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华夏职业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930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艺术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新媒体平台为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可能性。然而,要实现传统文化艺术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应对挑战。所以,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者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具有代表性和魅力的文化品牌,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中来。同时,传统文化艺术传播者应创建丰富多样的文化数据,利用数据分析和推广技术,精准地将传统文化艺术推送给目标受众,加快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交流。另外,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者应融合时代元素,创新传统文化艺术的呈现形式和内容表达方式,同时保持对传统文化艺术内涵和精髓的尊重和保护,推动传统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发展
引言
在新媒体视域下的传统文化艺术,需要以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基础,不断创新传播策略。在传者多样化的传播手段之下,提升受众的解码接受度,促进有效传播,推动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信,加强各分众群体之间共同体意识,为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助力。只有在传统文化艺术传播者不断努力和创新的基础上,传统文化艺术才能在新媒体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实现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推动传统文化艺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和发展。
1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
1.1有助于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艺术依靠多元化的新媒体平台,使传统文化艺术成为连接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桥梁。通过新媒体技术可以生动形象地再现出历史史实、传统技艺的艺术价值,让传统文化艺术在传承过程中可以更加生动有趣、直观形象。所以,要激发传统文化艺术的创新力,探索传统文化艺术在当下社会的交融点,借助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更新颖的内容让文化类节目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引发年轻人的共鸣,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为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1.2社会价值提炼催生
新媒体的兴起不仅为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社会价值提炼和再认知。通过在新媒体上展示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和内涵,可以引导受众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认识其所蕴含的丰富思想、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在新媒体平台上,传统文化艺术得以以更为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观众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而对其产生更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此外,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和个性化特点也为传统文化艺术的创新和传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总的来说,新媒体与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融合不仅加快了传播速度,拓展了传播覆盖范围,还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提炼和催生。
1.3新媒体艺术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舞台
一方面,它能够通过高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艺术进行现代化转换,如运用三维建模技术再现古建筑风貌,或者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让用户沉浸式体验传统节日氛围。另一方面,新媒体艺术可以突破传统叙事模式,以非线性、多维度的方式讲述古老的传说故事,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艺术产生全新的理解与感悟。此外,新媒体艺术还能够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解构与重组。这种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不仅能激发出新媒体艺术本身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还能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1.4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对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新媒体艺术的国际化特性,使得传统文化在经过创新性转化后,能够以更具吸引力的形式走向世界。这不仅促使了传统文化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显著提升,同时也让国内民众深刻认识到自身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重要价值,进一步强化了民众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其次,通过将传统文化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结合,能够在国内培养出一批热爱并精通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艺术形式相融合的创作者。这些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并在实践中探索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点。这样的文化创新实践,对于塑造国家文化形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2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艺术传播的特点
2.1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覆盖范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借助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艺术得以跨越地域限制,获得迅速传播。一条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微博、微信推送或短视频,在短时间内即可获得数百万乃至上亿次的浏览量。通过网络直播,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观看并参与传统节日庆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传统文化艺术传播效率。
