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性疾病的胃炎采用中医三角疗法中的药食法研究和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6
/ 4

脾胃性疾病的胃炎采用中医三角疗法中的药食法研究和应用

骆 回1  谢国洪2  骆其乐3   骆融融4

1广东骆氏中医学研究院院长                           广东惠州516001

2江西赣州五代传承名老中医惠州工作室                 广东惠州516001

3广东菱融阁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中医硕士                 广东惠州516001

4广州中医药大学在读中医硕士研究生                   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中医三角疗法中药食法在治疗脾胃性疾病和胃炎的应用。脾胃病变常有脾虚引起,表现为湿滞与气机升降失常。疾病处理侧重于调理脾胃,利用中药与食疗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有舒肝法、健脾法和胃法,以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胃炎(如肝气郁结、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脾阳虚、脾阴虚)的具体症状和治疗原则,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及调整生活方式的建议。

关键词:胃炎、中医三角疗法、舒肝法、健脾法、和胃法

一、舒肝法,在辨调肝气郁结胃气滞阻型胃炎的应用与优化

1、病因

为感受湿热之邪;或嗜酒肥甘,化生湿热;或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湿郁化热,湿热蕴结肝胆所致。

2、症状

胃脘,腋下两胁胀满痛,胸闷嗳气,痔疮大便不爽,小便短赤,阴囊湿疹,或者睾丸肿胀热痛,或女性带黄臭,阴道炎,外阴瘙痒。口苦吐酸,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弦。

3、辨调原则

利湿清热,清肝利胆,理气和胃。

4、辨证论调

湿热蕴于肝胆,肝胆疏泄失常,故胁肋满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胆气上溢则口苦;湿热郁阻,脾胃升降失司,故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湿热熏蒸肝胆,胆液外泄而发黄疸;湿热下注,故尿短赤,痔疮,男科阴囊湿疹,睾丸肿胀热痛,妇女则带下黄臭,阴道炎,外阴瘙痒。

5、辨调方案

(1)湿重,宜用茵陈五苓散,香砂六君子丸;热重,宜用龙胆泻肝丸;鼓胀,宜用中满分消丸加减;黄疸,宜用茵陈蒿丸,甘露消毒丸。

(2)通脉络,补气养血,除气滞

选服“三元角方”或者“菱融舒”(肝肾)或者“宫如春”(女性)或者“雄方哥”(男性)。

(3)疏肝理气

宜用“柴胡疏肝丸”或“舒肝和胃丸”或“定痛丸”。

(4)常用中药饮片

柴胡、枳壳、防风,栀子,木通,竹叶,白芍、制香附、蒲公英、陈皮、川芎、元胡、佛手、甘草。

(5)调肝类药对

疏肝,柴胡配枳壳;抑肝,柴胡配防风;柔肝,枸杞子配白芍;敛肝,白芍配乌梅。

(6)食疗法

竹笋西瓜皮眉豆薏米红枣鲤鱼汤。

鲜竹笋性凉,味甘、微苦,具有开膈消痰,使痰湿秽浊之物从大、小二便排出,尤适于大便干硬量少者;西瓜皮性微寒,味甘、淡,配伍竹笋既可增强其利水之力;生薏米性微寒,味甘、淡,功能清利湿热、健脾利水;眉豆、鲤鱼所含的蛋白质及维生素B,等均甚丰富,能健脾利水;生姜性温味辛,既能辛散水气,又可使竹笋通利而不伤脾阳。

(7)饮用“乐融大”“骆茶融”,疏肝理气,健脾养胃祛湿代用茶。

二、健脾法,在辨调脾胃湿热型胃炎的应用和优化

1、病因

受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

2、症状

脘腹痞满、身热口苦、渴不多饮、体倦身重、大便溏泄、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

3、辨调原则

清热利湿为主。

脾胃因之升降失常,气机壅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阻、食积、痰结、气滞、血瘀、火郁亦即相因而生。

邪正交杂,气道闭塞,郁于中焦,此乃实滞。

4、辨证论调

脾胃湿热,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

脾胃疾病,重在调理,兼以宣通肺气;

