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介入手术护理中的患者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5
/ 2

心内科介入手术护理中的患者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

李艳   许恋姣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重庆市总队医院  心内科

摘要:心内科介入手术是确保手术成功和病人恢复健康的关键,是一项风险高、技术含量高的医疗操作。概述包括术前准备、术中监护、术后护理、风险识别与管理等各方面内容的心内科介入手术护理中患者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患者安全管理,风险防控,风险评估,护理策略

一、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心内科介入手术技术的进步为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然而,这类手术的高风险特性要求护理人员必须高度关注患者的安全,实施全面的风险防控措施。

二、术前准备

2.1 患者评估

在手术前,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基础就是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护工要详细了解病人的病史,包括既往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重要疾病的资料,确认有无避免手术过程中药物过敏的病史[1]。用药历史记录同样重要,对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术中、术后的管理,都要仔细询问患者目前使用的药物和近期使用的药物,尤其是抗凝血药、抗血清板类药物更是必不可少。包括评估心肺功能,确保病人能耐受手术等,体检是必不可少的。心电图、血液常规、凝血功能等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能够为评估手术风险、调整方案提供依据,提供患者目前身体状况的数据。

2.2 心理支持

在进行手术前,很多患者会因为心理状态可能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的恢复,而对手术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在术前应与病人充分沟通,对整个手术过程进行详细说明,包括手术步骤、可能遇到的风险以及术后的康复方案等,使病人对即将面临的医疗程序有所了解,更易接受[2]。通过耐心细致地为病人排忧解难,解除他们心中的疑惑,为他们解除心理上的包袱。

2.3 术前宣教

术前宣教是对病人进行手术过程及有关注意事项的介绍,是保证手术的顺利开展和病人术后恢复的重要环节。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宣教,使其对手术当天的总体流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为手术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3]。另外,病人要对术前禁食有正确的认识和执行办法,以免出现麻醉意外的情况发生。护理人员在向病人宣教后还要就术后的有关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说明,使病人及家属在手术后有正确认识和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宣教工作,为病人的顺利康复保驾护航。全面又细致的术前宣教能够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和手术后的康复效果,并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三、术中监护

3.1 无菌技术

三是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技术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所在,要求护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对每个步骤都要求做到万无一失的无菌状态。手消毒是实施无菌技术的基础,要求护理人员在手术过程中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对双手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做到有菌必除。在手术中必须正确穿戴无菌的手术衣手套和口罩[4]。在手术器械使用之前也要求有严格的消毒程序,保证每一件器械都达到无菌状态。最后要求护理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必须保持无菌的工作状态。并避免非无菌物品接触手术区域。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感染概率并提高手术质量。

3.2 生命体征监测

对病人进行持续生命体征监测是保证手术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护理人员在术中可通过心电监护设备对患者的心电图进行持续监测,做到随时观察心率和心律的变化,对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做到及时发现与处置,同时通过血压监测对病人的血压变化做到心中有数,对出现低血压或高血压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呼吸监测对病人的气道通畅性及呼吸功能状况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血氧饱和度监测对病人的氧合状态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对术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进行处置,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5]。通过上述的全面监测,护理人员在术中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发现与处置术中的异常情况,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3.3 合理用药

二是抓好术中用药的管理,护理人员对病人使用麻醉药物镇静剂抗生素等必须严格遵照医嘱执行,在具体使用上也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药物剂量上也要保证准确,以免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第二,抓好术中用药的管理也是防治术后并发症的一个重要环节[6]。护理人员在麻醉药物的使用上要兼顾病人的体重年龄和生理状况,在药物剂量上也要做到心中有数,既要使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得到良好的镇静效果,又要避免因药物过量或不足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出现。另外对于抗生素的合理运用也至关重要,以从手术类型和患者感染风险两个角度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种类和剂量,以避免因抗菌药物滥用而造成的抗药性问题,同时对于术后感染的防治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并通过严格的用药管理,护理人员对术中药物的使用做到心中有数,对提高病人的手术安全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术后护理

