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育德视角下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3
/ 2

以劳育德视角下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策略分析

高勇敢

河南省西华县李大庄乡第一初级中学 河南 周口 466624

摘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已经步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现代化的全面人才,就要构建相应的全面教育体系,德智体美劳也被赋予了新的理念以及内涵。本文以“以劳育德”为视角,将德育以及劳动教育结合起来,有效推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完成。

关键词以劳育德;农村学校;劳动教育

“以劳育德”作为农村学校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并不是将劳动教育以及德育重叠,而是在劳动实践中充分融入德育。需要通过系统性、多面性开展劳动教育,全过程贯穿立德树人的理念,不仅可以提升劳动素养,还可以辩证化统一道德内化以及外化,实现中学生道德知、情、意、形象统一。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价值有待进一步澄清

劳动实践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正确的劳动价值认知。通过访问可以知道,该校很多学生对于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是给予肯定的态度,然而,他们真正的实际情况可能却截然不同。

A学生:“在我们班,劳动活动经常被换成自习课或者其他学科的补习课。平时也鼓励同学们在自己桌旁挂上一个袋子,自己负责周边的卫生,对于那些不听话或者故意捣蛋的同学,有时候老师也会采用劳动卫生作为惩罚教育。”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知道,劳动课程出现被占用的情况,并且老师还会采用值日、打扫卫生或者捡垃圾等卫生劳动行为来惩罚学生。并且劳动惩罚在学校是常见的现象,这是因为学校教育过程中,有些学生过于顽皮且屡教不改,如果以劳动惩罚,过轻则不能达到教育的成效,如果惩戒过重则会有体罚的嫌疑,因此,对于那些多次访谈无果且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往往会实施卫生劳动教育作为惩罚。

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被重新定义,不再是为了惩罚而存在,为了完成劳动教育任务而存在的强制性教育行为,而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感知自由与幸福的劳动教育。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可以全面提升自我,完善人格,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才符合“以劳育德”的意义。

(二)劳动教育课程未得到充分保障

教育的主要场地是课堂,在课堂上,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性、有计划性制定授课计划,使得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可以汲取丰富且系统性的学科知识。因此,劳动课程离开了课堂的保障,那么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的时候,往往是纸上谈兵,并不能达到通过“以劳育德”的目的。

比如,学校在进行以卫生大扫除为形式的劳动教育的时候,主要还是以劳动实践为主,极少涉及系统性、规范性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以及劳动情感和劳动价值的培养,并且劳动教育还存在劳动教育方式单一、教育形式单调、教育成效不佳等弊端,而劳动课程的开展是“以劳育德”的基础,因此,需要普及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学校才会考虑劳动教育资源的匹配问题,劳动相关的教育课程才能推动“以劳育德”教育理念在劳动教育中得以实现。

二、“以劳育德”视域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对策探讨

(一)科学化的劳动理念是“以劳育德”的行动先导

1.树立劳动梦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需要将劳动梦以及中国梦结合起来,在少年时期播下劳动梦,勇于追逐劳动梦,用劳动梦稳固道德基础,心系祖国,关乎人们,在劳动梦想的指引下,构建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以及人生观,遵守社会公序良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道德信仰,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断能力以及道德行为,丰富道德认知。

2.端正劳动态度

教师引导学生参加劳动体验应更具有针对性,因人而异制定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端正态度,提升其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提升劳动体验与道德情感的共情,唤醒学生的道德认同,进而在积极的劳动态度中提升个性化能力以及劳动创造能力,规范劳动纪律以及道德标准,在劳动过程中丰富劳动情感,推动道德情感的内化,促进以劳动教育感化道德情感以及情操。

3.改变劳动习惯

劳动习惯的养成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以及道德意志。劳动梦想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劳动自觉与意志在勤劳的双手下来创造、实现,遇到困难与挫折不能轻易被打败,而应该不断积累经验,在挫折中养成热爱劳动、积极主动、乐于创造的劳动精神,并将这种力量内化为道德意志,形成自爱、自律、自强以及自信的优良品德。劳动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劳动培养。劳动习惯实质上反映的是学生的劳动行为,是对劳动梦想、劳动态度的具体体现。

(二)多样化的劳动课程是“以劳育德”的重要途径

1.学科课程和劳动活动相结合

劳动教育的活动内容还可以通过跨学科来实现,以实践为主要支撑,创新劳动教育的教学模型,优化传统教学的空间以及时间限制,以智慧教育为主题,开创多元化、特色化以及本地化的“以劳育德”课程为基础,强化道德的知、情、意、行在劳动教学中的渗透,注重劳动课程内容的丰富化,提升劳动教育的价值。

在学科课程与劳动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应当以劳动实践为主,学科课程为辅助的形式加以展开。具体而言教师采用劳动实践资源开发的形式来对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教学。教师利用学科课程中含有的劳动实践的元素或者内容来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学科+劳动”的形式来加以实现,强化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比如,在组织开展小学“科学”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科学+劳动”的方式来进行跨学科的教育。教师利用“科学”课程中所含有的丰富劳动实践内容展开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劳动道德教育。

2.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

“显性课程”指的是基于劳动教育的教学课程,比如劳技课、综合实践课等等,而“隐性课程”则是指通过“劳动教育+”的形式为基础,融入数学、语文等课程。“隐性课程”可以充分释放劳动教育因素,强化在多种课程中提升劳动素养和劳动精神,端正劳动态度,在语文课程中强化劳动精神,在数学课程中强化劳动操作,在科学课程中强化团结合作,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强化劳动技能。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劳动教育的不同形式,但是其最终目的都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在具体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都是相互结合在一起加以展开的。“显性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显性的劳动教育,“隐性课程”则是一种隐性的劳动教育。教师需要将显性和隐性教育进行有效的结果。一般而言,“显性课程”多是一种强制性的劳动教育,直接以课程为依托进行教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隐性课程”多是一种引导性的劳动教育,利用学科课程中所含有劳动资源进行劳动教育。该种方式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劳动教育。

结语

“以劳育德”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课程,需要结合德育以及劳动教育才能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框架,将德育所蕴含的价值有机地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相融汇,在润物细无声的德育中实现劳动教育向学生个体道德价值的转化,促进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融汇道德求知、立志、情感陶冶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推动知劳与行劳的统一,以达到“以劳育德”中“知德”与“行德”相一致,最后促以劳动教育的方式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季欣.刍议三全育人指导下的研究生以劳育德体系构建[J].高教论坛,2020,000(005):87-91.

[2] 杨娟玉.以劳育德培养合格的建设者[J].中小学校长,2020,000(002):13-15.

[3]杨培明.普通高中劳动教育价值实现的路径探索一一以南菁高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为例[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0,012(003):110-114.

[4] 鄢姿,陈燕玲.时代新人视域劳动教育略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