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麦普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云南 昆明 650000
提要 化解城乡矛盾成为当前中国城镇化转型的战略任务对村庄的浅层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尤为重要。梳理基层社会组织与村庄空间建设之间的关联,构想当今乡村空间规划建设的路径,旨在对物的关注转向对人群的关注,将对用地、产业等分类研究与村庄建设的实践形成对应综合。
关键词 摸家底;定目标;定格局;特色支撑;产业转型
一、摸清家底
村庄生产发展的不平衡,造成村庄的规模、分布密度、生产能力、经济规模及农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不相同。深入了解乡村本底情况,对村庄浅层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尤为重要。资源,各地资源优势与劣势各有不同,合理分析与利用尤为重要。应该遵循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避免不合理资源开发降低乡村竞争力,避免乡村发展过程中喧嚣一阵后急速衰落情形;环境,相对于城市,乡村主要依靠传统发展方式,依赖当地原始资源,原始资源有限性使得其发展受到制约,应当逐步转变发展方式,保留乡村韵味基础上,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发展利用方式提质增效,摆脱对原始环境依赖性,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模式;生态,人类发展的底线,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抓手,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路径,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看得见山、看得清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灾害,大部分乡村应对灾害能力较为薄弱,必须重视当地灾害情况,扎实基础数据调研,重视风险评估、整合乡村发展规划与防灾减灾规划、多元化参与主体的自助互助公助等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可以整治的情况,提出相应整治措施,无法整治的灾害,通过科学手段提升应对灾害的能力。
传统村庄物质空间的衰败是现象而非原因。核心问题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原有的乡村社会组织作用减弱,健全乡村社会组织治理、提升乡村现代化规划建设等方面迫在眉睫。农民自治组织作为基层社会组织,应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领导农民自治组织依法管理村庄,将当地资源条件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相结合,综合产业发展和物质空间建造,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村庄物质空间的衰败现象。
二、定立本质目标。
乡村规划视角由对物的关注转向对人群的关注。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聚居方式有赖于生存资源支撑,生存资源类型、规模、利用方式和效率等构成的产业经济基础,直接影响到人群的聚居规模以及空间分布。越是量大面广基层村落问题,越是需要针对其基础动因通过综合的方式加以应对。乡村规划与建设不能仅将目标指向物质空间,需要在当代社会变迁的环境中,建设新的村落社会组织,并以此作为物质空间规划与建设的支撑基础。如在云南昆明东川区乌龙镇村庄规划的时,很多行政村位于山坡上,地势陡,发展主要问题是道路难以建设导致当地与外界的交流联系困难,建设难以成片集中。但是该地山水自然景观有着无可替代的一面。定发展目标的时不能大搞基建和大量产业植入,而是依托现状地理状况疏通道路,不盲目拓宽道路,在合适的位置布置相应错车道等,充分利用当地山水景观,引入“归园田居”的理念,配套相应的高山产业与旅游产业。
建设美丽乡村,关键在于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如果说城市运转是一套套法规制度,那么乡村运转就是其约定俗成的民俗文化。突出乡土特色,保护传统民居建筑,使村民体会到熟悉的生活与交往氛围,实现归属感。乡村保留了许多传统民居建筑,将有传统价值的老房子从新村中拆除,等于人没了灵魂。新房建得整齐划一,只能算是新区新村,不能算是美丽乡村。有意识、有计划地对老房子进行修缮性保护,才是美丽乡村。不必惧怕乡村的慢节奏与“原生态”,千姿百态才是社会应有的姿态。乡村的宁静与“原生态”是众多城市人逃离的目的地,乡村没有必要效仿城市的发展模式,抓住两种形态之间的差异,打造出具有“归园田居”慢生活的目的地。
三、构造出适合当地的乡村格局。
就人群组织结构类型而言,以血缘为聚居支撑基础的村落,空间结构呈现“中心祠堂+圈层状民居”的形态;以族缘为聚居支撑基础的村落,空间结构呈现“中心空间+标志构筑物”的形态;以业缘为聚居支撑基础的村落,空间结构呈现“匀质空间+原型民居”的形态。村落是人群最为基层的聚居单元、最直接地显现出其物质空间的建造逻辑。
在当代社会结构转型影响之下,传统村落中由血缘、族缘或业缘为聚居基础所形成的人群社会组织已经逐渐被单户集合体所替代,原有的村落共同体运行和管理职能失效现象较为普遍,各地传统村落在农业生产上的低效、物质空间上的凋敝、民居建设上的杂乱和居住人群的老化等现象,与缺乏有效的组织服务及适宜的管理措施有着密切的关系。顺应整个社会转型的要求,构建基于产业协作关系的人群社会组织,是建设新型乡村社区和激活村庄凝聚力的基础。如在作为优质旅游资源的传统村落中,建立适宜景区经营管理的社会组织;在适宜大规模产业化农业生产地区内的村落,建立基于农事劳动协作效率的社会组织等。
传统村落在特定自然地理条件下孕育而生,集山、水、田、宅于一体,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秀丽的田园风光。美丽乡村的规划,应达到山地有山地的特色、水乡有水乡的风格、平原有平原的品位。建筑质量的好坏、建筑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村民直观的空间感受,而民居风貌的优劣也直接决定了村庄的外在形象。住房规划应该与当地现状、文化相协调,体现出地域特色。比如广州西丫村,隶属于广州增城市下元村。根据西丫村现状建设用地风水格局的特点,结合村经济发展项目,规划形成“三核、一轴、四节点、二视廊”的用地布局结构。“三核”—由生态农业基地构成的北部景观核,承担乡村的农业经济发展以及乡村景观的呈现;以村庄住房以及生态公园构成的中部居住核,承担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以新规划的公共服务设施构成的南部服务核,对村民幸福指数的提升有重要影响。“一轴”——以规划主道路为基础,串联整个西丫片区的发展主轴和景观轴。“四节点”——包含有农业种植是基地的生产性景观节点;为村民休闲散步提供场所的山体公园节点;满足村民对文体休闲要求的休闲文体活动广场节点;以鱼塘、驳岸、传统建筑构成的营造出诗意栖居氛围的生态鱼塘节点。“二视廊”——主要用以串联各个不同的景观节点,保证乡村景观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分别由以休闲文体活动广和山体公园形成的景观视廊以及以生态鱼塘和山体公园形成的景观视廊构成。
19世纪末期的欧洲,工业城市迅猛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高度对立,造成了人们心中的不安。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工业化为城市和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的规划理念。英国的埃比尼泽·霍华德是一个典型代表,提出了我们至今仍奉为圭臬的“田园城市”的伟大构想;法国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虽然认为由于城市的人口密集和用地的高容积率,田园城市只是梦想,但他所提出的“梦想之城”,将城市构想为城市核心区为摩天大楼,不过只占城市用地的5%,而其他95%的用地则为城市绿地,使整个城市成为一个公园。