4.1 密切观察

术后护理中,护理人员对病人的生命体征,手术部位及引流情况等进行密切观察,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护理人员在定时监测病人的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的同时,对手术部位的观察也十分重要,对有可能出现的渗血红肿及感染等异常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引流管的引流液量和性质做到心中有数,对有可能发生内出血或感染的早期迹象做到心中有数

[7]。另外,护理人员还需注意病人的全身情况,对可能发生的心律不齐等术后并发症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处理,对病人的安全做到心中有数,通过严密的监护和及时的干预来保证病人的术后安全。同时也要注意,护理不是万能的,在发现病人有异常时要及时向医生汇报并采取相应措施。

4.2 疼痛管理

术后疼痛管理是提高病人舒适度和加速康复的一项重要措施。护理人员在合理运用镇痛药物的同时,要结合病人的主诉和对疼痛的评价结果,针对一些不适合或不愿意使用药物的病人,可采取物理镇痛的方法进行减轻疼痛。另外,要定期对疼痛管理的效果进行考核,并对镇痛方案做出相应调整,使病人在术后各阶段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缓解,从而为病人的舒适度和康复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同时也为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提高对疼痛的认识和认识,为病人的康复保驾护航。

4.3 早期活动

术后早期活动有利于加快病人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了促进病人的快速恢复,护理人员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活动方案的制定,并对病人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从床上活动开始,逐步过渡到床旁活动和下床行走,由轻到重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8]。护理人员还要特别注意避免病人的过度劳累,防止在术区受压或其他意外情况的发生,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安全指导,以帮助病人树立恢复的信心,循序渐进地恢复正常生活能力。通过科学的早期活动指导,护理人员可以有效促进病人术后功能的恢复,为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整体康复效果做出贡献[9]。同时也为病人的康复保驾护航。同时也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关爱。

五、风险识别与管理

5.1 风险评估工具

应用科学的风险评估工具,使护理人员能对潜在风险进行全面系统辨识。例如,对压疮风险进行Braden评分的评估,对高风险病人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跌倒风险进行orse评分的考核,对病人进行个性化防跌策略的制定,使护理质量得到提高,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5.2 多学科协作

心内科介入手术护理中的风险管理是多科协作工作的结果,护理人员要密切配合医生和药师,共同制定并实施患者安全管理方案,定期召开多学科协作团队会议,对病人的病情和护理计划进行讨论,整合各科室的知识与经验,对潜在风险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通过对病人的综合评估,保证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疗和护理效果。

5.3 持续教育与培训

二是医院对护理人员开展经常性专业教育与培训,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知识与技能水平,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与技能考核,使护理人员对急救措施与新技术做到心中有数并熟练掌握运用,做到防患于未然。通过以上措施的开展,既对病人起到良好的护理效果,又为医院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六、结论

心内科介入手术护理中的患者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护理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素养,通过规范化的护理流程和科学的风险管理策略,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雪芹.心内科介入治疗护理安全管理分析及对策[J].健康之路, 2012, 10(10):1656-1657.

[2]黄文会,廖加梅,芦静,等.心内科冠心病急诊介入手术护理安全管理探讨[J].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8(12):1.

[3]王春丽,孙海荣,陈蓓蓓.认知重构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手术患者不良情绪及疾病感知的影响[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1,28(07):131-133.

[4]赵新梅,李俊梅,张佩.探究式学习理念在心内科介入手术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15):35-37.

[5]刘宏生.护理风险管理对老年冠心病病人介入手术护理质量的影响[J].临床研究,2019,27(06):179-181.

[6]林劲松.临床药师对心内科介入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J].海峡药学,2018,30(05):246-248.

[7]毕彩琴,孙俊启.心电图知识培训对介入手术护士术中护理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7,(03):179-181.

[8]孙陈铃,倪晓苏.心内科介入手术患者术前心理分级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09):162+164-165.

[9]徐铭俊,张梅,张运.应用CMQ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心肌节段功能及介入手术即刻治疗效果的研究[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2012年第十一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暨新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教育部和卫生部心血管重构和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