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困境儿童民政救助体系建设的建议——以福建S县民政局困境儿童救助工作为分析样本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5
/ 2

关于完善困境儿童民政救助体系建设的建议——以福建S县民政局困境儿童救助工作为分析样本

黄迅

(宁化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福建省宁化县 365400)

摘要:困境儿童救助近年来被纳入民政日常工作,但存在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外联工作配备不强、救助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机构职权配置在优化困境儿童救助工作上至关重要,舆论关注也影响着困境儿童救助的效果。建立和完善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系统,‌加强部门间的数据信息共享,并推动家庭和社会关爱,转变职责定位和分工,营造关爱保护困境儿童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困境儿童民政救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困境儿童;救助工作;民政救助;留守儿童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中强调,“培养好少年儿童是一项战略任务,事关长远[[1]]十四五规划指出,“加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健全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机制”,并在名词解释中明确困境儿童是指由于儿童自身、家庭和外界等原因陷入困境,需要予以帮助或保障的儿童,包括因家庭贫困导致生活、就医、就学等困难的儿童,因自身残疾导致康复、照料、护理和社会融入等困难的儿童,以及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遭受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儿童[[2]]相较于民政部门传统辖责困境儿童突破了物质支持的范畴,且更加强调了对其智力、心理、家庭等方面的特殊困境予以救助

近年来,全国民政系统积极开展困境儿童救助和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也遇到一些困难。以福建S县民政局为例,其在开展困境儿童保护工作过程中,因属于新兴领域,在工作力量配置、资金支持上与传统的民政辖责相比存在弱势,在工作方法上也存在“摸石头过河”的情况。具体如下:

一是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困境儿童福利政策,包括促进儿童生理、心理及社会发展的各种福利措施和服务[[3]]。与之相较,民政传统业务范围,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虽工作量较大,且关系到解决特困人员的基本生存生活问题,但其仅需发放最低生活保障款项,工作任务可概括为“统人、制表、放款”,并基本形成了完备的模式,工作量可以预计和量化。但是困境儿童福利政策的支持上,不仅需要统计人员、发放款项,而且需要针对困境儿童的心理和生活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精神层次的工作,包括开展活动资金发放、专项活动、小组游戏、家校联动等,因此,所需人力已不限于“统人、制表、放款”,而且还包括各种对外联动和工作方案的设计上。福建S县民政局虽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了部分人力问题,但所购买的服务基本于小组游戏、专项活动的实施上,在与学校以及团委、妇联、公检法等部门的沟通上仍需民政局工作人员解决。在此问题上,S县民政局负责困境儿童工作的工作人员仅一人,还需负责该局出纳、收养寄养的专项工作,以及未成年权利保护等工作,虽已安排非定岗聘用制人员协助,但仍在困境儿童救助上存在人员紧张的局面。

二是外联工作配备不强。S县民政局与妇联、团委等部门沟通困境儿童救助工作上,这些部门常以事务繁杂,故常处于被动。仅依靠民政一家力量难以统筹家庭、学校和社会力量。如某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父母一方因刑事犯罪被羁押,另一方下落不明,因此对其救治如仅从发放津补贴上解决则难以教化,甚至会影响该儿童的健康成长,尤其是该儿童遵纪守法上难以有充分的教育。因此,需要妇联、团委和教育系统,甚至司法机关给予支持。民政系统长期面对的是社会弱势群体,在统筹各机关合力上施展较少,各家在工作协调上存在一些障碍。

三是救助方式上还需进一步探索。救助方式关系到救助的效果。一味采取简单的购买服务不能直接解决困境儿童之困境,社会机构可能仅将其服务简单了事,最终“困境”在代际之间演变和延续,并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因子。在此背景下,国家注重儿童优先和代际公平,尝试通过包容性政策来逐步改善困境儿童的生存情况。[[4]]代际问题不仅需要拨付财政资金,更需要社会包容心态和心理疏导体系建设,在这过程中以教育为基础的软工程建设尤为重要。以S县为例,困境儿童大多集中于乡镇,父母外出务工或被刑事羁押,在教育资源原本分配不均的城乡二元体系下更是凸显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S县民政局积极探索,通过了各乡镇民政办、社工站和村居两委,延伸了对困境儿童救助和教育的触角,但仍难以打开心理和生理都在成长阶段的儿童的心灵壁垒,非亲情的呵护始终不如亲人的关爱。

针对这些现象,主要是机构职权配置有待优化和社会、家庭和学校关注不高等问题。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健全和完善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系统,‌加强与教育、‌公安等部门间的数据信息共享。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系统已建立,但可进一步完善,并‌利用数字化技术主动发现需要帮助的困境儿童,‌精准匹配需求,‌量身定制关爱帮扶方案。‌通过政府委托、‌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引导和规范SGO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工作。‌针对困境儿童家庭的首要需求,‌提供经济援助,‌帮助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减轻生活压力;‌特别关注困境儿童的家人情感关怀需求,‌通过家人陪伴、‌外出旅游等方式,‌增强儿童的情感满足感;‌重视农村困境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意愿的培养,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和促进困境儿童父母就近就业,增加其父母或重要监护人与困境儿童之间的互动,使他们能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并取得来自家庭成员更多的关爱,以作用于困境儿童抗逆力的提升。‌

二是完善职能定位,将由民政主要负责的困境儿童救助业务转变为各部门共同参与的救助业务。如前所述,困境儿童救助工作可以区分为两个板块,一是经济层面,另一是心理精神层面。民政部门人力资源配备较为紧张,因此可以考虑将两个层面区分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以解决“独木难支”的局面。其中人数统计、资金拨付工作仍由民政部门负责,但是心理疏导、社会关系重塑、代际阻隔等工作可改由团委、教育局、妇联、司法机关负责,民政部门不参与到以上心理精神层面的工作中。通过优化职权配置,可以提高对困境儿童救助的综合能力和质效。

三是‌加强宣传,‌提高公众对困境儿童问题的认识,‌优化关爱保护困境儿童的社会环境。环境对成长至关重要,“孟母三迁”所改变的亦是环境。‌通过媒体报道困境儿童的现状,‌提高公众对困境儿童问题的认识和参与度;主流媒体及地方媒体尤其是县域媒体、社区平台应设立专门的版块或节目,定期报道困境儿童的生存现状、心理需求以及社会各界的援助行动,用真实案例触动公众的心;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发起话题讨论,邀请公众参与,扩大宣传效果。定期组织以关爱困境儿童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如捐款捐物、志愿者招募、亲子互动等,让公众直接参与到关爱行动中来。

真正科学、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不仅在于制度的完善,法律的规范,更在于政府真正体现其服务于民的执政责任,民众发挥其主人翁的精神,呼唤全社会的良知,激发整个大家庭的互助氛围,来共同编织好这道安全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2.

[[2]]发改委:“十四五”规划《纲要》名词解释之244|困境儿童,https://www.Sdrc.gov.cS/fggz/fzzlgh/gjfzgh/202112/t20211224_1309511.html?code=&state=123,2024年6月1日访问。

[[3]]金红磊.困境儿童福利可及性:内涵界定与制度构建[J].江西社会科学,2021(1).

[[4]]曹现强,马明欢.儿童友好型城市治理的路径分析与实践逻辑——基于10个国家治理实践的文本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