2.2互动性强,受众参与度高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不再局限于单向输出,而是鼓励双向交流和深度互动。用户不仅能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还能通过评论、分享、点赞、创作等方式参与文化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同时,各类新媒体平台还通过举办线上活动、话题讨论、创意挑战赛等形式,吸引大量用户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和传播传统文化。例如,围绕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许多新媒体平台发起相关的话题活动,鼓励用户晒出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特色美食以及相关的手工艺品制作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
2.3个性化传播,满足不同受众需求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推送更加精准化和个性化。大数据分析能够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地理位置、社交关系等因素,为每个用户提供定制化的文化内容推荐。这样一来,传统文化艺术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或者固定不变的历史遗存,而是能够贴近不同群体生活实际、符合个体审美趣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这种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使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姿态进入人们的生活,进而实现更深层次的传播和普及。
2.4融合多种媒介形式,提升传播效果
在新媒体平台上,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可以自由组合,形成多样化的传播形态。例如,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古代建筑场景,让用户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利用H5页面制作动态展示,将传统诗词与音乐、画面相结合,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或者通过直播的形式,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技艺演示,让观众近距离观察和学习。这些新颖的传播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文化艺术的表现手法,增强了传播的感染力,从而提升了整体传播效果。
3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发展现状分析
3.1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
首先,未依据实际情况制定长期的发展目标,导致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和创新失去方向。相关部门和企业在进行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和推广工作中,往往侧重于短期方案和目标,缺乏长期性、系统性的考量,导致工作重点不甚突出,资源分配不合理,无法针对性解决传承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其次,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的战略指导。各主体、各文化资源传承形成孤岛,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同时未能将文化资源传承工作同其他领域进行有机结合,限制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最后,无法适应时代新变化。文化市场与受众需求分析不到位,未能依据当代文化发展趋势制定合理化的传承方案,导致文化资源本身失去了吸引力和影响力。
3.2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出现断层
近年来,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断层问题较为严峻。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明显不足。受现代信息传播多样化和内容丰富性的影响,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关注流行文化和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艺术资源接触较少,而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性原因有学校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投入重视度不足、家庭教育中缺乏科学的引导等。另一方面,传承人正在减少。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承通常以口传心授为主要方式,并且需要传承者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但现代社会中,这种方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包括时间、空间、传承人数量等,对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传承和创新极为不利。
3.3文化创新性不足
第一,缺乏创新意识。一些传统文化艺术从业者对创新的重要价值认识不足,甚至认为传统文化艺术应该原封不动地传承下去,创新将破坏其完整性和纯正性,从而导致相关的文化形式难以有效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第二,创新能力受限。要想实现文化创新,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包括创意产生、设计、技术应用等,而一些传统文化从业者并未建立起完整的认知,缺乏学习新技术和熟练使用新工具的能力,无法及时将传统文化资源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第三,缺乏多元文化融合。目前,一些地区传统文化资源创新面临着封闭问题,传统文化没有与其他文化进行深度融合,极大地影响了其创新效率,限制了其创新空间。
4传统文化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播境遇
信息化社会带来的除了工作效率的提升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还有日常生活的快节奏对人们耐性的削弱,因而碎片化传播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在媒介融合和网络通信发达的大趋势下,能够使人们一目了然的百字以内短消息、十几秒的短视频这种传播形式日渐火热,受众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对段落式、娱乐式的“碎片化信息”趋之若鹜,无论是新闻资讯、社会热点还是娱乐信息均能以碎片化传播迅速使受众接受。与阅读大段文字相比,人们更需要的是简单明了、切中要害的短消息,因而碎片化传播因其简洁性、高效率获得了公众的肯定。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无论是文字还是其他艺术形式在欣赏时通常需要特定的时间含英咀华,细品其间意味,而在如今新媒体传播的境遇下,以碎片化传播的形式对文化作品进行删改很可能造成对文化艺术作品的误读和曲解,而且在娱乐性偏重的社交媒体环境下,泛娱乐化的传播趋势和传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对传统文化作品教育价值的兼顾。另外,在当前媒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话剧、舞蹈、曲艺、地方非遗艺术等需要受到时空场地限制的传统艺术也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如何通过新媒介技术吸引观众,以有趣、易懂的形式照顾观众的审美感受,进而让更多的人接受这门艺术,这也对从业者提出了要求。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覆盖面持续扩大,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的双向传播成为突出特点。传统媒体以单向的传播形式向受众灌输信息,受众只能被动接受,而在新媒体时代,其双向传播的特点允许受众对信息做出反应,且受众可以通过评论、再次创造等表达自己对信息的情感,因而更容易吸引流量。另外,在大数据分析的加持下,新媒体的个性化推荐功能也可以使其他同样感兴趣的受众看到此条信息,怀有同样喜好的受众可以立刻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见解,参与讨论与创作,这样能够使更多的人感受到参与感和归属感,为他们打造社区感,因而增强用户的黏度,提高新媒体吸引力。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创新性提出了挑战,如何在坚守文化精髓的同时通过展现形式、语言文字的创新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也是新时代传统文化艺术需要突破的困境之一。
