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式PICC导管在肿瘤患者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2
/ 2

隧道式PICC导管在肿瘤患者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第一作者:陈亚娥    第二作者:吴完婷 第三作者:黄艺婷

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胸部肿瘤一病区

摘要:目的 探讨隧道式PICC导管在肿瘤患者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2年12月在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就诊100例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样法分别分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PICC置管,实验组患者实施隧道式PICC置管,研究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操作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在操作成功率上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局部渗血、导管堵塞、导管脱落、静脉炎和疼痛这些并发症发生率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ICC导管对肿瘤患者静脉治疗中应用可有效提高操作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PICC导管;肿瘤患者;静脉治疗;操作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

肿瘤作为一种严重的健康挑战,常常需要复杂的静脉治疗来维持患者的健康状况[1]。在这一背景下,经皮导管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作为一种潜在的替代方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PICC,作为一种静脉插管技术,因其高安全性而被广泛应用于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治疗中,如肿瘤患者的化疗。传统的PICC置管技术可能会遇到导管脱落的问题[2]。为了克服这一不足,医疗科技进步带来了隧道式PICC置管。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在福建省某三甲医院就诊100位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年龄在18周岁以上;②确诊为恶性肿瘤,且在研究期间接受静脉治疗[4];③自愿同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或其他重要的合并症;③有PICC导管使用禁忌症(如重度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的患者[5]

本研究样本含量估算公式为:n = (Zα/2+Zβ)*(k+1)*(1+(k-1)ρ),样本量为100例,采用随机抽样法100位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人,其中一组50人接受隧道式PICC置管,对照组50人接受常规PICC置管。

1.2研究指标及工具

1.2.1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反映了在第一次尝试下,医疗专业人员能够正确放置PICC导管至目标静脉的能力和效率。该指标对评估技术熟练度、预测患者舒适度及减少操作相关并发症极为重要。公式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第一次穿刺成功的患者数/尝试穿刺的患者总数)×100%。

1.2.2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即在首次尝试中成功将PICC导管准确无误地置入患者静脉内的比例。这一指标衡量的是技术操作的精确性和效率。公式表示为: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首次尝试即成功置管的患者数量/进行置管尝试的患者总数)×100%

1.2.3并发症发生率量表

并发症发生率量表参照了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的相关标准,用于记录不同类型的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包括局部渗血、导管堵塞、导管脱落、静脉炎和疼痛5个维度,共40个条目。该量表的信度通过Cronbach’α系数测量为0.73,表明其内部一致性良好。效度方面,KMO值为0.83,表明该量表在数据采集方面具有较高的效度,可以有效地评估PICC导管相关的并发症。

1.3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PICC置管。在确立了穿刺部位后,进行静脉穿刺操作,此时需确认引导鞘的前端同样位于静脉内部。

实验组:实施隧道式PICC置管。具体内容包括:首先,利用超声技术来观测血管的路径,并锁定一个适宜的穿刺部位后进行标记。穿刺成功之后,在超声监视下将导丝通过穿刺针送入,并随后抽出穿刺针,同时保留导丝在位。接着,在穿刺部位注射利多卡因实施局部麻醉,并在皮肤穿刺点注射生理盐水以分离组织。随后,用扩皮器扩大穿刺点并沿导丝的方向切开皮肤。在超声监视下移除导管鞘。紧接着,从穿刺点至静脉穿刺点创造一个皮下通道,确保通道针的两端都暴露于皮肤表面,将导管的尾端连接到通道针上,并通过它把导管拉至适当位置,同时保持导管尖端的稳定性。最后,调整导管位置,安装连接器,进行局部消毒,用无菌敷料覆盖并固定两个穿刺点。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了SPSS 22.0软件来处理数据。通过[n%]来表示计数资料,以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通过(s来表示,对其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均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n=50)  

组别

例数(N)

平均年龄(岁)

性别

(男/女)

实验组

50

52.27±7.11

28/22

对照组

50

52.43±7.08

27/23

t值

6.46

4.21

P

0.73

0.24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在局部渗血、导管堵塞、导管脱落、静脉炎和疼痛这些并发症发生率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n=50)

组别

例数(N)

局部渗血、渗液

导管堵塞

导管脱落

静脉炎

疼痛

实验组

50

4(8.00%)

4(8.00%)

1(2.00%)

2(4.00%)

2(4.00%)

对照组

50

14(28.00%)

13(26.00%)

6(12.00%)

22(44..00%)

11(22.00%)

X2

8.27

12.89

17.43

22.28

17.32

P

0.01

0.02

0.01

0.02

0.01

3 讨论

3.1向肿瘤患者实施隧道式PICC置管可以明显提高操作成功率

隧道式PICC置管在研究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操作成功率显著高于常规PICC置管。根据本研究结果,实验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达到了96%,一次性置留成功率更是高达98%,相比之下,对照组的这两项指标分别为76%和82%。这一显著性差异不仅体现了隧道式PICC置管技术的高效性,还反映了该技术在减少穿刺痛苦和保护血管方面的优越性。

3.2隧道式PICC置管可以降低肿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隧道式PICC置管在降低肿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研究数据清晰地支持了这一点。根据表3的数据,实验组的局部渗血、导管堵塞、导管脱落、静脉炎以及疼痛的发生率都远低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的静脉炎和疼痛发生率只有4%,而对照组分别高达44%和22%。这种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隧道式置管减少了导管与血管壁之间的直接接触,从而减少了机械性静脉炎的可能性。

4小结

本研究明确了PICC导管在肿瘤患者静脉治疗中的重要应用价值。相对于传统的常规PICC置管方式,PICC导管在延长操作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盛源;高伟;武艳;吴晓琦;石静;韩萍. 区域置管法对隧道式PICC置管术后效果的影响 [J]. 中国护理管理, 2023, 23 (10): 1506-1511.

[2]王艾红;陈静;魏晓旭;樊媛媛. 肿瘤化疗患者隧道式与非隧道式置入PICC并发症发生情况的Meta分析 [J]. 护士进修杂志, 2023, 38 (17): 1586-1591.

[3]杨秀玲;李玉芹;孙世昌. 全方位维护模式在一针式皮下隧道法置入PICC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间歇期中的应用 [J]. 齐鲁护理杂志, 2023, 29 (15): 101-104.

[4]黄晓夏. 隧道式PICC置管与常规PICC置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对比分析 [J]. 基层医学论坛, 2023, 27 (18): 46-48.

[5]李兰;杨柳;蔡志云;林玉凤;林丽惠;王雅娇. 恶性肿瘤患者三种隧道式PICC置管效果观察 [J]. 护理学杂志, 2023, 38 (05):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