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认识贡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30
/ 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认识贡献

平佳宁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市 300000

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守正创新,以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阐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以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致力于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以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凸显生态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质生产力;人民至上;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多重维度上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并加以创新性发展。本文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的维度阐释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认识贡献。

一、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重要思想。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指出的那样,“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1]马克思认为,自然界的存在具有超越人类产生的先在性,自然界是人类活动的基石。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描述了从“类人猿”到“完全形成的人”的过程,证明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不可能脱离自然界而生存。同时,马克思主义肯定人对于自然界的重要作用,劳动是人的生存方式,动物的生存是本能的活动,人则通过劳动改造外部自然物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人类的活动始终受自然规律制约,要在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协调自身同自然界的关系。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但生态环境出现一定程度的恶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想始终没有过时,这种科学的思想越来越为社会发展所证明,成为今天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理论依据。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依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多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告诫着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也规定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2]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使绿色成为社会发展的靓丽底色。

二、致力于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从这一基本原理出发,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变化,突出表现为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问题的产生,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销售时可获得的利润成了唯一的动力”[3],资本家一心关注最直接的效益全然不顾对环境的破坏,成为塑料垃圾的“制造者”、有毒物质的“排放者”、国际规则的“破坏者”。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彻底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彻底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类的长远发展。

近几年来,部分地区在发展过程未能正确处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甚至将二者完全对立起来,一度出现了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的现象,破坏深远。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基础之上,提出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本身就是经济,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产力这一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引入生态文明这一概念之中,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所谓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新质生产力,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质上就是在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要坚决破除经济与生态对立的观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摆脱粗放型发展模式,持之以恒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绿色生产力。

三、生态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马克思那里,他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解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4],将这个过程看作是人的各项权益的实现过程。虽然马克思在当时并没有直接使用“生态权益”这个的概念,但是从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生态环境的控诉,对劳苦大众生活环境的同情,可以看出他对生态权益的重视。马克思认为生态权益是人基本的权益,贯穿着人类发展的始终,人人都享有生态权益,都有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和发展资料的权益。

随着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群众更加渴望优美的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同样重视人民的生态权益,将人民群众的需求与向往放在心上,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要求。百年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人民至上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立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5]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建设为了人民,生态建设依靠人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力量解决老百姓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同时必须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正如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6]。立足于新的条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继承并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加以创新性发展,形成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对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辩证关系、生态文明与人民群众的统一关系等的论证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筑了坚实的基础。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美丽中国建设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62.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3.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3.

[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