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事业部,福建 福州 350000
摘要: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出行次数越来越多,地铁作为大众出行期间最重要的一项交通工具现阶段备受重视。因为绿色、环保、安全、容量大、快速、整洁等是其优势,故而得到大众的认可与欢迎。人们在出行期间,也对出行的舒适性、便捷性、安全性等多个方面非常重视。地铁列车驾驶员秉承认真、负责心理,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保证车辆驾驶更稳定、安全。如果驾驶员长久、连续工作,便容易出现驾驶疲劳,增加危险出现的可能性。因此,本篇文章主要对基于G1法的地铁司机驾驶疲劳因子进行分析,以作参考。
关键词:G1法;地铁司机;驾驶疲劳;因子;分析
众所周知,车辆的稳定运行与许多方面都有联系,其中就包括驾驶者的驾驶状态。列车司机需要保证自己有饱满的精神与工作状态,正确科学操作车辆,将大众安全、迅速送到目的地。如果出现疲劳驾驶,驾驶人员就会发生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下降等问题,非常容易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为此,下面主要对基于G1法地铁司机驾驶疲劳因子展开探讨。
1、概况
目前地铁已经成为各大城市中的“标配”。随着时间长河不断奔涌向前,轨道交通加快发展速度,地铁成为人们出行过程中首选交通工具。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关问题逐渐显现了出来。例如:地铁司机作为关键的人物,工作性质特殊,他们在精神状态与许多方面都有密切关系,其中就包括乘客的出行安全、轨道交通的输送能力等。
作为一名专业的地铁司机,在日常工作中,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始终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但如若地铁司机由于睡眠不足而产生疲劳感,他的许多能力会大幅下降,即:判断力、操作能力、专注力等,威胁驾驶安全。长久处在这种状态中,地铁司机工作水平必然会直线下降,甚至会对行车安全带来负面影响。针对于这样的情况,于是相关部门制定出轮班制度。但是因为疲劳风险没有确定性。因此,还需对地铁司机的疲劳因子加大研究力度,制动出科学方法,防止疲劳产生[1]。
2、轮班制对地铁司机疲劳的影响分析
2.1工作时间
当地铁司机工作60分钟后,未进入至疲劳状态,之后司机逐渐进入到最佳驾驶状态中,警惕性提高。因此,需安排司机维持一段时间的驾驶作业后,充分发挥他们的驾驶能力,达到最佳的驾驶状态后。但是当工作时间延长,司机的疲劳感会不断上升,增加事故出现的可能性。
2.2睡眠的缺失
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对车辆驾驶人员多方面自然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几天没有好好睡眠,劳累会不断累积,司机的驾驶能力、警觉水平、专注力等会大幅下降。如果有效睡眠时间已经达到了8个小时,睡眠缺失问题便不会出现。夜班与早班司机的有效睡眠时间都无法达到8个小时,他们的睡眠质量普遍差,严重的缺乏睡眠问题就此出现[2]。
2.3人体节律
人们每天从事固定工作以及有固定的睡眠时间,在不同的时间内,人的活力水平是有很大差异的。例如:人的体温在凌晨4:00左右是最低的;当时间来到早晨的8点,体温慢慢上升,最高值是在中午的12点。随后再次下降。轮班制度的制定,需结合人体的生物规律,在人体机能活力高的时间段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同样这样的情况也说明早班与夜班时间对人体节律带来影响。例如:早班司机在清晨做好工作准备,但此阶段他们的警觉性以及体温处在低水平,困意十足,而且有较严重的疲劳感。夜班司机在工作结束需要进入睡眠中,但是白天睡眠质量必然较差。长久以来,司机会有较严重的疲劳感[3]。
3、地铁司机驾驶疲劳因子分析