脾胃病变多湿多滞,气机升降失宜所致,故脾胃病变不宜大补大泄,贵在调理。

肺主布散精微输布如雾,脾需肺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同司气机升降。

5、辨调方案

(1)脾湿的治法

健脾利水、祛湿降浊。寒湿辅以温化寒湿为主,湿热内蕴以清热通降、芳香化湿为主。

温补脾胃是解除湿困的最好途径。温补脾可食用健脾的食物,如鲫鱼、胡萝卜、苹果、淮山药、莲子、荧实、猪肚、鸭子等;祛湿食物有赤小豆、薏米、莴笋、扁豆、冬瓜等。

(2)通脉络,补气养血,清热

选服“三元角方”或“菱融和”(中焦)或“菱融匠”(气血)或“菱融暖”(宫胞)“菱融美”(美颜)“菱融觉”(助眠)

(3)清热利湿

选用“八正散”或“三妙丸”或“参苓白术散”或“藿朴夏苓丸”。

(4)常用中药饮片

藿香、佩兰、厚朴、半夏、茯苓、苡仁、蔻仁、黄连、苏梗、滑石。

(5)调脾胃药对

半夏配木香,降逆调气止痛;枳壳配黄连瓜蒌,降胃泄热开结;蒲公英配石斛,消胃热养阴;蒲公英配白芷,清胃热消肿。

(6)食疗法

可以食用绿豆粥,赤小豆粥,薏米红豆粥。

(7)饮用“乐融清”,清热解毒,健脾袪湿代用茶。

三、健脾法,在辨调脾胃虚弱型胃炎的应用和优化

1、病因

脾气虚证多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上,忧思太过;或素体虚弱,或年老体衰,或久病失养而致脾气不足,运化失司,水谷不化,精少气衰而形成。

2、症状

胃脘隐隐作痛,食后胀满感尤甚,懒言气短,饥而不欲食,打嗝不断,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大便时干时溏,睡觉流口水,肾气不足耳鸣,时常拉肚子,舌质淡,苔白或腻,脉细弱无力。

3、调理原则

健脾益气,和胃消食。

4、辨证论治

(一)脾气下陷证是指脾虚无力升举,中气下陷证。

具体表现为脘腹重坠作胀,便意频数,胃下垂或久泄不止,或脱肛,子宫下垂,或小便如米泔等气陷特征。伴见纳少,少气乏力,声低懒言,肢体倦怠,头晕目眩,或者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弱。

(二)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不足,统血无权,血溢出脉外所表现的证候。久病或劳倦伤脾,以出血为主症。

(三)脾气被肝木疏泄出来,称为“发脾气”。

脾主土,为后天之本。脾气主运化升清;肝主疏泄,其性刚强、躁急,喜欢舒畅柔和的情绪,而不喜欢抑郁的情绪。肝属木,木旺则克土。生活中所见的乱发脾气的人,大多是脾气虚弱而导致肝郁气滞而生怒、肝火上炎生怒或脾虚肝乘生怒等情况。

(四)脾虚水肿与肺、脾、肾有关,主要是因脾阳虚,中阳不振,脾运失司,气不化水所致。主要出现在腰以下,按之凹陷。

(五)脾虚哮喘与脾虚、肺虚有关,表现为气短,咳嗽无力,脾虚纳差,便溏,形瘦。宜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5、辨调方案

(1)中成药辨证选用

(2)通脉络,补气养血,增强中气

选用“三元角方”或者“菱融觉”(助眠)或者“菱融美”(美颜)或者“菱融暖”(宫胞)或者“菱融匠”(润肤)或者“菱融通”(上焦)“菱融和”(中焦)或者“菱融舒”(下焦)。

