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市主城区切坡建房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3
/ 2

昌都市主城区切坡建房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

张乐乐

昌都市自然资源局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  854000

摘要:由于昌都市主城区可利用土地较少,切坡建房现象较为普遍,长此以往会诱发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通过对昌都市主城区6个片区,共1749户居民房屋进行调查,综合评估切坡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提出防治措施建议,为后期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一、基本情况

昌都为高山峡谷地貌,主城区位于城关镇城镇建设适宜性整体不高,但空间体量远超现状城镇建设规模,切坡建房现象普遍存在。通过对主城区6个片区调查,初步查明主城区受地质灾害威胁及切坡建房基本情况,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提出防治措施建议,为后期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一)夏通街至通夏村段

调查面积2.7km2,场地整体地势东高西低,最大相对高差290m,属于山地斜坡地貌,整体坡向270°,坡度25°-55°,有3处滑坡发育,其中2处滑坡险情大。区内人类活动主要表现为坡脚的房屋建筑、公路建设等,人类活动较强烈,对地质环境影响、破坏较严重。

该区内共596居民,房屋呈长条状分布于斜坡体坡脚,房屋后侧均发育人工切坡陡坎,房屋多为2层,大多为砖木结构。房屋在修建过程中开挖斜坡,形成一级或二级陡坎。119户民房人工切坡高度3-10m,其中11户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为大,28户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为中等;剩余477户民房切坡高度小于2m,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为小

(二)马草坝社区

该区调查面积0.19km2,场地整体地势北高南低,最大相对高差94m,属于山地斜坡地貌,整体坡向230-310°,坡度10°-55°,临河段坡度较缓,斜坡地段坡度较陡。有2处不稳定斜坡和2处泥石流发育,其中2处不稳定斜坡险情大。

该区内共有182户居民,临坡修建的房屋基本都涉及人工切坡形成的陡坎,房屋呈长条状分布于斜坡体坡脚,房屋层高1-3层,多为砖木结构。房屋在修建过程中开挖斜坡,形成一级或二级陡坎。区内人工切坡高度2.0-10.0m,共61户,其险情程度不一;剩余121户房屋修建于平缓地带,切坡高度小于2m,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为小。

(三)四川桥街道-海南街

该区调查面积2.3km2,场地整体地势北高南低,最大相对高差195m,属于山地斜坡地貌,整体坡向85°,坡度25°-70°,坡度较陡。有2处崩塌(危岩带)和2处泥石流发育,其中1处崩塌险情大。

该区内共261户居民,其中有明显切坡建房的48户,房屋后侧均发育人工切坡陡坎,房屋呈长条状分布于斜坡体坡脚,房屋层高多为2-3层,少数大于4层,多为砖木结构,少数为砖混结构。居民房屋在修建过程中开挖斜坡,形成一级或二级陡坎,其中9户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为中等,一新建小区及2户后侧切坡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为大,剩余36户切坡明显的房屋由于已有支护或者切坡不高、坡度较缓等原因,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为小,剩余213户切坡不明显,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亦为小。

(四)邦达街

该区调查面积0.74km2,场地整体地势西高东低,最大相对高差16m,属于山地斜坡地貌,整体坡向85°,坡度20°-67°,坡度较陡。发育1处危岩带、1处泥石流、5处滑坡灾害,其中1处危岩危险性大,3处滑坡危险性中等,1处泥石流危险性中等,2处滑坡危险性小。

该区内共424户居民,调查区内有38户居民屋后人工切坡高度大于3m,剩余386户屋后切坡高度小于3m或为“隐形陡坎”。

(五)嘎东街955医院至昌都电站段

该区调查面积0.6km2,场地整体地势北高南低,最大相对高差149.5m,属于山地斜坡地貌,整体坡向160°,坡度25°-55°,坡度较陡。发育3处危岩带和1处泥石流灾害,其中2处危岩带危险性大,1处泥石流和1处危岩带危险性中等。

该区内255户居民,调查区内有58户居民房后人工切坡高度3-10m,1户危险性现状为大,其余57户危险性现状为中等,剩余197户屋后切坡高度小于2m,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为小。

(六)嘎东街南段

该区调查面积0.18 km2,场地整体地势北高南低,最大相对高差185m,属于山地斜坡地貌,整体坡向160°,坡度25°-55°,坡度较缓。发育6处危岩带和3处泥石流灾害,其中2处危岩带危险性大,4处危岩带危险性中等,3处泥石流危险性小。

该区内31户居民,切坡建房形成边坡高度2.0-3.0m共有13户,切坡高度3.0-4.0m有5户,切坡高度4.0-6.0m有10户。其中5户危险性现状为中等,其余26户切坡后危险性现状为小。

二、原因分析

根据现场调查分析可知,昌都市主城区切坡建房数量占调查区域民房总数的87.8%,之所以存在大量的切坡建房现象,主要受地形地貌、气候、文化和经济等因素影响。主要有:一是受河谷地貌影响,可供利用的土地有限,山坡上的土地成本较低,居民不可避免在山脚山腰切坡建房生活;二是当地群众世代以来依山依寺而居,方便转经朝拜,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一部分;三是这种居住方式不仅房子采光好,也利于冬季取暖;四是主城区两江交汇,历史上人民两相权衡,择高处建房而居,避免低洼地区的洪水问题。

切坡建房,特别是在昌都谷地狭窄区,以斜坡前部为场地的建设,对斜坡天然状态的改变尤为大主要表现为:一是缺少较为平坦地建筑场地,人们为获得所需房建和生活场所而大量削坡扩基;二是活动主要集中在狭小的地段内,既频繁又强烈,对地质环境不断施加影响;三是普遍对人工边坡缺少科学的稳坡措施,有些修建了块石堡坎,但所建块石堡坎常难以抵消削坡造成的土体应力,给边坡失稳创造了条件;四是部分地段依坡临江河江河水体涨落对河岸地质环境造成一定的浸泡、冲刷、侧蚀,给斜坡的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坡体失稳

三、处理意见建议   

结合现场调查分析,目前80%的切坡建房都可以通过修建护坡、支护或截排水工程进行防治,为预防和减少因选址不当和切坡建房引发的地质灾害,进一步规范群众房屋翻建(改扩建)行为,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出以下意见:

1.加强切坡建房监管,建立分级管理处置制度和自建房切坡建房指导意见,规范自建房切坡行为、指导施工、强化管理。

2.对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原则,落实治理责任;并根据自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分级处置。

3.鉴于群众自行出资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难度较大,建议当地政府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以街道(居委会或村居)为单位整体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对危险性大、适宜性差的地区做好群众搬迁或另行择址建房工作。

4.从严审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房屋翻建工作,在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前,要摸清群众房屋翻建面积、层数等信息;翻建中严禁切坡私自扩大建筑面积,并且需对已有斜坡实施相应的支挡防护措施。

5.在建房屋应使得房屋基础置于最大冻土层以下,避免冻土灾害;在建、待建房屋过程中合理堆放弃渣、弃土,防止诱发边坡崩塌、局部失稳和破坏邻近建筑,防止出现因土体堆放导致建筑倒塌情况。

6.相关行政部门在建房过程中加强上门指导,监督建房户落实防治措施,并由相关部门到现场验收,对落实防治措施的发放不动产权证书。

参考文献:

[1]昌都市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R].昌都市自然资源局,2022年10月

[2]傅义福.山区农村建房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范研究-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6

[3]韩俊艳.山地村镇民宅斜坡灾害易损性研究及防灾减灾设计[D].河南理工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