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背景下小学德育创新发展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8
/ 2

“三全育人”理念背景下小学德育创新发展实践研究

邓颖

四川天府新区正兴小学  610218

摘要:在当代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教育目标的深化与拓展,它强调全面发展、全员参与、全程育人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阶段作为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德育工作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更是影响其终身发展的基石。

关键词:三全育人;小学德育;创新发展;实践策略

引言

在“三全育人”理念背景下,小学德育创新发展实践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因此,如何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创新小学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三全育人理念下小学德育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第一,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德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三全育人”理念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小学德育需要创新发展,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新趋势。第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工作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创新德育工作,有助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第三,应对社会多元化的挑战。当前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小学生面临着各种信息和价值观的冲击。小学德育需要创新方法和内容,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第四,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三全育人”理念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作用。小学德育创新发展需要构建家校社合作机制,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二、三全育人理念背景下小学德育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德育内容与实际脱节

当前部分小学德育内容与实际脱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德育教材和教学活动往往停留在抽象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层面,缺乏具体的、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事例和情境。这种理论化的德育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得德育教育显得空洞和无力。学生在接受这些教育时,往往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将所学的道德知识转化为实际行为,导致德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由于缺乏实际操作和体验,学生对于道德规范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深刻的内在认同,从而影响了德育教育的长期效果和深远影响。

(二)德育方法单一

传统的德育方法往往侧重于教师的单向传授,即通过讲授、讲解和灌输的方式来传递道德知识和规范。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对学生情感体验和实际操作的重视,导致德育过程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学生在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难以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和内在动机,从而影响了他们对道德规范的认同和内化。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传递不畅,难以形成统一的教育目标和策略。由于缺乏明确的合作机制和责任分工,家校社在德育工作中的角色和职责界定不清,导致资源和力量的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社会对学校德育的支持和参与度不足,家庭对学校德育的理解和配合不够,使得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孤立无援,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

三、三全育人理念背景下小学德育创新发展的实践策略

(一)优化德育课程体系

优化德育课程体系,关键在于构建一个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课程框架,这要求德育课程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课程设计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关注他们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可能遇到的道德问题,如诚信、责任、尊重、公正等,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体验和思考,从而增强他们的道德认知。德育课程应注重时代性,及时吸纳社会发展中的新现象、新问题,如网络道德、环境保护、多元文化等,引导学生理解和适应社会变化,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通过引入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德育课程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通过模拟真实的社会情境,学生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尝试解决道德冲突,锻炼他们的决策能力和道德判断力。案例分析则可以帮助学生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通过讨论和反思,深化对道德规范的理解。

(二)创新德育教学方法

传统的德育教学往往以说教为主,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深刻体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创造性思维。因此,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德育的互动性和体验性至关重要。角色扮演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通过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和道德冲突,从而增强他们的同理心和道德判断力。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需要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种换位思考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复杂的道德问题,并学会在多元价值中做出合理选择。小组讨论则能够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交流和辩论,深化对道德问题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特定的道德话题进行深入探讨,鼓励他们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社会实践是另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将德育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实践道德行为。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等活动,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道德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体验到道德行为带来的积极影响,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自觉。


(三)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

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提升德育工作整体效果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家校社之间的沟通机制。这包括定期的家长会、教师家访、社区教育论坛等活动,通过这些渠道,家庭、学校和社会可以及时交流学生的德育情况,共同探讨教育策略,形成教育共识。家长学校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平台,它通过组织家长参与教育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帮助家长了解德育的重要性和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家长学校的活动可以围绕家庭教育、心理健康、亲子沟通等主题展开,使家长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引导和支持孩子的德育发展。社区教育活动则是将德育工作扩展到社会层面,通过社区资源整合,举办各类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社区教育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社会规范,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形成教育合力,意味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要明确各自的角色和责任,协同推进德育工作。

结束语

本研究在“三全育人”理念的引领下,对小学德育创新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实践。我们发现,通过优化德育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丰富了德育内容,增强了德育的吸引力,而且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保平.“三全育人”理念背景下小学德育创新发展实践研究[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教育学术座谈会论文集(二).兰州新区第六小学;,2024:3.

[2]周靖.“三全育人”模式下的小学德育教育初探[J].考试周刊,2020,(34):131-132.

[3]陈爽.基于“三全育人”的小学德育工作[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9,(07):93.

[4]黄莹.“三全育人”模式下小学德育教育探讨[J].新智慧,2019,(04):36.

[5]沈雪珺.小学“三全育人”德育教育模式研究[J].名师在线,2018,(0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