动地方政府定制适应乡村本土特色的政策保障,强调制度创新的灵活性。提倡以民为本和反映民意的差异化政策支持,促使社会工作者向上级机构汇报详实的民间需求和乡村振兴的实际进展,借此构建双向互动的政策框架。这样,社会工作就能有效扮演沟通与协调的中枢角色,促进乡村振兴的全面实施。当前,政策制度建设在精细化和实践层面仍有改进空间,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部分治理主体在制度遵循和规范实施上存有欠缺。因此,应充分调动社会工作在政策倡导中的作用,采取定制化策略和分阶段实施,以提升制度创新的活力和持久有效性,从而稳固乡村振兴的制度基石,确保其平稳推进。

三、结束语

在资本视角下,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工作者通过有效调动社区资源及构建紧密的合作网络,能够挖掘并激活乡村居民的内在潜能,进而推动乡村经济的进步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  张译文,伍娟.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自组织的培育路径——以四川省C市Y村老年志愿服务队伍为例[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4,(03):49-51.   

[2]    刘越.社会工作介入村民自治发展路径探究——以呼和浩特市S镇为例[J].村委主任,2024,(05):116-118.   

[3]  林玉苑,阮晨锦.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影响和作用:以三亚市雅亮村为例[J].山西农经,2024,(01):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