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影杂志(1984)追溯西部片称谓的来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3
/ 3

从西影杂志(1984)追溯西部片称谓的来源

郝路旋

河北美术学院

摘要:西部片是我国思想变革时期的电影文化产物,它的提出表征着中国电影文化观念转变与审美意识革新的复杂历史特征。西影杂志[1]承载着西部片的创作思潮与现象阐释,以多元的视角纪录片西部片的提出及各家所思。本文以西影杂志(1984)为研究范本,探究当下社会变革与文化思潮对于文艺创作的影响,以及梳理西部片提出的过程及意义。

关键词:西部片;社会变革文化思潮;西部片提出;

社会变革与文化思潮

建国以来,我国仿苏联体制,经济方面以计划经济为基础,文化方面以政治正确为导向,文革十年更甚,在此建构下,电影文化整体行业呈现出“本本主义”与艺术体制化的特征。自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初始,社会经济体制由单一公有制转向多种所有制,文艺方针由党政宣传器具逐步转换为百家争鸣,以北京为政治中心的文学思潮正向以西北地缘为中心的反思文学移动。

自建国以来,我国电影宣发承接苏联体制,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一部分,“这种电影生产/发行体制的运行方式是政企合一、按行政指令性计划指标生产和发行电影,而它的功能和效应是确保电影以艺术形象完成党和国家的宣传教育。”[2] 1974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对整个国民经济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将国家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工作重点。1980 年 8 月中旬,由中宣部召开的电影体制改革座谈会,要求几家老的故事片厂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规定。11 月 29 日,文化部拟在北影、上影、长影、峨影、西影、珠影试行“国家计划指导下,独立核算、国家片税、自负盈亏”办法。西影与各大电影厂一起践行了这一历史性转变,由计划国有经济体制转化为厂长负责制。

建国以来,电影兼顾“娱乐”与“教育”两大器具功能,但娱乐服务于“教育”,党政教育为主意识形态单一。1951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认为 “百花齐放,是一种发展艺术的方法;百家争鸣是一种发展科学的方法。”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自此百方针成为我国文艺指导方针。毛泽东双百方针的提出,一是用于对文艺界的指导思想,二是用于对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但在执行过程中,很难按照原有思想逐步规律进行,从而对知识分子的改造转变为了“反右”运动。经历短暂蜜月期后,于1957年6月,发起了“反右运动”,文艺创作氛围逐渐政治化与阶级化,文革十年直接演变为“一元化”文艺创作。由于复杂性历史原因,双百分针在十三届三中全会前,并没有认真贯彻。文革后,邓小平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 ,重阐释“双百方针”:在“坚持实事求是”与“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3] 邓小平把双百方针从文艺和科学两个领域集中到了艺术一个领域,特别强调了艺术领域内的创作和理论争鸣,同时,将毛泽东所表述的两个“可以”提升为了两个“提倡”,内涵上更深化。“可以”是表示允许、肯定和认可,而“提倡”则是积极鼓励、倡扬和倡导。双百方针重新阐释与落实,为新时代文艺自主与文艺争辩开创良好政治环境,文艺由文政一体的“本本主义”向文艺争鸣与文化反思转换。

改革浪潮冲击与文艺指导思想的拨乱规正,以北京政治为中心的文学思潮正向以西北地缘为中心的反思文学移动,知识分子与文艺家通过尖锐的批判旧有体制与反思传统文化,在创作自由中去安抚与释放文革十年内心的痛苦与压抑,在新时代中反映变革时期当下人民生活的心路历程。文艺界最先激起变革的浪潮,出现以卢新华《伤痕》、刘心武《班主任》、冯骥《啊!》等为代表的反思文学与以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桐的故事》等为代表的伤痕文学。他们具有共同的理念,严格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高举真实旗帜,直面文革的伤痛,对旧文化进行历史反思与批判。随后文学思潮波及电影文化思潮,这股时代思想解放的浪潮,为电影旧有体制改革与电影文化创新模式吹来一股春风,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变革精神与探索意识最为强烈的时期,中国电影期待着一个更加丰富多元的创作和理论的新面貌。

改革开放后,中外电影理论与实践交流日益密切,先后传入巴赞“长镜头美学”、拉考尔的“物质现实世界的复原”等影影片原理,为中国电影人探索艺术新形式表达,提供了丰富理论与成片范本。北京电影学院受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影响,电影教育陷于瘫痪,办学艰难。于"四人帮"粉碎后,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又恢复了原建制北京电影学院,招收以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这为西部片的提出与创作提供了坚固的后备军。

