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天佑中学 333200
摘要: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热议的话题之一,并已成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因素。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如何有效通过地理教学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引言
地理学科涉及地球现象、自然环境、人文知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这也使得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抽象特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觉得地理难懂,学习难度大,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
一、创设地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创设出和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地理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对于喀斯特地貌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概念——地表崎岖、奇峰林立。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检索出相关的图片并向学生展示,通过图片创设地理情境,将喀斯特地貌的外在形态直观地展现给学生;然后,教师播放一个讲解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短视频。沉积岩受到挤压形成褶皱,经过地壳抬升露出地表,受到外力侵蚀作用,初期形成峰丛,溶蚀作用加剧,峰丛溶蚀成峰林,随着溶蚀作用的持续,形成孤峰或平地。学生在观看视频时,不仅对喀斯特地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有了基本的掌握;接下来,教师让学生画出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同时对喀斯特地貌峰丛山地的特点进行讲解,突出其水体流失、石漠化严重、土层较薄、耕地面积小等特点;最后,根据问题创设地理情境,“假设你生活在喀斯特地貌区域,家乡的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低,你想怎样帮助家乡摆脱这样的困境?”教师将学生代入情境中,从而在学生的思考中引出喀斯特地貌区域的生态重建措施。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往往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当中,对于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着显著提升。
二、以认知为起点,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是接受核心素养教育的主体,学生只有对学科的重难点知识、学习目标形成系统的认知与把握,才能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在核心素养教育的指导下实现自我提升。因此,在教学之初,教师可加强主观引领,挖掘地理教材中蕴含的核心素养要素,开展与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相匹配的教学活动,借此向学生渗透课时学习重点,简要分析该课时内容中核心素养的构成部分和学习衡量标准,促使学生对核心素养形成深刻、基础的认知。例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系统梳理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等)及相关变化条件。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本课时的核心素养教育重点在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三部分。教师可围绕这三个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设置课堂讨论话题,并在话题中加强主观引领,向学生渗透三个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及其在本课时内容中的具体体现。比如,教师可将“区域认知”素养的概念与课时内容中的农业区位构成、变化要素等内容结合起来,带领学生从区域的角度认识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通过系统学习,学生能初步构建对课时学习目标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从而明确学习方向,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有目标、有重点地完成课时学习任务。
三、创建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在地理问题情境中探索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是培养人地协调观的重要途径。教师可选择具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例如城市规划、自然灾害管理等,学生需要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并结合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问题的解决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同时还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人地关系的复杂性,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以“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的教学为例。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采访本地居民、搜集数据等方式,在问题情境中了解城市化对本地水资源、空气质量、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影响。通过分析数据,学生能够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预测实施这些方案可能产生的效果。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综合影响,还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对人地协调的深刻认识。情境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平台,更好地塑造学生在地理学科中的学习体验。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的推进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必须立足于核心素养,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创新,全面改变以往学生地理学习中存在的死记硬背局面,让学生能在主动探究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认知,有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卢兴.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0,(35):2-3.
[2]杨凤玲.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27):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