(3)增体温,促进胃肠蛹动,提高血管弹性

选用“姜融乐”或“姜小气”、“姜南山”、“姜宫”、“姜惠能”等。

(4)健脾益气辨选中成药

脾虚选用“补中益气丸”或“人参归脾丸”;脾阳虚选用“附子理中丸”;脾阴虚选用“杞菊地黄丸”;脾虚痰湿选用“香砂六君子丸”。

(5)常用中药饮片

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砂仁、木香、山楂、神曲、麦芽、半夏、炙甘草。

(6)常用药对

藿香配白蒄芳香化浊;丁香配白蒄降胃温中化浊;三七配白及护膜止血消肿。

(7)食疗法

序号

食材

制作方法

食用方法

功效

1

薏米莲子粥:薏苡仁30克、莲子肉(去皮心)30克、冰糖适量

先煎薏米,继入莲子肉,待粥成后加入冰糖

作早点食用

祛湿健脾

2

大麦汤:羊肉100克、草果5个、大麦仁50克

羊肉切片后,与草果熬汤,过滤后用汤煮大麦仁,熬熟,加盐少许即成,亦可在滤汁后与肉同煮食之

调味食用

益肾补脾

3

淮山、薏仁、芡实、红枣、枸杞

先将生淮山削皮,切片,泡水一天除毒(需换水两次),隔天捞起,沥干,再经太阳曝晒,干透,放阴凉处凉透后马上入瓶捂盖备用。再用文火炒6成熟薏米仁和芡实备用。最后将上述三材料和5枚掰开红枣、7克夏枸杞子、3片姜一起煲水喝,可复煲两次

直接饮用,不吃渣

祛湿利尿,健脾。主要适用于祛肌肉的湿浊

4

健脾祛湿“四神汤“,由芡实、莲子、山药

茯苓组成、比例是:1:1:1:1

适当加生姜片和猪排骨煲汤

调味食用

山药以补虚为长;茯苓以去湿为长;芡实健脾祛湿,肾固精;莲子养心安神为首功。健脾和胃、厚实肠胃,补益心肺,健脾益肾。适用于绝大多数人体质

(8)饮用“乐融中”健脾和胃代用茶。

四、健脾法,在辨调脾胃痹痛型胃炎的应用和优化

1、病因

胃络瘀阻,胃动力不足

2、症状

胃脘痛如锥刺,夜间为甚,痛处固定,拒按,钝痛,压痛,闷胀痛,胃脘痛,胸背痛,反酸严重,恶心呕吐,偶时吐血,大便黑,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涩。

3、调理原则

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4、辨证论治

邪热内陷,需泻热消痞,理气开结,宜用“大黄黄连泻心丸”;

饮食停滞,需消食导滞,行气消痞,宜用“保和丸”;

痰湿内阻,需燥湿化瘀,理气宽中,宜用“二陈丸合开胃散”。

5、辨调方案

(1)行气止痛“温胃舒胶囊”;活血止痛“胃乃安胶囊”。

(2)疏通经络和毛细血管,活血化瘀,补气养血

选用“三元角方”或者“菱融通”或者“菱融和”或者“菱融觉”或者“菱融美”或者“菱融暖”或者“菱融匠”等

(3)增加体温,促肠胃道蠕动

选用“姜融乐”或者“姜宫”“姜小气”“姜南山”“姜惠能”等

(4)活血化瘀

选用中成药“复方丹参片合失笑散”或“通络丸”或“温化丸”或“少腹逐瘀丸”或“养血通络丸”

(5)常用中药饮片

丹参、檀香、砂仁、蒲黄、五灵脂、元胡、白芍、炙甘草。

(6)常用药对

炮姜配肉桂温中散寒止痛;五灵脂配蒲黄化瘀止痛;香附配延胡索理气止痛;炙甘草配白芍缓急止痛。

(7)食疗法

山肉山楂山药粥,红枣小米粥,金桔猪肚汤。

饮用“茶大力”舒筋活络代用茶。

五、和胃法,在辨调胃功能低下型胃炎的应用和优化

1、病因

胃动力不足,蠕动无力引起。

脾阳虚又称为脾虚寒证,涉及脾阳虚衰和失于温运的问题,导致阴寒内生。

2 、症状

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消化不良,腹胀纳少,食物未消化就被呕吐,吐后或放气后胃痛明显减弱,腹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滞而不爽且腐臭,周身水肿,或白带量多清稀,舌质红或淡胖,苔白滑或黄腻或厚腻。

