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200092
摘要:在科创引领与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面临转型升级。文章分析了新型产业园的基本模式,并结合国内外优秀案例,从弹性空间、高效布局、研学交融、低碳发展等四个角度阐述,如何更好地适应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园的需求并进行创新性设计。
关键词:弹性空间、高效布局、研学交融、低碳发展
1发展机遇
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社会和消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口结构方面,我国不可避免的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二胎”政策适时推出以减缓出生率下滑,养老和新生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生活方面,全球环境污染加剧,工作生存压力大,亚健康范围扩大,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健康成为热搜话题。消费层次方面,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升级,国人对健康需求进一步增加,医疗保健比重支出亦增加明显;国人健康意识增强,食品安全深入人心,运动健身、减肥美容、两性健康、休闲养生等愈发受关注。我国生物医药国内外市场需求均持续增加,截止2023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达到4.39万亿元。随着生命健康需求快速增长和生物技术加速演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
2“工作+”产业社群
生物医药产业分为医药和器械两个大类,具体包括如生物医药、化学药、生物服务、医疗器械和数字医疗等。众所周知,生物医药产业风险高、投入大、技术性强、周期长。生物医药企业从产业研发、孵化到生产,全生命周期的成长构建了涵盖上下游的产业生态系统。伴随着科研与资本的结合愈来愈紧密,跨学科的合作愈加常见;而实验室设备更新和管理提升大大降低了生物安全风险,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园得以回到更适合激发创意与创业的城市环境。践行“工作、学习、生活、休闲于一体” 的多元理念产业园表现出开放、多元、共享的特征,通过产业集聚搭建交流交互的社群平台,促进园区文化、科技及现代服务业。
就如新加坡纬壹科技城启奥生命科学园,一方面基于城市开放、共享的原则,建筑底层空间更多的面向社区及周边,各类公共配套设施可供周边人群使用,空间形态与城市的各个层面融合起来,人口、建筑、环境、景观等更好的融入城市环境中。适宜的园区空间尺度,景观成为建筑与城市之间柔性的触媒。庭院空间、公共绿廊、活力节点不仅是园区文化基因的空间载体,也是人与人的思想碰撞的活力空间。另一方面,混合业态的形式导向了产品和人群的多元化,不同人群交往又进一步促进了社交网络的形成和扩展,复杂的人群构成为跨界交流互动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产业模式升级引入高层次人员,也进一步促发了所在区域城市配套建设需求,如公寓、餐厅、商业、娱乐等等,以多样的业态满足不同的交互需求,实现“产业集群-人才依附-城市宜居”的良性循环。
3产业园适应性及创新设计
基于“工作+”的理念,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不再把追求单一的功能满足和高效运营作为目标,而更多体现出兼容性、灵活性、高效率以及模块化的特点。伴随企业的成长与迭代,为企业建立亲和、透明、稳健的园区形象,为员工创造生态、人性化的工作环境,逐渐成为园区设计更加重要的核心价值。
3.1弹性空间,模块生长
生物医药产业正在面对快速生长和不断迭代的过程。一方面企业从小到大,对园区产品和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以孵化为核心的产业平台,入驻企业终将面临淘汰或升级的临界点。“弹性空间”设计强调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以适应生物技术不断发展的需求,为不同的企业及其发展迭代预留空间。
