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委党校
摘要:着力扩大内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发挥超大规模市场资源优势的重要支撑和实践路径。扩大内需、持续推进超大规模市场建设,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远之策、关键之策、战略之策。要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内需潜能。提高供给质量,带动需求更好实现
关键词:内需;消费;供给;高质量发展
市场是一种重要资源,具有稀缺性和战略性。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和整体市场的明显优势,这是我国强化国内基本盘支撑、积极参与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重要优势与关键支撑。着力扩大内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发挥超大规模市场资源优势的重要支撑和实践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我们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已经做了系统部署。“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指出,要推动内需持续健康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取得明显进展。
一、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大意义
扩大内需、持续推进超大规模市场建设,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远之策、关键之策、战略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对扩大内需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这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指明了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看,扩大内需、持续推进超大规模市场建设,是一个长期战略任务。不仅要体现内需在整个社会总需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充分发挥内需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更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导作用。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之举,而且要提升到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基点的地位上。扩大内需应采取的政策措施,不仅包括一些短期性的刺激国内需求的措施,而且应该更多着眼长远,采取一些根本性措施,充分释放国内需求潜力,建设强大国内市场。
(一)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形成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同时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形成对全球高端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从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看,必须着力扩大内需,持续推进超大规模市场建设。因为没有强大的内需,就难以形成国内大循环的良性循环。无论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需求都是重要动力。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必然要求以国内需求为主。同时,在当今国内国际市场紧密联系的情况下,要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减少外部环境和市场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也必须发挥内需的主导作用。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更高效率促进经济循环的关键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促进国内大循环更为顺畅,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打通经济循环堵点,夯实国内基本盘;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也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更好依托国内大市场,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更高效率实现内外市场联通,促进发展更高水平的国内大循环。
(二)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生产总值,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持续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引导各方面把更多精力放到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上来,努力做到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
从发展阶段看,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跃上了新的大台阶,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也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阶段,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要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跨过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地、持续地激发出来,有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三)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持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要求和发展条件都呈现新特征,特别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通过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
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任务
(一)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
2024年加快恢复和扩大消费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增多,有更多可以期待的消费增长点。随着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步伐加快,鼓励“三孩”等生育政策加速落地,“银发”和“幼齿”消费有望加快扩容升级,并带动相关群体和家庭消费。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建设等举措落地,有利于有序扩大居住消费。在5G+人工智能+物联网深入融合的背景下,新型消费将呈现蓬勃向上、增长更快、体量更大、模式业态不断拓展的发展趋势。大力推广绿色认证产品,推动绿色认证结果的广泛采信,推动电商平台和商场、超市等流通企业开设绿色低碳产品专区,拓展居民绿色消费市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将有助于带动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等消费品与服务下乡,从而进一步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二)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
要加大制造业投资支持力度,持续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调整中央预算内投资结构,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点向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国家安全以及民生等领域倾斜,集中力量办好国家层面的大事、难事、急事,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
扩大有效投资,还要持续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川藏铁路、沿江沿海高铁、国家水网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西部陆海新通道、小洋山北侧集装箱码头开发建设,,推进中西部铁路、长江黄金水道、过江通道、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城际铁路和市域市郊铁路建设。加快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推进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云网融合和算网协同发展,有序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升级。
(三)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内需潜能
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积极推动农村现代化,优化区域经济布局。首先,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城市落户条件。健全以公民身份号码为标识、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相关政策。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业功能,支持培育新生中小城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顺应县城人口流动趋势和发展分化态势,立足县域主体功能定位、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
其次,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依托区域重大战略打造内需新增长级。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完善国际科创中心“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深化通关模式改革,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深入推动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调上中下游共抓大保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内需增长空间格局。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
(四)提高供给质量,带动需求更好实现
要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产品,积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持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延伸,着力加强标准质量和品牌建设。完善包容审慎的新兴产业监管体制,加强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应用场景建设,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首先是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产品。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海洋装备等关键领域,5G、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链核心环节,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培育一批集群标杆,探索在集群中试点建设一批创新和公共服务综合体。
同时积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协调,优化种植业结构,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以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稳步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一体化推进网络、平台、安全体系建设,打造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新型应用模式和产业生态。
参考文献:
[1]刘志彪,郭梦华.全国统一大市场与产业链现代化:内在逻辑及重点推进方向[J].求索,2023,(1):142−150.
[2]黄先海,张胜利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选择:大国市场诱致[J].中国工业经济,2019,(11):60−78.
[3]钱学锋,刘钊,陈清目 .多层次市场需求对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J].经济学动态,2021,(5):97−114
[4]王垚.全球贸易保护主义、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韩经贸合作[J]. 当代韩国, 2021(2): 48-60.
[5]易先忠,江宇迪,孙思意 .后发大国如何创新:本土需求的作用及实现[J].中国软科学,2022,(S1):13−24.
[6]刘洋,董久钰,魏江 . 数字创新管理:理论框架与未来研究[J]. 管理世界,2020,(7):198−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