3、 调理原则

消食导滞,和胃降逆,温补肾脾。

4、辨证论调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滞必血凝,血凝阻管脉,导致百病丛生,脾气烦躁、发怒或者抑郁、焦虑。

脾阳虚证、脾气虚证、脾气下陷证、脾不统血证的鉴别:此四证以脾气虚证为基本证候,脾气虚证是在气虚特点的基础上,以纳呆、腹胀为主症;脾阳虚证较前者重,有腹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水肿等虚寒特征;脾气下陷证则兼有内脏下垂、头晕目眩、久泄久痢、下坠等气陷特征;脾不统血证则以出血为主症。

脾胃阳虚,阳损及阴,或饮食营养不足;脾阴虚主要是因为过食辛辣、湿郁化热损伤了脾胃,出现不思饮食、食后不化、胃中嘈杂不适、腹胀、恶心、呕吐、咽干唇燥、心烦、阴液亏虚、大便秘结、小便短少、倦怠无力、消瘦、舌红少津、苔黄或无苔光剥。

调理方向:温补脾阳,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5、辨调方案

(1)通脉,补气养血,消滞行气

选用“三元角方”或者“菱融觉”(助眠)或者“菱融美”(美颜)或者“菱融暖”(宫胞)或者“菱融匠”(气血)或者“菱融通”(上焦)“菱融和”(中焦)“菱融舒”(下焦)

(2)温脾和胃,清食导滞,促进肠胃蛹动。

选用中成药“保和丸”或者“枳实导滞丸”或者“健脾丸”或者“加味逍遥丸”,也可选用“姜融乐”、“姜南山”、“姜小气”、“姜惠能”等。

(3)常用中药饮片

神曲、山楂、连翘、陈皮、茯苓、半夏、莱菔子、厚朴、麦芽。

6食疗法

(1)脾阴虚者饮食方案

脾阴虚者以粗粮青菜为主,可尝试用糙米、扁豆、荞麦、芡实、莲子、麦片、红薏仁等量混合煮粥。

(2)脾阳虚者饮食方案

脾阳虚者以清淡温热饮食为主,多吃含铁、蛋白质的食物,如木耳、大枣、乌鸡等;平日护肾要多吃韭菜、海参、人参等。禁忌辛辣煎炸和热性食物,不宜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食,避免水湿。多吃性温健脾的食物,如粳米、莲子、芡实白术、砂仁和干姜。同时,山药、大枣、莲子富含淀粉,多吃容易吸收的细纤维鱼肉。多喝山药粥、大枣粥、鲫鱼汤。脾阳虚忌饮酒。

(3)调脾虚胃火旺——姜皮

味辛,性凉,无毒,归脾、肺二经。

生姜发汗,则姜皮止汗,且微寒。

(3)温肾健脾大枣山药粥

大枣是提升人体阳气的佳品。山药味道甘甜,甜则补脾,汁液黏滑有益肾脏,可以补脾健胃、补肾壮阳,善治腹泻。

(4)饮用“乐融中”和“骆茶融”和健脾和胃祛湿代用茶,“姜南山”固体饮料。

六、和胃法,在辨调脾胃虚寒型胃炎的应用和优化

1、病因

脾胃虚弱,胃寒严重

(一)饮食:生冷食物容易导致胃寒。

(二)生活习惯:常常不按时吃饭,冷热交替进食,饱一顿饿一顿,久而久之会造成胃寒。

(三)精神因素: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

(四)天气原因:常常由于天气变冷而有经常性的胃痛、腹痛、腹泻等。

2、症状

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断,喜暧喜按,得食则减,纳少,乏力神疲,手足欠温或浮肿,按之凹陷,关节疼痛,大便次数多且溏薄,多汗且冰凉,敏感于天气变冷,食寒凉食物易引发疼痛或拉肚子,得温后症状减轻,口唇色淡,口感黏腻且甜,舌质淡,苔滑白腻。

