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江新区橡树湾小学校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教学小学语文《慈母情深》时,如何借助教材的德育主题,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采用默读、交流、对比等方法,感受父母深恩,养成孝敬父母的良好人格,以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关键词:教书与育人 人文和要素 知识与道德
案例名称:
《慈母情深》
基本信息:
《慈母情深》是五年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语文课要注意利用课程中的语言文字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和道德熏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审美情趣,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组织实施:
教学目标:
结合本课体会母亲深情的情感目标,以及单元“舐犊情深”的人文主题,以体会“反复”表情达意为抓手,采用默读、交流、对比的方法,制定如下目标——
1.认识“魄、抑”等10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
3.体会反复的表达效果。试着以“鼻子一酸”的经历进行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以“书”为目,打开家园
在导入环节,教师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的独特优势,手拿一本梁晓声的书——《母亲》,借助作者梁晓声的关于读书的名言,娓娓道来中拉开学习序幕——
“每个人都有一个现实的家园,而唯有书本可以构建一个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将借助《母亲》中的节选片段——《慈母情深》,打开著名作家梁晓声的精神家园,来,齐读课题——18《慈母情深》。”
二、体会“反复”,理解情感
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慈母情深》写于六十年代,当时国家正值困难时期,人们生活艰辛,现在的孩子们没有实践层面的基础。因此,抓住文中的场景描写来进行想象,是理解当时背景的抓手。因此,在新课环节,老师提出:
“熟悉作家梁晓声的同学知道,知青出身的梁晓声创作了1000多万字的作品,成为了当代作家中比较“高产”的作家。那是什么样的‘现实世界’,让梁晓声能有如此丰厚的‘精神家园’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学生很容易就找到这段话:“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两百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 ...... ”借助这一段话,学生容易得出两点感受:1.母亲工作的地方空间低矮,潮湿闷热,条件恶劣。2.作者用了四五个“七八十”正是想强调这一环境的恶劣。
抓到这一处反复之后,老师进一步提出:“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反复’这一表达方式的?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呢?”学生自然会抓住“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这一句。从三处“我的母亲”体会到母亲的是众多女工中的一个,她低头、伏案、辛劳疲惫。以及“母亲说完,立刻又做了下去......”这一句。四个“立刻”体会到母亲的忙碌辛苦,而母亲的忙碌辛苦正是为了赚钱养家。
借助环境描写、以及“反复”的表达方式来体会母亲工作条件的恶劣,五年级的孩子是基本能够达成的,但如何跨越到体会“慈母情深”呢?学生还需要对话和对比。
教师提出:“孩子们,‘立意是驭文治首术,谋篇之大端’。作者用如此多的环境描写,以及‘反复’手法的反复运用,是想要表达什么?可以和同学交流。”学生交流之后很容易得出环境描写体现母亲挣钱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愿意给“我”一元五角是慷慨,更是母爱的慷慨。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一元五角”的特殊含义,教师可出示六十年代中国的物价,认识到曾经“一块钱一个世界”的经济价值。还可以对比文中另一个女工的话:“你看你妈只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进一步认识到母亲对自己的悭吝对“我”的读书的慷慨与支持。
三、拓展资源,深化家园
在借助默读、交流、对比等方式,孩子已经感受到慈母深情后,有些孩子未必会用语言表达,生成隐性的生命与爱的教学资源,这时候,教师需要结束时四两拨千斤:
“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反复’强化情感的表达效果,知道在恶劣的条件下,母亲依然支持‘我’读书。是读书,是母爱给作者构建了一个强大的精神家园,在2015年,梁晓声对话习近平总书记时,梁晓声说:‘我认为你是有两个故乡的人,书籍是你的第二个故乡。’总书记说:‘希望文艺家要使我们更多的青年也有精神上的故乡。’亲爱的孩子们,你的精神家园是什么呢?你可以在书籍追寻,也可以在生活中寻找。愿你们最终都能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这样的结束方式,是对本文语文教学的结束,却是是孩子精神家园构建的开启。
应用效果:
“立足过程,促进长远”是学科德育的评价应用标准。相对字词等语文基础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的方式更不易量化。而本课“感受父母深恩”这一目标的可以通过以下环节,促成育人效果达成:
使用说明:
过去在评价语文课时,有“把语文课上成了道法课”的说法。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学书的育人功能,自然渗透立德树人”,又要清晰地看到学科德育和课程德育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在语文学科德育落实中要注意两点:一、融合性。语文学科的德育内容不脱离于语文载体,比如文本中的作者、背景等素材,切不要学科德育变成“无本之源”,偏离主题。二、默化性。语文教学中不可大张旗帜告知学生以后要在思想道德上怎么怎么做。而应是水到渠成,润物无声。借助语文理解、表达等方法,让学生受到良好的熏染,内化于心,才有日后自主的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