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全程优化急诊护理的应用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01
/ 2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全程优化急诊护理的应用效果研究

郑燕英宛春

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山东济南 271100

摘要:目的 研究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效果,分析预后质量。方法 选择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分析救治效果。结果 观察组抢救时间、抢救观察时间短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出现的概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全程优化的急诊护理模式,可改善预后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抑郁;焦虑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心血管疾病,病情为重,进展迅速,若不尽早救治患者,会危及其生命安全。AMI的主要原因为冠状动脉缺氧和缺血诱发心肌坏死,大部分AMI患者会合并心力衰竭[1]。由于心脏组织收缩功能发生明显的障碍,影响全身血液的循环,导致心脏循环出现障碍,对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在对AMI患者实施抢救的过程中,提升抢救效率、规范抢救流程至关重要[2]。在救治AMI患者的过程中,护士和医生的配合度会关系到治疗的效果。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方式为新型护理方式,此护理方式的优势为措施到位、规范以及条理清晰等。本研究选择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本院收治的5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析此护理方式运用在AMI救治中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年龄48~68岁,平均年龄(58.13±5.6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1~5h,平均时间(3.71±0.22)h;对照组48~67岁,平均年龄(58.02±5.4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2~5h,平均时间(3.69±0.37)h。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满足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家属明确知晓此研究。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脏疾病、恶性肿瘤、尿毒症、肾功能障碍的患者;②药物过敏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护理服务流程,护士需将患者送入医生诊室内,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患者,需等到医生确诊之后,再将其送入抢救室中。护士需依照医嘱实施对应的护理服务,运用传统的护理流程和监督管理措施。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服务,具体如下。

(1)优化病情评估:通过120急救中心护送的患者,由院前急救医生通过心电图、问诊对患者实施早期的检查与评估。明确患者的呼吸状态、意识状态以及面色变化情况等,明确其伴随症状,还需了解患者的用药史与生活习惯等[3],告知系统以及医院微信平台,提前预警,到达医院后,由医务人员对其病情再进行细致与专业的评估,动态观察心电图的变化,若发现问题,及时和医生进行沟通与处理,关注病况的进展。非120转运的患者,由护士直接将患者送入抢救室,尽早完成心电图的检查和生命体征的监测工作。

(2)优化救护流程:在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评定的基础上,需运用“定时、定人、定位、定责”的理念对患者进行抢救[4]。5min内需要完成吸氧,监测生命体征,常规的左侧肢体静脉通道的开放以及右侧大静脉20G留置针通道的开放。首次医疗接触后需要在10min内完成18导联心电图并传至微信群,若3min内无人回应,拨打胸痛中心电话或心内科护士站电话。明确诊断结果后,护士需遵医嘱给予患者药物治疗。若实施双抗治疗,应在首次医疗接触后30min内完成,若实施抗凝治疗,应在首次医疗接触后60min内完成。若患者有明显的疼痛感,需给予其镇痛干预。观察患者是否有并发症出现,例如休克、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等。在此过程中,需委派专人负责。在实施抢救的过程中,需关注患者情绪的变化,为其讲解抢救的步骤,完成抢救后,告知患者抢救的效果,安抚其情绪,降低患者的应激指标水平。

(3)优化转运交接:严格落实转运交接制度,对于需接受PCI手术治疗的患者,由心内科医生与介入导管室内的医生进行沟通,确保导管室激活时间在30min以内,而后完成相关的术前准备和签字工作。转运护士需对交接单与护理记录单进行细致的记录,确保患者运输的安全性。在转运中,需密切监视心电指标,护士需处于患者头部两侧位置,确保各个通道的畅通性。

(4)优化监督管理:由高年资护士和专科护士组成护理质控小组,定期参加胸痛中心的专业培训、考核,需重点考核主要的理论知识,保证人人通过。科室全部成员均需通过院急诊护士资格认证。

1.3 观察指标

(1)比较抢救时间与抢救观察时间,所用时间短,护理质量好。

(2)不良事件出现的概率:记录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律失常、休克发生率,发生率低,护理效果好。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7.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时间、抢救观察时间比较

观察组抢救时间、抢救观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抢救时间、抢救观察时间比较(x±s,min)

组别

n

抢救时间

抢救观察时间

第一份床旁心电图录取时间

服药时间

紧急PCI获得

静脉采集

静脉给药

心电图观察

观察组

30

5.33±3.52

12.01±2.95

40.28±4.87

4.06±3.10

4.34±3.15

5.37±2.18

对照组

30

8.98±3.30

15.73±2.44

45.83±4.28

9.56±3.53

7.93±2.01

7.72±2.63

t

2.2115

2.7636

2.7316

8.6822

5.2636

3.2946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不良事件出现的概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出现的概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组别

例数

再发心肌梗死

心绞痛

心律失常

休克

总概率

对照组

30

1(3.33)

1(3.33)

1(3.33)

1(3.33)

4(13.3)

观察组

30

3(10.0)

3(10.0)

4(13.3)

3(10.0)

13(43.3)

x2

4.545

P

0.021

3 讨论

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方式是具有预见性和计划性的护理服务方式,是接诊流程、抢救流程、交接流程以及术后流程一体化的全面性护理方式[5-6]。此护理方式将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进行了高效的统一,可及时通知医院,迅速启动对应的绿色通道,使患者从发病至抢救的流程更加顺利地进行,使患者抢救获得了更多的时间,急诊抢救反应时间与救治的时间明显缩短。更把急诊科室、介入科室与心内科室的工作交接接通,提升了抢救成功的概率,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此研究中,观察组第一份床旁心电图录取时间、口服药到口时间、获得院内紧急PCI治疗时间、静脉采集时间、静脉给药时间、心电图观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研究结果验证了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模式运用在AMI患者抢救中的价值,可为患者抢救提供更多的时间,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专科和高效的救治,改善其预后。不同护理方式下,不良事件出现的概率存在明显的差异,观察组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比对照组低。此结果可充分证实,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模式的预后效果良好。

总之,在AMI患者的急诊救治中运用全程优化急救护理方式,可缩短抢救时间,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昏迷情况等,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孙桂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保健措施[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24):178-181.

[2]张慧,刘婧.焦点解决短程心理治疗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1,16(09):186-187.

[3]罗慧,罗金薇.全局式护理模式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对抢救成功率的影响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10):167-168.

[4]尉霞,王美英,于向丽.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溶栓抗凝治疗的护理配合[J].心理月刊,2020,15(17):190-191.

[5]王俊仙,李维芬.危机管理模式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09):1495-1496.

[6]周春静.全局式护理模式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19,32(08):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