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职业学院南校区艺术设计系
摘 要
所画创作的题材到绘画的内容,从整个画面结构、笔墨、肌理、构图,到他们相互之间的节奏,这一系列创作不定性的因素,通过想象和偶然性寻求内心的灵感,“万物静观皆自得”,中国画其“语境”是作者精神因素的高度体现,在绘画中,我努力将自我感受及大自然渗入到水墨表现之中,使之细腻富于变化和真实表现的特征,这种追求,建立有个性的绘画方式使作品获得某些偶然性,提升他所存在价值。
关键词:锦灰堆 中国画 偶然性 随意性
一、锦灰堆的起源“以画为寄,以画为乐”
锦灰堆起于明代,最早出现在明代的鼻烟壶上,它源自中国传统本身,并受到西方物质文明的一定影响,非常真实的描绘古代文人雅士书房所常见的杂物。具三维视觉艺术特点的写实画法。如:古旧字画、废旧拓片、青铜器拓片、瓦当拓片、虫蛀的古书、废弃的画稿以及扇面信札等。这些杂物件件呈现破碎、撕裂、火烧、沾污、破旧不堪的形状,给人以古朴典雅、古色古香、雅气横生、耐人寻味的感觉,有人称之为“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
王世襄把自己谈古旧家具、书画、饮食、养鸽、放鹰等的“琐屑芜杂”文字编为文集,自认为与锦灰堆类似,便以此作为书名,可谓寓意深远。所谓锦灰堆,乍一看是个古怪的名字,细细想来却意蕴悠远。有人疑惑,为何叫“锦灰堆”那?其中的“锦”,代表了绮丽繁华,“灰”代表灰烬和残破,其中表达了古代中国人对世俗和底层生活的关注和亲密。当那些残缺的美好堆砌成画,竟别有一番韵味。活像灰堆里拾出来的,古人却把这些废弃之物加以错综组织,有正有反、有半截、有折角,或似烬余,或如揉皱,既充分体现了艺术趣味,又具有一种潜在的解构主义,可谓是当代艺术潮流的远古鼻祖。
锦灰堆作为一种自成一派的艺术形式,被历代文人所推崇,西方有经久不衰的波普艺术,其中不得不提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汉密尔顿的《是什么让我们的生活如此不同》。寻常物品和人物的生动展现,芝麻绿豆大的小事都戏剧化、荒诞化地处理,跨次元的拼接和重组,很多看似无厘头的组合,有的甚至是从别的图片画作里直接复制粘贴的,恰是波普艺术的中心思想。而中国的传统文化“锦灰堆”也是一种废纸残卷的美学,任何元素,通过叠加套嵌烟熏做旧等多种手法,展现出一种个抑扬顿挫的凌乱美,这种凌乱美,恰恰是我们很多当代青年所追求的。然而,在创作上的技术难度却高出西方很多个层级,因为所有的图像都不允许复制粘贴,都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而且其写实程度堪比复制粘贴。绘画者需多才多艺,诗书画缺一不可,需擅长草、隶、篆、印刷体等各种字体及模仿各家书体;精通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题材,工笔、写意等各种技法;能篆刻各种印章;对诗文、碑拓、古籍版本、古器物要有研究;即使杂物也各有出处和依据,不能任意编造;讲究 画面布局,构图美感,看似杂乱无章,实则井然有序,其包含了中国画的疏密对比、浓淡干湿,相互映衬,平中见奇;纯手工精心绘制而成。如此高要求,能胜任者极少;绘制过程十分耗工费时,一般一幅作品2到3个月完成,慢者半年才能画一张。
二、锦灰堆在生活中的应用“缘境而发,忽有所感”
明清时期,“锦灰堆”逐渐衍生到瓷器和鼻烟壶上,随着出口贸易的增加,在日本、新加坡及东南亚等地均有所发现。近年来,当代优秀的玉雕大师们,在创作中借鉴了“锦灰堆”的艺术表现手法,对所谓“垃圾材料”独运匠心而另辟蹊径,变拙为巧,点石成金,创作出有历史观和沧桑感的作品。制作难度之大,耗时之长,使“锦灰堆”这种艺术形式一直很小众,甚至濒临失传。因此,这门巧夺天工的手艺也于2013年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能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在历经了800多年的时光,锦灰堆更像是一部写实的记录片,将属于各个时代的最日常的元素都一一记录在案。这样的艺术形式,不仅留给世人美学上的享受,更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现实写照,将历史长河中的生活碎片融合混搭,让我们在回味时光时有了无限的想象。锦灰堆这一种传统艺术文化形式,对于当代盛行的一种文化传承,如今可能鲜为人知,其起源和发展直接反映了社会变迁和审美思潮的改变。它同时具备残缺美之美、多元化、写实主义以及多种组合样式共存的审美内涵,既能传达出朴实的市民阶层审美情趣,反映出它通俗化、大众化的商业美术性质,也展现出其时代特色。
到了近现代,跟西方波普艺术成功接头以后,国内也有很多艺术家可以借鉴西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将中国传统元素与具有现代感的元素结合,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后现代感十足,可谓“反差萌”。目前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锦灰堆”偶尔露面,不仅出现在书画上,还出现在鼻烟壶、瓷器、玉雕上,数量不多,价格也不算高,这和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不相称。
三、锦灰堆给后人带来的影响
随着藏家对“锦灰堆”有越发深入的认识,这种特殊艺术形式将具有更大的收藏价值和潜力。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又被作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在呈现现实最本真的样子的同时,每时每刻都在与我们的生活和情绪产生化学反应,这正是艺术的绝妙之处。曾经美国著名艺术家马塞韦尔在给美国版的《杜尚访谈录》写前言之时说:问毕加索什么是艺术之时,而毕加索立刻想到的是“什么不是艺术”。我想毕加索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生活处处皆艺术,最贴近生活的,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所以,今天的垃圾分类了吗?没扔的话,不妨回家创作创作?锦绣成灰,亦有光泽,乱中有致,杂中泛华,虽破败不成幅,边余之外更有寻根究底的逸兴。
结 语
勤于实践、勇于创新,把握绘画的偶然性,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锦灰堆”是如何被发现的,需要我们积极地去探索,去实践,找到自己对创作独特的表达方式,很多绘画的偶然性是天成的,不期而遇的,但他是可以捕捉的,道,就是笔墨的规律,用笔墨有限的对比的因素,来演绎规律,合于大自然,日夜的更替,万物的生长。
【参考文献】:
[1]吴冬梅《中国画图真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微《叙画》
[4]毛建波【石涛画语录】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年。
[5]宗炳《画山水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