3、调理原则

胃寒多由脾阳虚衰。治疗原则是暖胃散寒,从体质上讲还要补脾虚,健脾胃,祛虚寒。

对胃痛的治疗,中医以“理气止痛”为原则。

4、辨证论调

《症因脉治·呕吐论》:“其证畏寒喜热,不思饮食,遇冷即呕,四肢清冷,二便清利,口不渴,唇不焦,食久不化,吐出不臭,脉沉迟。真阳不足者,宜八味肾气丸;脾胃虚寒者,宜理中汤、四逆汤。”

排除胃寒的过程中,先出现鼻塞,再出现打喷嚏、流鼻水,有时太阳穴附近会出现偏头痛,时间长短不一。有时会出现一个星期,有时一两天。结束后约两三天脚缝会出现湿气,接着小便中也会出现蛋白尿。

循胃经至脚趾缝会随排除胃寒所产生含有丰富蛋白质的生理垃圾,身体会有左右气血不平衡的现象,因此脚趾潮湿的症状,有时只有单边发生;问题不在脚缝有没有细菌,而在于是不是提供了细菌生长的环境。潮湿和富含蛋白质的环境,非常适合霉菌的大量繁殖,“香港脚”因而得以成病。

胃寒,导致“热气”无法往下走,通道闭塞,热气降不下去,就会往上逆,逆到身体任何部位,都会形成“毒素”而致病。

胃寒热反逆的表现

脾胃虚寒了,能量不足,分解的功能低下,湿气油污分解不出来,黏附到肠壁、血液里,大便无法带出垃圾而形成宿便结瘤引致结肠癌。

治疗“硬块”,就是按照形成硬块的反方向将其化软。恶性肿瘤先化软变良性肿瘤,再化软变痰湿,稀释渗透,然后通过大量吐痰的形式或者往下以大小便形式排出来。

5、辨调药食

(1)通脉络,补气养血。

选用“三元角方”或“菱融和”或“菱融匠”或“菱融暖”或“菱融美”或“菱融觉”

(2)袪寒,暖胃,增强胃动力

选用“姜融乐”“姜小气”“姜宫”“姜惠能”“姜俏俏”“姜南山”“姜文章”“姜事家”

(3)温中散寒中成药

选用中成药“小建中丸”或“附子理中丸”或“香砂养胃丸”

(4)常用中药饮片:

黄芪、桂枝、芍药、炙甘草、饴糖、干姜、大枣。

6、食疗法

生姜主走;干姜主守;炮姜主温血,温中散寒,走血分,主脾胃虚寒腹痛吐泻;炭姜主止血,温经止血,治吐崩漏,阴虚失血;姜皮主水,辛凉和胃利水,消四肢水肿;煨姜主温中止呕。

(1)脾胃虚寒可多吃胡椒猪肚汤、生姜水。胡椒和生姜是健胃、暖胃的调味品,可以调理好胃寒的病症。多吃温胃散寒的食物,如胡椒、大枣、黑豆、老姜、狗肉、猪肚等。

(2)鲜姜、白糖治胃寒痛:鲜姜500克(细末),白糖250克,腌在一起。每日3次,饭前吃,每次吃1勺(普通汤匙)。

(3)白酒烧鸡蛋治胃寒:二锅头白酒50毫升,倒在茶盅里,打1个鸡蛋,把酒点燃,酒烧干了鸡蛋也熟了,早晨空胃吃。

(4)红糖水泡胡椒可以有效祛胃寒。中医认为,胡椒有温化寒痰、排气的作用,可治疗胸膈胀满及受凉引起的腹痛泄泻、食欲不振等。由于血压高而导致眼底动脉出血、痉挛的患者最好不要服用胡椒。

(5)生姜汁加红糖汤祛肌肤寒。生姜汁辛温,主治于肌肤散寒。辛散,胃寒之力最强,多用于呕吐。

(6)祛腹阴寒喝“姜惠能”、“”姜南山”植物固体饮料。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寒饮喘咳、寒湿痹痛等证。主治脘腹阴寒。味辛、性热,归脾、胃、肺三经,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之功效。

