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优化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01
/ 3

企业内部控制优化对策研究

夏丽丽

营口辽河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摘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当建立健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合规管理为底线、以内部控制为核心”的控制体系,通过“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的“三位一体”管控,不断深化完善经营合规、管理规范、守法诚信的现代法治国企建设。本文分析了国有企业内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各种风险,既有宏观层面的系统风险、政策风险,又有微观层面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只有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才能对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潜在事项进行预判,并通过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保证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骨干力量。持续强化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水平,是助力其参与全球竞争、跻身世界一流企业行列的重要软实力。因此,在国有企业开展建立健全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合规风险、安全生产风险、环境风险等方面的内部管控措施,意义深远。事实上,国务院国资委历来高度重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近年来,更是通过《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及系列管理活动,将“防风险、抓改革、促发展”作为了国资改革监管的工作重点,并将“以内部控制建设和监督为抓手,推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完善和保障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作为国有企业践行推动国家治理能力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风险防范管理活动落地,就必须认识到合规管理的重要性。所谓合规管理,是指以有效防控合规风险为目的,以企业和员工经营管理行为为对象,开展包括制度制定、风险识别、合规审查、风险应对、责任追究、考核评价、合规培训等有组织、有计划的管理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合规管理三者虽定义不同、内容不同,但在企业管理活动中通常是作为协调、统一的整体,相辅相成,共同实施促进企业管理提升。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当建立健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合规管理为底线、以内部控制为核心”的控制体系,通过“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的“三位一体”管控,不断深化完善经营合规、管理规范、守法诚信的现代法治国企建设。

1.国有企业内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规范下,国有企业纷纷响应探索强内控、防风险、提质增效的具体办法,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但部分国有企业面对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能及时转变思想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薄弱环节,观念保守、手段落后,造成企业内部管理出现问题,使国有资产遭受损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合规管理相对孤立,没有形成合力推动企业提升管理质效。具体表现如下:

1.1管理机制尚未健全

部分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够,对内控管理、风险管理、合规管理三者的关系和融合运用理解不深,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管理机制,不能有效发挥内部控制服务于企业战略引领的作用。例如,部分企业董事长兼任总经理,董事会成员与经理层成员高度重合,监事会成员也多在本公司或上级大股东中产生,这种做法破坏了公司法人治理的制约机制,容易产生“内部控制人”的问题,使个人意图代替企业意志。再者,一些企业对内控意义的认识不足,认为经营工作是主要目标,内部控制是为经营设限、阻碍经营工作开展,不愿接受“控制”。此外,管理理念转变跟不上发展速度,认为管理是管理部门的工作,执行上级要求的规定任务就好,缺乏主动管理的积极性,没有认真分析本企业管理症结,研究适合本企业的管理策略。

1.2科学设计较为缺乏

在内部控制设计上,一些企业就控制而控制,没有结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及存在的风险进行研究分析,所做的内部控制方案不适合企业发展需要。实际上,这一方面与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考评机制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企业内控制度建立不完善有关。首先,国有企业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考评机制使得一些企业战略规划不清晰、不清楚哪些行为会产生与战略相悖的风险,从而导致企业对风险识别能力不足、缺乏远期预判,不能全面、准确识别风险,也就不能有效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无法精准设计内部控制流程和关键节点。甚至一些企业仍然按照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死板地执行规章制度,一管就死、一放就松,这样的内部控制管理不仅不利于企业高质量发展,反而会使企业错失某些发展机会或因风险预判不足承担不必要的损失。其次,一些国企集团将更多精力放在顶层设计,难以管辖下级企业具体事务,而下级企业为了图方便,往往将上级制度照搬照抄,全然不顾是否适合本企业[1]。这就造成了制度多、不适用,而真正能起到管理实效、有助于企业发展的内控制度却缺失。此外,一些国企当中某些制度仅有原则性的要求,却没有细化到具体的流程规定和执行标准。加之国有企业一般管理层级较多,管理半径较长,难免会遇到执行理解偏差的情况,最终导致制度宣贯落实走样、规定要求层层弱化的现象。

1.3内控运行存在缺陷

部分企业在内控执行层面缺乏对内部控制设计全面评价,导致无法调动全体员工一盘棋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致使企业内控运行存在缺陷。如部分企业内控评价多为文件通知自评,无专业人员、无专门指导,相关部门和人员不懂、不会、不愿,仅交表、交报告完成任务,并未真正深入对企业内控进行评价。此外,部分国企缺乏对内部控制运行的有力监督,对内部控制关键节点流程的专项检查较少,致使某些制度、规定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

2.建立健全“三位一体”内控机制的对策建议

为切实有效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国有企业应通过梳理自身经济业务风险清单,根据风险清单制定内部控制目标,统筹安排设计及实施内部控制,并将合规管理贯穿经济业务始终来规范员工行为。通过建立健全融合内控管理、风险管理、合规管理的“三位一体”控制机制,企业最终达到提升管理质量、防范风险的目的。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2.1转变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健全治理结构、优化环境、全员参与

