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省市:河北省沧州市
摘要:大运河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今文化与生态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在关注历史保护的同时,着眼于生态美学与社会美育的发展。生态美学既关注自然的美,又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关系。而大运河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则为社会美育提供了独特的教育场所。本文通过研究大运河文化带的生态美学与社会美育价值,旨在探索如何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增强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从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带;生态美学;社会美育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成为相关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大运河作为连接南北的重要水道,拥有丰富的文化历史价值。深入了解大运河文化带的生态美学价值,可以为城市化背景下的生态修复提供新的思路。同时,大运河文化带作为社会美育的重要资源,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成为提高公众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价值
1.生态美学的价值
生态美学在大运河文化带中不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强调在发展与保护间寻找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大运河作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纽带,其沿岸的自然风光与丰富的人文景观相互交织,形成了独有的生态美学场景。河流与两岸的生态系统,呈现出由历史沉淀与自然景观共同作用的自然美。在维护这一景观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保护自然美,还能传承历史文脉。此外,大运河文化带通过精心的规划,促进了生态环境与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展现出生态美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在环境美学的实践中,大运河文化带加强了社区成员对自然美的感知,提高了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识。这种美学实践深入生态行为的改变,促进地区文化的繁荣,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2.社会美育的价值
大运河文化带结合历史与自然,形成实践社会美育的重要场所,不同的文化和艺术在此进行交汇,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了体验美的机会。在这种环境下,公众可以直接访问博物馆、艺术展览以及参与各类文化节庆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还能提升公众的美学素养。大运河文化带作为生动的教育场所,能够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美的熏陶,从而实现社会美育的目标。此外,大运河文化带的发展还注重美化生态环境,恢复古运河的自然景观,以改善沿岸的城乡环境,加深居民对家园美的认识。这种对美的感知扩展到对日常环境的美学评价,使得美学教育与公众的生活紧密相连,进一步激发了公众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这种全民参与的美育实践不仅提升了公众的审美能力,也为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大运河文化带生态美学与社会美育价值的策略
1.传承运河文化基因,保护运河文化遗产
首先,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运河沿线历史遗址的物理保护,完好无损地保存文化遗产。相关部门加固古建筑结构,恢复历史风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易受环境侵蚀的文物进行防护。其次,相关部门建立数字档案库,永久保存运河文化资料,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让公众随时随地了解运河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运河文化保护活动。再次,相关部门可以定期举办文化节、展览、讲座和工作坊等活动,让更多人深入了解运河的历史文化,为其提供直接体验文化的机会,激发了解运河文化的兴趣。此外,相关部门与国内外的文化机构和研究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分享保护经验,引进先进的保护技术,同时推动运河文化在国际上的交流与传播。最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运河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鼓励其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中,从而形成保护运河文化遗产的强大社会力量。
2.营造“诗意生存”生态,推动“诗意运河”建设
相关部门要恢复运河沿线的自然景观,开展植树造林、净化水质等环保项目,改善运河的自然环境,为人们提供美丽健康的生活空间。宋代诗人苏轼曾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相关部门应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公园或休闲区,让每个区域都能反映出运河的历史文化特色,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在自然中呈现文化,让公众体会诗意的生活。此外,相关部门利用AR和VR增强现实技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无缝连接,创造互动式的文化体验项目,让访客深度感受运河的历史文化,增强教育意义。同时,相关部门开展主题性的诗歌朗诵会、画展和音乐会等文化艺术活动,丰富社区的文化生活,让“诗意运河”的理念深入人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滋养人们的文化素质。最后,相关部门需加强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引进外来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将大运河的文化特色推广到世界各地,促进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让大运河文化带的生态美学与社会美育价值得到国际认可。
3.优化文化艺术供给,促进社会美育供给
相关部门可以策划与运河历史特色紧密相连的文化节目,定期举办艺术展览、戏剧表演和文学讲座,展示地方艺术家作品,有效吸引来自不同背景的观众群体。相关部门集成传统与现代、本地与国际的文化元素,加深公众对运河文化遗产的认识,促进文化交流。相关部门举办跨文化艺术工作坊和互动式艺术项目,让参与者在实践中体验艺术创作,从而深化其对艺术的理解。同时,相关部门鼓励公众参与到艺术创作过程中,增强其创造性思维,激发对生态美学的新思考。相关部门应与学校合作,设计与地方历史相关的艺术课程,让学生通过绘画、雕塑或数字媒体探索运河的文化遗产。同时,学校开设生态艺术课程,鼓励学生使用自然材料创作艺术作品,表达对运河生态环境的认识。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艺术馆和历史遗址等文化场所进行实地学习,增强其现场学习体验,利用专门的教育活动或导览,深化学生对大运河文化生态的理解。
4.以文化为“魂”,凸显“运河之美”
相关部门将以数字化和物理空间结合的方式呈现运河的历史文化,创建全方位的文化展示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复原运河沿岸的历史场景,并展示相关的文化活动,让人们在虚拟环境中“行走”于古运河,体验千年前的风貌,同时也能通过交互式展览深入了解运河的历史故事。该平台还包括专门的网站,提供在线访问的可能,让全球的访客都能浏览历史文档、艺术作品、文学作品以及与运河相关的音乐和表演艺术录像。相关部门还能设置“运河古船展”,让每个参与城市都可以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船只的建造技术、当地的水域节庆或独有的水上音乐表演。这些节庆活动不仅为人们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还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强对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这些节庆活动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电视直播和在线虚拟旅游等现代媒体渠道进行广泛传播,使得无法亲临现场的人也能参与体验,弘扬运河文化之“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运河文化带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也展示了独特的生态美学与社会美育的价值。通过系统地传承运河文化基因和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加深了对这一文化宝库的理解和珍视。同时,营造诗意的生活环境和推进诗意运河的建设,我们为现代生活注入了更多的文化气息和美学追求。优化文化艺术供给,我们激发了公众的文化热情,提升了整个社会的审美能力和精神境界。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使大运河文化带焕发新生,也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1]张超.中国大运河的价值认知研究[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24,36(02):11-15+38.
[2]冒茜茜.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多重矛盾及其破解路径[J].江南论坛,2024,(04):47-51.
[3]王庭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内涵与对策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03):122-124.
[4]徐望.大运河文化带生态美学与社会美育价值研究[J].城市规划,2023,47(08):57-65.
本文系2023年度沧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运河文化主题青少年美育绘本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30402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