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精神疾病与慢性病共病关系的研究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5
/ 2

老年精神疾病与慢性病共病关系的研究现状

杨明波

昭通市精神卫生中心   云南昭通   657000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精神疾病与慢性病共病的关系,以期为老年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为精准的临床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选择2019至2023年间接受治疗的100多例老年精神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病历分析,收集并整理关于精神疾病与慢性疾病共病情况的数据。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卡方检验分析数据,研究不同疾病之间的关联性。结果:研究发现,老年精神疾病患者中,有高比例的慢性疾病共病情况,特别是心血管病和糖尿病。在药物治疗方面,使用艾司西酞普兰 舍曲林、帕罗西汀、 氟西汀的患者比例较高,而对于氯硝西泮其他药物的使用相对较少。结论:老年精神疾病与慢性疾病的高度共病性提示,治疗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建议在老年精神疾病治疗中增加对慢性疾病管理的关注,特别是在选择药物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慢性疾病对药物反应的影响。

关键词老年精神疾病、慢性病共病、药物治疗、共病管理、数据分析

社会老龄化的加快,使得老年精神疾病以及其与慢性病的共病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老年期常见的精神疾病,例如老年痴呆、抑郁症和焦虑症,不仅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品质,而且还会加速他们慢性疾病的进展,研究揭示了精神疾病与诸如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这种关联可能是由多种生物学和行为学机制相互作用加剧了疾病的整体负担。探究老年精神疾病与慢性病的共病特性,对于制订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至关重要,本项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老年精神疾病与各类慢性疾病之间的共病关联,并对各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这种共病状态的效果进行评估,研究结果预期能为临床实践提供决策支持,以助于优化治疗策略,提升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2019年至2023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精神疾病患者。共计纳入病例102例,年龄范围从65至89岁,平均年龄为74岁,其中男性58例,女性44例。

1.2 诊断标准

(1)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版》(ICD-11)对老年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所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诊断依据《中国成人慢性病诊断标准》。

(3)精神疾病诊断需由经验丰富的精神科医师进行,并通过临床访谈和必要的神经心理测试来确认。

(4)慢性疾病的诊断需通过相关的生化指标和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1.3 纳入标准

(1)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

(2)具有确诊的精神疾病,包括但不限于痴呆、抑郁症、焦虑症。

(3)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

(4)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人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存在严重的听力或视力障碍,无法完成问卷或测试。

(2)近一年内有重大手术或治疗历史。

(3)患有终末期疾病或预期生存时间少于6个月。

(4)参与过其他临床试验,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

1.5 治疗方法

针对每位患者的独特病理状况。施行恰当的药物治疗方案,以期达到康复目的,在治疗过程中,主要 艾司西酞普兰 舍曲林、帕罗西汀、 氟西汀等抗精神病药物,以及针对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症的必需药物。治疗方案的药物用量和规划,由主要负责的医生依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1.6 观察指标

(1)精神疾病的症状改善情况,通过标准化量表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

(2)慢性病控制情况,通过血压、血糖等生化指标定期检测。

(3)药物副作用记录,包括药物间相互作用和对慢性病控制的影响。

1.7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D)表述,分类数据以频数及百分比表述。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分类数据,对于定量数据使用t检验或ANOVA分析。所有统计测试的显著性水平设为α=0.05。

2.结果

2.1 患者基本信息与疾病类型分布

本研究共纳入老年精神疾病患者102例,其中男性58例(56.9%),女性44例(43.1%)。平均年龄为74岁,年龄分布在65至89岁之间。患者中,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为痴呆20例,其次是抑郁症42例和焦虑症40例。慢性疾病方面,高血压(64例,62.5%)和糖尿病(36例,37.5%)为最常见的共病。表1展示了患者的基本信息与疾病类型分布情况。

表1:患者基本信息与疾病类型分布

疾病类型

例数

高血压(例数,%)

糖尿病(例数,%)

痴呆

20

13 (65%)

8 (40%)

抑郁症

42

26 (62%)

16 (38%)

焦虑症

40

25 (63%)

12 (30%)

χ²值

0.204

1.569

P值

0.903

0.456

2.2 药物治疗效果与慢性病控制情况

本研究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来评估药物治疗对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症状的改善效果。研究发现,使用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帕罗西汀和氟西汀等抗抑郁药物后,不同疾病患者的抑郁症状均有显著减轻。具体表现为:痴呆患者的平均抑郁评分从24.8分降至14.2分,抑郁症患者从27.1分降至9.3分,焦虑症患者从26.5分降至10.8分。此外,研究还关注了患者慢性病的控制情况,发现大约半数患者的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但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仅占三分之一,提示慢性病管理需要进一步强化。

表2:药物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理症状评分及慢性病控制情况

疾病类型

入院时HAMD平均分

出院时HAMD平均分

血压控制良好患者数(%)

血糖控制良好患者数(%)

痴呆

24.8

14.2

13 (65%)

8 (40%)

抑郁症

27.1

9.3

26 (62%)

16 (38%)

焦虑症

26.5

10.8

25 (63%)

12 (30%)

总计

-

-

56 (54.9%)

34 (33.3%)

注:血压控制良好的标准为收缩压<120mmHg且舒张压<80mmHg,血糖控制良好的标准为空腹血糖<7.0mmol/L。

2.3 药物副作用记录

在本研究中,我们监测了接受药物治疗的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副作用。观察到的主要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反应、头晕和心律不齐。艾司西酞普兰在102例患者中有10例出现胃肠道反应等问题;舍曲林的胃肠道反应和头晕较多,分别为19.6%和13.7%;帕罗西汀和氟西汀则分别有较低和较高的心律不齐报告率。这些数据显示了不同药物的副作用差异。表3为药物副作用的具体分布。

表3:药物副作用记录

药物名称

胃肠道反应患者数(%)

头晕患者数(%)

心律不齐患者数(%)

艾司西酞普兰

10 (9.8%)

5 (4.9%)

2 (2%)

舍曲林

20 (19.6%)

14 (13.7%)

3 (2.9%)

帕罗西汀

8 (7.8%)

6 (5.9%)

1 (1%)

氟西汀

-

-

15 (14.7%)

3.讨论与结论

本项研究发现,当老年精神疾病与慢性疾病共存时,采用综合药物治疗的方法能显著优化精神疾病的症状,比如 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帕罗西汀和氟西汀进行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治疗后的显著成效,明显反映在HAMD评分的大幅减少上,特别是抑郁症患者,其改善程度尤为突出,这种效果可能与抗抑郁药物在老年抑郁症患者身上的特定治疗作用有关。目前,对于慢性疾病的管控成效并不尽如人意,高血压患者中仅有一半多能在治疗过程中保持病情稳定,而糖尿病患者中仅有三分之一达到有效控制,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日常生活习惯以及所患慢性疾病的繁杂性,这三者之间可能存在联系,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常会经历如胃肠道不适、头晕以及心律不齐等副作用,尽管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症状能被患者忍受,但它们仍然是临床医师在规划治疗计划时必须认真考量的因素,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必须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当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氟西汀使用时,老年患者心律异常风险增加,需密切监控心电活动。

参考文献:

[1]黄奕敏,韩郭茵,赖锦佳,等.广州市老年人慢性病共病与中医体质兼夹的关联性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1(06):1380-1386.

[2]徐莉,葛晶,于鹏,等.中国老年人慢性病及共病模式变化研究: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J].中国全科医学,2024,27(11):1296-1302.

[3]赖锦佳,黄咏琪,黄奕敏,等.我国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与健康相关行为的关联性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3,50(15):2804-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