企业要转变管理理念,首先要健全现代化法人治理结构,优化内控环境,同时还要努力营造全员参与内部控制的氛围。

2.1.1企业应健全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三权分制。

一是成立内控管理委员会,董事长任委员会主席,主要负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内控评价;经理层和相关部门参与内部控制设计、执行和监督,共同为内控成果负责。二是在执行层面加强企业财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财务专业化水平和能力,将内控工作落实到管理各方面。在控制节点赋予财务人员适当的权限,保护其能独立发表审核审批意见,使内控措施落实到位。将内控要求融入财务管理职责,按照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等内部控制要求约束财务人员的行为,有效防范串通舞弊或失职渎职。三是充分发挥监事会、审计部门、纪检监察、巡视督察等作用,强监督、严问责,形成不同层级间的有效制衡。

2.1.2转变观念、全员参与内控。

一是要依法合规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由于受控是常态,所以要形成全面、全员、全过程、全体系的风险防控机制,切实提升内控体系有效性。二是要树立“管业务必须管内控、防风险、促合规”的理念,将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规定嵌入业务流程,推动业务部门充分发挥好风险预判和合规审查前端落实,守住第一道防线。三是设置兼职内控管理员,由一线骨干担任兼职,负责对所在部门经营管理行为的风险排查与合规审查,促进内部控制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2.2融合“三位一体”内控机制,嵌入信息技术、优化制度、固化流程

企业要按照“三位一体”融合思路加强内控体系建设,需要明确风险管理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完善内部各环节管理制度,并借助信息技术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2.2.1重视风险管理。

“风险点就是企业日常经营的控制点,重大风险就是企业运行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企业需定期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全面分析各类风险。评估范围包括法律、政治、经济等外部风险,以及战略、财务、经营等内部风险,建立风险评估清单,并根据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应对风险的成本、个体风险与整体风险的关系等,权衡机遇与挑战,以规避、降低、分担、承受等方式应对风险,帮助企业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2.2.2优化制度流程。

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不断优化制度,并完善制度执行的标准和流程,将制度转化成流程、流程转化成固定的作业表单,方能有效避免制度传递走样的问题。制度的制定需要结合企业合规管理要求履行“三重一大”决策程序以及法务前置合规化审查流程,客观、准确制定以满足管理需要。

2.2.3借助信息技术支持。

企业需要在内部控制设计阶段就考虑将信息系统嵌入内部控制流程,使之在运行阶段实现对业务活动的有序控制,消除人为操作失误的问题,防范人员舞弊的可能性。企业需要利用信息系统畅通企业内部沟通渠道,及时准确地获取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及时制止未按照制度流程执行导致控制失效的行为。同时需要借助信息系统强化信息集成和共享,提高信息质量、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强化信息技术要着重关注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及不合理使用。

2.3保障内部控制有效运行,完善评价机制、考核激励、强化监督

要保障内部控制有效运行就需要企业各个层级协同发力,考核激励、强化监督是促进不折不扣落实管理要求的有效手段,而完善评价机制能及时发现内控设计和内控运行方面的问题,及时纠偏,让管理措施保持在正确的轨道运行。

2.3.1应完善内控评价机制

完善内控评价机制,这样才有利于企业认清内控设计及内控运行两方面存在的问题,鼓足刀刃向内的勇气,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确保评价和监督保持独立性。具体做法可借鉴质量贯标,一是聘请中介机构进行专业评价和辅导;二是建立内控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储备人才,定期培训;三是安排下级企业人员交叉检查评价、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企业集团内控建设整体水平提高。

2.3.2业绩考核是保障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

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可借助业绩考核引导并规范员工的行为。业绩考核中需要明确考核周期,才能对员工起到约束作用。考核的评价要客观,需要制定考核办法、明确考核范围、内容、目标、标准等,一般国有企业的业绩考核需要经过职代会审议,员工参与制定考核办法更能主动规范自身行为。企业需要结合考核的结果制定奖惩措施,将业绩考评结果转化为奖惩行动,督促员工按照考核要求执行公司各项规定和内部控制要求。业绩考核需区分主观故意还是客观失误,应该建立容错机制,宽容那些为了企业发展主动参与改革却违反了制度,造成了损失的员工,避免死板地执行规章制度,阻碍经济业务,使企业错失发展机会。容错要以法纪为底线,不能越界,要制定客观且严格的容错标准,明确严密的容错纠错程序,使员工即不会因为怕担责而不敢干事,又不会因为能脱责而求快求好不求稳。

2.3.3企业应将监督融入日常工作

对内控体系建设本身以及具体的控制措施都应该加强监督,切实增强考核评价、责任追究及对内部控制合规的约束力。企业应整合监督检查力量,打通业务监督、法务监督、审计监督、巡视监督、纪检监督等监督体系,切实推进各项监督与全面风险管理、合规管理、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协同管理。

3.结束语

内部控制为合规管理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其有效实施依赖于风险管理的技术。而风险管理融入了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过程,若离开了运用的载体也将流于形式。国有企业肩负着振兴民族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重任,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经营形势,更应健全内控体系,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本文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进行研究,认为内控体系建设是企业内生需求与外部监督形成合力的结果,是一项持续性的长效工作。企业应长期坚持致力于健全内控体系建设和实施,按照“三位一体”融合思路结合风险管理、合规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才能保障国有企业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有序应对各类复杂多变的风险,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惠赟.新常态背景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研究[J].理财,2022(0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