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市人民医院麻醉科 山东招远265400
招远市人民医院麻醉科 山东招远265400
摘要:目的 研究下肢骨折患者行神经阻滞麻醉的疗效及术后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120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对照组60例(行全身麻醉)、观察组60例(行神经阻滞麻醉)。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凝血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和感觉神经阻断的起效时间较对照组短,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时间显著增高,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D-D)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神经阻滞法对下肢骨折病人进行手术全麻,既可以提高麻醉的疗效,又可以提高病人的凝血能力,降低术后发生的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关键词:下肢骨折手术;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效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引言
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发生DVT的风险较高,在术后数小时内有可能导致肢体坏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由血栓形成导致的肢体血液循环障碍,常与机体血液高凝状态、静脉瓣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DVT会导致患者肢体缺血,进而出现下肢皮肤溃疡、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研究表明DVT的发生与深静脉瓣膜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创伤及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上需采取有效措施预防DVT的发生,并在早期识别和处理DVT。
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药物或方法能预防下肢骨折手术患者DVT的发生,多采用非药物性干预措施进行预防,包括避免长期卧床、适当运动、保持适当的体重及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等。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具有起效快、麻醉效果好的特点。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于我院行下肢骨折手术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对照组60例(行全身麻醉)、观察组60例(行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中有35名男性和15名女性,年龄27-75岁,平均(50.34±4.30)岁;对照组中,男性37名,女性23名,年龄31-77岁,平均(49.51±5.4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别(P>0.05)。
纳入标准:1)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已有下肢骨折的诊断;2)患者对手术方案没有异议;3)患者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术前存在血栓形成风险;2)术前合并血栓性静脉炎;3)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行全身麻醉。全麻药物为0.1毫克/千克的氢吗啡酮、丙泊酚2毫克/千克、苯磺顺阿曲库铵0.15毫克/千克。全麻诱导期间,以0.5 mg/kg的剂量为单位,在麻醉开始后给予静脉泵入,泵入速率控制在0.5毫克/(kg)。麻醉诱导结束后,放置喉罩,并与呼吸机相连。在手术中,以30µg/(kg)速度的异丙酚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离手术结束还有5分钟的时候,停药。
观察组行全麻联合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全麻的诱发措施及内容上与对照组一致,并在此基础上应用超声导引的股神经阻滞。以超声检查确定股神经位置,确定股神经阻断通路,并于股动脉起搏点外缘0.5 cm,与肌沟韧带中心点下1 cm作穿刺,以1%利多卡因为引线,于穿刺点附近实施局部麻醉。然后,在超声检查和神经刺激器(0.4-1.0 mA)的指导下,判断针头的穿刺深度和针头有没有达到作用,在穿刺针到达指定部位后,采用静脉泵注的方法,选用浓度0.5%,25 ml的罗哌卡因作为神经阻滞剂。
1.3观察指标和判断效果
麻醉效应: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与维持时间,感觉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与维持时间。
凝血功能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指数。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2两组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手术后观察组PT、APTT、TT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IB、D-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请参阅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x±s,min,n=60)
组别 | 运动神经阻滞 | 感觉神经阻滞 | ||
起效时间 | 维持时间 | 起效时间 | 维持时间 | |
观察组 | 10.07±1.11 | 325.33±22.21 | 8.06±1.01 | 380.62±23.81 |
对照组 | 9.01±0.92 | 357.20±28.65 | 7.02±0.95 | 420.84±27.17 |
t | 12.068 | 7.876 | 7.812 | 11.969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2.2两组患者术后凝血指标的对比研究
术后观察组PT,APTT,TT等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FIB和D-D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详情见表2。
组别 | PT(s) | APTT(s) | TT(s) | FIB(g/L) | D-D(mg/L) |
对照组 | 10.90±0.62 | 26.40±2.10 | 14.49±0.50 | 4.95±0.80 | 1.54±0.15 |
观察组 | 12.07±0.80 | 28.98±2.51 | 15.82±0.71 | 4.09±0.56 | 1.11±0.10 |
t | 11.595 | 7.209 | 12.901 | 6.468 | 20.251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凝血指标的对比研究(x±s,min,n=60)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较高,可在数分钟内导致肢体坏死、截肢等严重后果。DVT的发生机制与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凝血功能异常、深静脉瓣膜功能障碍、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是由血栓形成导致的肢体血液循环障碍。围手术期DVT的发生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及患者预后,因此临床上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DVT。
DVT的发生率较高,可达3%~4%,在所有静脉血栓中占10%~15%。DVT可导致患者肢体坏死、截肢等严重后果,影响患者生存质量。DVT的发生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机制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凝血机制异常、血液高凝状态、下肢动脉病变及血液高粘状态等。围手术期DVT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手术创伤、卧床、活动量减少等因素造成血液处于高粘状态,导致静脉瓣膜功能受损,进而导致血栓形成。
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围手术期麻醉方法,通过阻断手术创伤引起的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
目前认为DVT形成可能与手术创伤、高凝状态、血流缓慢及机械性受压等因素有关。本研究中,观察组麻醉效果和凝血功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神经阻滞麻醉可有效降低下肢骨折手术患者DVT发生率。因此,临床上需要选择合适的神经阻滞麻醉方式,以降低围手术期DVT的发生。本研究采用神经阻滞麻醉联合静脉全麻进行下肢骨折手术治疗,研究发现,神经阻滞麻醉联合静脉全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DVT发生率风险,同时使患者舒适度明显提高。综上所述,神经阻滞麻醉联合静脉全麻有利于提高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及舒适度。
参考文献
[1]姜鹏.腰硬联合麻醉和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20):113-114.
[2]Zhu X,Yang M,Mu J,et al.The effect of general anesthesia vs regional anesthesia on postoperative delirium-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Front Med,2022,11(7):18-23.
[3]王金英,钟明强,郭玲,等.超声引导下髂筋膜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身麻醉在AD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2023,44(1):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