5新媒体赋能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5.1传统文化艺术应融合现代网络文化进行转型
传统文化艺术的现代化转型与现代网络文化的融合必然是一个对立统一的过程。首先,在现代网络文化泛滥的时代,扩大传统文化艺术影响力有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主动对现代网络文化进行适应性改造要立足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转型不能离开人民群众这一内核,其亦应与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文化自信等国家政策结合,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基础上,传承传统文化艺术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于中国国内可促使中国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推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聚合一体,于国外亦可扩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其次,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应发挥好“微”时代年轻一代的承袭作用。于当下,传统文化艺术的现代化转型这一新趋势的接受层面有较大可塑性。由于当前小红书、快手、抖音等自媒体平台迅猛发展,几十秒的短视频凭借“微”的特点,兼具碎片性与新颖性的文化传播模式深刻影响“微”时代年轻人的价值塑造。该群体一定程度上不再关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族性与传统性,转而关注内涵各异的“微”文化,这使得传统文化艺术的实际传承陷入尴尬境地。新媒体平台管理者与自媒体博主应合理应用相关平台,并积极探索契合“微”时代年轻一代的信息传播模式,积极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最后,有关部门亦应加强对现代网络文化媒体的监管审核力度。中国各新媒体平台实现信息交互离不开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平台支撑,而其所传播的信息必定要经过有关平台审核。新媒体监管者应加强平台监管力度,切实对网络上违法信息进行甄别与删除,并加强网络正能量引导力度,宣传内容亦应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同时建立健全相关平台违法违规内容举报机制,从而形成现代网络传媒行业规范,使得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载体充满正能量,以更好助推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
5.2全球传播平台的构建
在新媒体时代,以社会化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为代表的新兴传播工具不断涌现,成为文化全球化传播的重要基础。网络媒体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互动能力,突破了地域的壁垒,实现了文化的跨界传播。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使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使的文化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与此同时,全球化的沟通平台的建设,也为各种文化的交流和冲突提供了便利。在这个新媒体平台上,各国人民共享自己的文化特质,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这样的文化交流和交融,不但促进了不同民族的友好和了解,而且还为世界各地的文化多样性带来了新的生机。
5.3定位传统文化价值,引导正面文化传承
与一般的新媒体不同,新型主流媒体有着独特的本质属性,需要发挥自身在社会中的舆论引导作用,帮助人们建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是新型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传统文化艺术属于主流价值观的内容范畴。新型主流媒体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制作要紧扣时代主题,保证其正面教育和引导意义。在“信息爆发”的媒体环境下,娱乐化较强的文案、短视频、直播等能够迅速引起受众关注,甚至一些低水准的内容也可以因为传播形式的突出而爆火于网络平台。这对新型主流媒体发挥引导力增加了难度,而传统文化艺术内外兼修,在内容传播的形式上有较大创新空间,具有学习的价值。新型主流媒体的传播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社会效益需要具有正面意义与价值内容来进行引导。因此,引导力成为对新型主流媒体进行定位的关键词。从议程设置的角度来看,这种引导力具有为大众设置议程的能力。新型主流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是其重视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表现,可以影响大众去思考传统文化在社会信息中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受众正向看待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并为此贡献力量。新型主流媒体的引导力,能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从而提高人们对于文化传承的积极性,进一步强化了新型主流媒体的话语权。
5.4发挥市场机制,实现融合发展
市场经济的力量不可忽视。推动传统文化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有机融合与持续发展,需要充分调动市场机制。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该领域,扶持文化产业园区、孵化器及相关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构建健全的产业链条,形成集创作、生产、营销于一体的完整生态体系。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凭借市场敏感度和技术优势,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艺术的丰富内涵,并结合现代人的精神和消费需求,开发出融合了传统文化艺术特色与现代科技趋势的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作为文化内容的创造者,艺术家应在保持艺术独立性和原创性的同时,积极探索与市场的结合点。通过与企业合作,艺术家可以将自己的艺术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新媒体艺术作品中,创造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作品,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传统文化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有机结合,正如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的交响乐章,谱写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独特旋律。面向未来,应坚定信念,持续探索与实践,让传统文化艺术在新媒体艺术的羽翼下飞得更高更远,为人类文明的进步照亮前行之路。
5.5文化交流的深化与拓展