老庄“无为自化”思想,借鉴在规划过程中就是强调以“无为”作为最高境界,尊重自然,尊重景观本色,尊重乡村本色,以实现自然境域下人们生活与生产的原真性,规划理念和方法强调“因应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以自然为本,以居民为本,以乡土为本,保持好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为人们提供本色的自然体验和生活体验。
四、产业引导“归乡”。
城乡之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农产品价格低廉,农民为了提高经济收入选择进城打工,人口的流失,乡村出现了大量闲置的农田和房屋,空心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去到离城镇较远的村庄可见的是年迈和年龄较小的人员,大片土地资源空置。而城市里却到处拥挤,土地资源金贵,就业压力巨大。如今的乡村规划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空间的规划,还要为乡村发展提供新思路,吸引乡村外出打工人员人。
在乡村产业结构中,大多数乡村的非农产业发展仍然滞后,仍然是传统农业一,生产的产品大多数为初产品,物虽美但价格低廉,需要非农产业介入进行品牌包装,进行深加工等才能实现农产品增值。
乡村与文化资源密不可分,通过乡村规划建设一个产业发展与内在文化相融合的现代化新农村。如乡村可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吸引城市居民来农村休闲度假,拉动乡村经济增长,并通过城乡深入相互交流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依托当地产业基础,对交通干线进行完善,形成以集镇为核心,改变粗放型村镇模式,合理布局中心聚居点。
产业集聚效应的运用,提升生产效应。乡村以通过当地特色种植、加工、销售建立特色种植产业聚集区,通过特色养殖、加工、运输、销售建立特色养殖产业聚集区等。聚集化的相关产业可以获得有利于节省交易成本、有利于获得外部经济和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产生等竞争优势。
城市经济生产高效率和农业生产低效率矛盾难以避免,但不能把乡村命运完全交给市场来选择,城乡协同发展在于缩小城乡差距,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促进城乡经济融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拉长农业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是提高农业附加值的关键。通过农业产业化建立起能促进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纽带,不仅有利于在农村地区形成造血机制,同时也有利于形成以工补农、以城促乡的长效机制和城市地区产业的多元化。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增强人口城市化的综合承载力,同时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统筹和农村地区现代化,两者并举将有助于中国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是在建立一种秩序与自治。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师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坚持规划以人为中心,建设因地制宜,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生态环境,强调全村建设的整体性,促进城乡整体有序健康快速发展,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乡村体系。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宁 市城乡规划局编.乡村规划—2012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乡村规划设计教学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05(CAUP TonNi University,Ton萄i Urban Planning&Design Institute,Xining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Bureau.Rural planning teachingpractice of Tongji University[M]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2013—05.)
[2]葛丹东,华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U]浙江大学学报,
2010(3):148—155.(GE Dandong,HUA Chen.New directions of rural planning:an u卜ban—rural integration perspective[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0(3):148—155.)
[3]3韩俊.中国城乡关系演变60年:回顾与展望,改革,2009(5):5-14.(HAN Jun.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in the past sixty years:looking back and prospects[J].Reform,2009(5):5—14.1
[4]雷诚,赵民.“乡规划”体系建构及运作的若干探讨——如何落实《城
乡规划法》中的“乡规划”If].城市规划,2009(2):9-14.(LEI Cheng,ZHAO Min.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of township planning system[J]Town Planning Review,2009(2):9—14)
[5]全国高等院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编.美丽城乡,永续规划_2叭3年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M]冲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09.(National CoUege Steering Committee for Urban Planning Discipline,School of Architecture i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Proceed—ings ofChina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education conference,2013)
[6]彭震伟,孙施文,等.//特约访谈:乡村规划与规划教育(二)U]城市
规划学刊,2013(4):6-9.(PENG Zhenwei,SUN Shiwen,etc.//Special interview:rural planning and planning education[J]Urban Planning Forum,2013(4):6-9.)
[7]汤海孺,柳上晓.面向操作的乡村规划管理研究——以杭州市为例[Ⅱ]城市规划,2013(3):59—65.(TANG Haim,LIU Shangxiao.Study on rural planning management at the operation level:a case study of Hangzhou city[J].City Planning Review,2013(3):59—65.)
[8]闰琳.社区发展理论对中国乡村规划的启e[J1.城市与区域规划研
究.2012(2):195—204.fYAN Lin.The inspiration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ory to rural planning in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