AHP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主要成因分析方法、G1法等全部属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范畴。目前G1法与AHP方法已经得到认可与广泛应用。通过对G1方法进行认真研究,发现其完全可没有AHP方法中的问题。其一:因子分析期间,必要给出有序关系。同时要对这些因子在整体指标中的权重展开计算。换句话来说,就是去判断相对的xK与xK-1重要程度。其二:受到主观因素影响。不同的专家所给出的序关系也会有大差异,产生理性负值并不是奇怪的事情,同时也会产生权重系数。在指标体系权重确定中,每个专家所给出的意见对最终权重确定概率认为是相同的[4]。
4、G1法的不足之处
经过专业工作人员认真分析后发现,G1法其结果受到了一些因素影响,其中就包括标度选择。即:在个体判断相同情况下,选择不同的标度产生的最终结果差异性偏大。针对于这样的问题,专家和与学者一致决定加大研究力度。
5、G1法的改善方法
层级结构确认期间,需仔细研究有关的参考文献。不仅如此,还需要多了解司机真实感受,将司机主观情况体现到指标体系中,这样G1法应用时,过分强调专家的感受即可被消除。另外,G1法中序关系分析法对评价属性实行加权,其目的是把主观偏好信息加载至评价中,通过的熵权重分析方法计算出权重属性。两次加权目的是截然不同,前一次加权针对评价指标间的重要程度而加;后一次则是通过熵权法拉开各评价对象间的整体差异。
6、驾驶人员疲劳驾驶预策略
6.1加大安全教育力度
需要让每位地铁司机真正认识到驾驶对于自身以及社会的危害性,再加大安全教育力度,普及更多的法律知识。其次,利用手机等网络平台形成“互联网+司机工会”模式。在此平台中,发布更多有用的信息,信息内容包括:疲劳驾驶引发的危害、提倡安全出行等。[5]。
6.2关注车辆座椅与内饰
首先,地铁车辆内饰整体布局要科学。基于人机工程学指标,确定各区域的尺寸以及功能按钮。其次,因为地铁司机需要长久的工作,所以仪表板要考虑有较强的识别性。操作装置的色彩与纹理和材质符合,降低驾驶员烦闷感、疲劳感等。最后,车辆的车座设计如果与驾驶人员的身体尺寸不符合的话,长久的工作很有可能会增加地铁司机驾驶人员患上颈椎病、腰痛的可能性。因此,必须要设计出完全符合车辆驾驶员人体尺寸的座椅[6]。
结束语:
总之,经过分析后发现,影响地铁驾驶疲劳因素指标的要素多,专业工作人员经过仔细的分析,最终决定以心理管理、环境等多个因素作为着手点,构建出地铁司机驾驶疲劳因子模型。G1法最大的特点是可操作性非常强、使用方便、灵活等。但是应用G1法方法展开地铁司机驾驶疲劳指标方面的分析,还需要加大此方法研究的力度。另外,疲劳驾驶危害(判断能力下降、反应能力下降、增加错误操作的可能、控制能力差、增加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等)是无需多做解释的,因此,必须对地铁驾驶人的疲劳驾驶原因加大分析,并且制定出科学的方法做好预防工作,防止司机在工作中出现严重的疲劳驾驶问题,引发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姬祥,朱海燕,刘志钢,等. 基于PPG的地铁司机驾驶疲劳识别研究 [J]. 人类工效学, 2022, 28 (03): 24-28+35.
[2]杨俊,马钰. 探究轮班制度对于地铁司机疲劳的影响 [J]. 科技视界, 2018, (07): 232-233.
[3]刘九庆,顾琪. 长途货运司机疲劳驾驶原因分析及对策 [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4, 47 (01): 178-180.
[4]杨俊,马钰. 探究轮班制度对于地铁司机疲劳的影响 [J]. 科技视界, 2018, (07): 232-233.
[5]姬祥,朱海燕,刘志钢,等. 基于PPG的地铁司机驾驶疲劳识别研究 [J]. 人类工效学, 2022, 28 (03): 24-28+35.
[6]吴汪友. 高速公路货车司机疲劳驾驶诱发因素与对策研究 [J].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8, 20 (02): 18-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