二、西部片的提出

“面向大西北,开拓新型‘西部片’”是由仲惦棐老先生于1984年3月在西影年度创作会议上提出。查阅《新时代电影(1984)》[4] 语料可发现,西部片是在西影内部改革与发展中,作为口号亦或者旗帜与西影一同成长,是枝与蔓相互缠绕相互汲取的关系。查阅《新时代电影1984年》3、4期,“西影”两字共提及四次,对3月份钟老西部片口号的提出并无相关阐释,主要落脚点——希望通过内部改革与人才培养振兴西影;“西影新片拍摄动态”[5]一文中,西影1984年计划拍摄电影8部,已拍摄3部,题材多样,但并未响倡导,多拍“一些油污和泥土”气息的西部片。直至第5期,西部片开始系统全方位的阐述,提出与倡导——鼓励高质量创作——指出创作方向——在创作中发展——西部领航片《人生》。(1)西部片在西影杂志中初次提出:“在今年三月份厂创作会议上,仲惦棐同志提出要我们搞中国的西部片,这个提法给了我们很大启发。我们决定把开掘西北生活题材作为我们厂今后创作生产的基本方针[6]”与“立足大西北,挖掘深厚的人文历史”[7],这标志着以吴天明为代表的西影厂正式接过西部片的倡导,开展实践创作;(2)鼓励高质量创作:“每年向观众提供一些质量较高和具有大西北特色的可堪称为中国的‘西部片’的电影来”;(3)创作方向:刊登钟惦棐“面向大西北 开拓新型的西部片”[8]一文,比较系统全面提出了西部片理念,为西影指明了西部片创作方向;(4)到创作中发展:“西影厂应拍中国式的西部片,着手实践与理论探索,需要更加自觉地、更有气魄地、更有准备地开创以地方特色为主的电影”;[9] (5) 西部领航片《人生》,在导演阐述中吴天明导演以自己创作理念与影片样式风格,论述西部片选题与拍摄方法;[10] 多位学者对《人生》进行高度评价,“认为是西部片的航标,呼吁西部片的创作。”[11]

在第6期尾页中告知读者,本刊将于1985年1月刊正式改为《西部电影》,以“反映大西北为重点,以产生西部片为特色”,这标志着西影经过内部改革和对西部片的探索,西部片创作观念已被西影厂认可。总的来说,西部片由口号倡导逐渐成为西影内部认可创作方向,但应该清晰认识到此时西部片只是一种提法,目前只解决了方向问题,拍西部片拍西部生活的人;西部片概念与西部片风格、样式的探讨还未展开深入探讨,可谓轮廓初显,细节须勾,骨骼已有,血肉须填,这需要实践与时间的双重积累。

三、西部片的提出是“激变”还是“长时间转化”

西部片的提出是一种全新的历史见解,有复杂的历史属性,标志我国电影由政治宣传工具转向更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建构,也是我国以北京为代表的政治电影向边缘地域电影的过渡,是以电影为载体对历史文化的重新自省。这种自省来源于长期政治形态与创作形式单一化的压迫,亟需借由一种艺术载体去释放压抑的情绪。值得注意的是,在钟惦棐西部片口号提出之初,先后曾出现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文学思潮,电影方面先后出现《都市里的村庄》、《没有航标的河流》和西部领航片《人生》[12]等电影,可见西部片的提出是由社会变革与文化积淀自发形成,西部片的提出是时代的选择。总的来说,西部片内核精神是对文化的反思与表达,一种文化情感与意识表达的强烈诉求,是具有历史文化积淀与民族文化反思,是在长期压抑下寻求新的突破,是量变产生质变的必然结果。


[1] 西安电影制片厂于1981年开创电影杂志《新时代电影1981-1984》,于1985年改名为《西部电影1985-1987》,1988年再次改名为《大西北电影杂志1988-1989》.

[2] 倪震教授在《改革与中国电影》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西影杂志1984年为《新时代电影》,双月刊。

[5]人名,“今日西影板块刊登:‘西影新片拍摄动态’”,新时代电影,1984年,第3期,页数。指出西影1984年计划8部,已拍摄3部《电梯上》(故事发生于北京前三门某居民大楼,一群平凡人团结友爱做出不平凡的事情,表现了新时代奋发向上的精神)、《再塑一个我》(是一部道德题材的影片,通过对一桩离婚案件的剖析,触及新时代道德问题)、《人生》(是一部植根于西部,表现大西北人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痛苦与迷茫);正在拍摄与将投入拍摄:《即将出发逮捕令》(赴深圳拍摄,是一部反走私题材的惊险影片)、《大刀王五》(西影与香港合拍,戊戌变法时期志士王五为振兴国家,抵御外辱,营救被捕六君子的故事)、《小理河故事》(是一部反映陕北战场的故事)。观察其中六部,题材多样(社会道德、悬疑、抗战、农村),拍摄地域广阔(香港、深圳、西北),但并未相应开拓“西部片”的倡导,多拍“一些油污和泥土”气息的西部片。

[6] 人名,勇于改革 敢创新路,1984年,第5期,页数。

[7] 人名,勇于改革 敢创新路,1984年,第5期,页数

[8] 人名,面向大西北 开拓新型的西部片,1984年,第5期,页数。

[9] 人名,大西北在呼唤——漫溢中国西部片,新时代电影,1984年,第5期。

[10] 人名,《人生》导演阐述,新时代电影,1984年,第6期。

[11] 人名,与《人生》,西部美……西影宣传资料处,1984年,第6期

[12] 《人生》,导演吴天明,拍摄于198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