例如在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孵化器设计中,RD10-12面向CRO科创小型研发,满足单个企业载体1000-2000㎡需求整层租赁;RD13-17面向已达中试阶段的微型总部,设计为首层2000㎡中试车间,上部四层,单栋约8000㎡的双拼可分可合。再如著名的德国马丁斯里德IZB生物技术创新园,灵活多样的办公研发空间、弹性的实验功能布局是产业园成功的关键。弹性产品支持单元出租、整层出租、整栋出租以满足多样需求,应对未来可能产生的种种变化。
“弹性空间”设计还表现在内部平面布局。为保证竖向分户使用的可能性,分别设置独立的门厅,上部各层通过共享入户门厅实现竖向联系,辅助空间独立,满足未来客户的差异性需求。每层核心筒居于一侧,门厅、疏散楼梯、卫生间以及各类管井相对集中,从而保证大空间完整方正,为后续科研区范围内实验工艺的实施提供条件,实现入驻及更替的最小化成本。科研区内部设计采取高效灵活的通用模块化设计,开放式布局、模块化工作台、维修服务空间围绕周边以最大限度减少管线、能耗以及维护成本。同时,精简化装配的洁净室模块单元. 用于分阶段扩建的分布式主体空间布局,以便为不同研发需求的快速迭代和优化提供灵活性。
3.2共用空间的高效布局
传统以技术为主导的科研空间,实验和研究需要高度精确的技术和大量的数据分析,技术层面极具功能实用性并满足安全要求,往往设计出的产业空间都是高效却单调的技术型空间。
现代生物医药科研实验室强调以团队为导向以及跨学科的沟通协作。许多非操作性科研活动已经从工作台过渡到成为更适合计算工作、数据分析、写作和协作的共用空间。实验室和共用空间共同形成了相互联系的科研场所,多样空间高效紧密互动。基于实验管理的基础,在设备设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减少科研人员日常的步行距离和交流成本,并通过共用空间舒适自然的环境,有效缓科研工作中的压力以提升研究效率。
就如Perkins+Will 在华盛顿大学生命科学楼设计中高效的平面布局,会议、办公、研讨、休息区等空间,以及一个开放的可以观景的小中庭,围绕在核心试验区的周边布置,科研人员的基本工作需求和心理需求,都可以在科研实验区域内获得满足。再如HOK在旧金山南部的阿斯利康实验室以及南加州大学迈克尔逊聚合生物科学中心项目中,力求将实验区更多的采用透明的分割,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实验室和共用空间的透明度,以使得两者的互动更加便捷,既符合公司文化又充满高度协作的氛围。
3.3非正式场所促进研学交融
生物医药产业园是高科技人群聚集的社群,一个科学工作场所需要让人向往,充满前瞻性,促进多领域的科学家、学生、组织和机构交流思想,推动科研知识和产品的探索。麻省理工一项研究表明,“全球80%的建设性创新来自于非正式的交流”,这也是科技创新的基础。
基于“研学交融”的理念,设计力求为科研人员提供人性化的工作氛围,重点转移到社交导向的研发空间,以及对创意交流与人性化空间,包括科研环境的可视度、共享支持、便利设施、互动区域及在非正式交流方面的投入等等。
海茵建筑(HENN)在广州设计的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通过连接空间来加强工作流程的协同作用,为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楼层细分提供了充足的灵活性。设计均衡考虑开放与封闭的需求。单独的封闭实验室可与共享开放实验室组合,满足不同使用模式。再如其在德国达姆施塔特设计的生命科学高级研究中心 (LSARC),其中的实验室、办公室和交流区域相互连接的地方,设计师将这里形容为一个巨大的、连贯的知识世界。Perkins&Will设计的西雅图艾伦脑科学研究所,六层楼高的中庭和一个令人惊叹的中央楼梯成为了人们碰面交流的催化剂。各部门在楼梯和中庭之间交错分布,创造了研究人员之间的对话和合作。悬臂式的结构延伸到中庭,这里是举办临时会议和激发灵感的地方。而在麻省理工学院SoMa Site 3实验楼设计中,充满活力的休闲/社交空间,走廊与开放实验室也是这一设计理念的再现。
4结语
在当下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现代新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筑与空间形态出现根本性异化与重构,去工业化、趋人性化及生态化发展是未来的主要方向。
我们应虚心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打破既有的工业化大生产模式,结合各地产业环境的实际情况,以产学研一体化为目标。设计中紧抓开放,高效,共享、人性化以及智慧五大原则,强化专业化优势、增强配套服务水平。通过创新设计打造功能多样、空间层次丰富、建筑尺度宜人、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花园式科创园区,促进产业城市共同生长,提升我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