在新媒介时代,文化交流变得更为方便、有效。在传统文化艺术传播中,由于受到时空等因素的制约,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限,促进了跨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网络论坛、社交媒体等各种平台,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各种文化的人进行即时的沟通,共享自己的意见与体会。这样的深层次的交往,不仅使文化的交流走上了表面,而且还走进了人民的心里,加深了人民之间的理解,加深了人民之间的友谊。所以,利用新媒体平台,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者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创建丰富多样的文化数据,以加快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交流。这些文化数据包括历史资料、艺术品介绍、传统习俗等内容,通过数字化形式呈现,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更为便捷和广泛。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可以建立专门的文化资料库或文化交流平台,这些平台汇集和整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这些平台不仅为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便捷的获取途径,还为普通受众提供了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通过这些平台,人们可以轻松地浏览历史事件、传统节日、文学作品、艺术品等丰富的文化内容,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除此之外,利用数据分析和推广技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还可以精准地将传统文化推送给目标受众,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通过分析受众的兴趣和需求,传统文化传播者可以精准地定位目标群体,针对性地进行传统文化内容的推送和宣传,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了解到传统文化,从而推动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5.6文化创新的激发与推动
新媒介以其开放、互动的特性,成为文化革新的不竭源泉。在这个新的媒介平台下,人人都是文化的创作者、传播者。通过创作视频,原创音乐,网络文学等多种形式,展示了各自的文化观念与创造性思维。在这样的创新环境中,既能激发人的创造性与想像力,又能促进文化的持续发展与创新。新媒介的出现,为文化创意创造了一个更大的市场,一个更大的平台。有了新媒介的传播能力,好的文化产品就能在短时间内火起来,从而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和资金。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模式,不仅为文化创意创造了条件,而且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所以,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需要与时代元素进行融合,以注入新的创意和活力。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文化、科技元素相结合,可以创作出更具吸引力和新意的传统文化作品,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中来。创新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和内容表达方式,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中来。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传统文化可以以更多元化、互动化的方式呈现,同时,传统文化艺术创新也需要保持对传统文化内涵和精髓的尊重和保护。在融合时代元素的过程中,必须确保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不被丢失,尊重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只有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传统文化才能在新媒体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实现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推动传统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5.7加强政策支持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新媒体艺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的扶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激励艺术家、设计师以及相关企业积极参与这一创造性转化的过程。同时,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对新媒体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版权保护措施,保障创作者的权益,从而激发更多的原创力量投身这一领域。其次,政府部门应当积极部署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布局,通过举办各类新媒体艺术节、大赛等活动搭建平台,为创作者们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同时也为传统文化艺术的现代化表达创造舞台。此外,还要设立相关的研究机构和项目,对新媒体艺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结合的理论研究给予支持,有助于深入探索两者融合的规律与方法,指导实践层面的创新发展。最后,为了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和管理,通过定期进行效果评估和反馈调整,构建良性的政策循环机制。同时,政府应积极增进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广泛听取意见,不断完善和优化政策,为两者融合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结束语
传统文化艺术是古代先辈的智慧结晶,它经过历史的洗礼,发展至今已经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为此,当前有必要研究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发展模式,需要坚持整体和原真的原则,加强政府引导,强化文化推广,搭建传统文化资源系统平台,建立传统文化艺术与新媒体融合机制,进一步实现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跨越式发展。所以,新媒体的发展为传统文化艺术传播带来了质的飞跃,为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传统文化艺术走出去提供了物质前提。
参考文献
[1]杨沙沙.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传统戏曲跨文化传播研究[J].戏剧之家,2023,(23):63-65.
[2]霍雨佳.文化自信视域下跨文化传播的方向性探索[J].新闻前哨,2022,(06):31-32.
[3]赵勃洋.“文化自信”战略背景下中国传统手工艺影像的跨文化传播策略[J].明日风尚,2021,(13):193-196.
[4]刘国伟,徐萍.基于文化自信的中医跨文化传播体系构建设想[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03):129-130.
[5]吴永强.职业学校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现状及推进机制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成才,2023(13):126-128.
[6]黄婷,肖黎,何寒梅,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DIY融合的创新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22):92-94.
[7]周之澄,刘晓东.创新设计驱动下乡村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机制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2):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