七、和胃法,在辨调胃热阴亏型胃炎的应用和优化

1、病因

胃部灼热疼痛、腹胀、口干口臭、大便稀烂、便秘、牙龈肿痛、胃口不好等。轻微咳嗽、胃口不好、便秘、腹胀、舌质干红、舌苔白厚或少苔;胃痛,口渴,胃总有饿的感觉,总是像没吃饱一样,可是吃饭的时候又不想吃,吃不进去,这就是典型的胃阴虚,即是胃的虚火旺。

2、症状

胃脘隐隐灼痛,口燥咽干,喝下又思饮,手足心热,消瘦食少,大便干燥,舌红少苔乏津或花剥苔,脉细数或细弦或虚数无力。

3、调理原则:

滋阴养胃,清热生津。

4、辨证论调

胃虚火

多因脏腑阴阳失衡,阴虚则内热,脏腑津液耗损,再加外邪引动,则生虚火。起病较缓慢,病程长,低热,潮热,五心烦热或骨蒸劳热。

两颧绯红,口干咽燥,失眠,盗汗,尿短赤,舌干且红少苔或白厚,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

(1)是身体整体属阴虚,也包括胃阴虚,局部脏腑有湿浊,一般源于脾胃。治疗原则:体素阴虚而脾胃有湿者,可以先从化湿为主,祛湿后重在养阴。

(2)是肝胃气滞而生郁热,久则耗伤阴液,气滞津凝而成湿浊。治疗原则:气滞化热伤阴夹湿者,宜行气清热、佐以化湿。热清、祛湿而阴未复时,再予养阴。

(3)是药物因素,辛燥过度,或某些化学药品“制酸”太过,导致阴虚,而原有部分湿浊尚未尽化所致。宜停服原来之药,先复其阴,阴液渐充,再化其湿。

5、辨调方案

(1)胃阴虚,需养阴;有湿浊,应化湿。

用药必须注意:养阴勿过于滋腻,化湿勿过于辛燥,以免滋阴助湿,燥湿伤阴。

1.养阴以甘凉为宜,如麦门冬、沙参、芦根等,佐以甘平、甘酸,如山药、白芍、甘草等品。

2.鲜石斛(铁皮石斛或金石斛)甘凉微寒,生津养阴,不致碍于化湿。

3.若湿渐去而胃阴尚亏者,可据证参用玉竹、乌梅、生地黄等。

4.化湿以微辛微苦为主,炒陈皮(或橘皮、橘白)、法半夏、川朴花、佩兰等为一般常用之品,参以甘淡的薏米、芦根、茯苓、川通草之类。

5.湿浊经久难化者,可用石菖蒲宣窍化湿,如藿香芳香化湿,鼓舞脾胃,益智仁湿脾化湿,均可据证配入。

6.食疗方

胃阴虚而又夹湿浊者的饮食,应以清淡而富营养为主,宜多食麦冬、薏米、陈皮汤,戒除烟酒,饮茶勿过浓。

(2)通脉,补气养血,养阴

选用“三元角方”或者“菱融觉”(助眠)或者“菱融通”(上焦)“菱融和”(中焦)“菱融舒”(下焦)。

(3)清热,滋阴,生津

选用“阴虚胃痛颗粒”或“养胃舒颗粒”或“清沙参麦冬丸”。

(4)常用中药饮片

沙参、麦冬、石斛、花粉、山楂、生地、白芍、乌梅、麦芽、炙甘草。

6食疗法

7.食疗方推荐

序号

类型

食疗方

功效

1

单方食疗

鲜萝卜汁

萝卜味甘,性质温和,胃火人群可以多喝萝卜汁

西瓜

降胃火

苦味蔬果,白灼苦瓜、苦瓜汤、苦菜等

清胃健脾

2

复方食疗

小米绿豆粥

清热解毒、消暑止渴、清心胃之火

3

复方汤方

大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加水一碗,煎至七成,加入生姜汁饮下,痛立止。如此病是复发、还要加服玄明粉一钱,才能止痛

胃脘火痛

8.饮用“骆茶方妙”补气养血祛寒代用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