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及其防控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2
/ 2

猪丹毒及其防控措施

马心干

萧县畜牧兽医水产服务中心  235200

猪丹毒 (swine erysipelas) 又称为“钻石皮肤病”(diamond skin disease) 或“红热病”(red fever),是由红斑丹毒丝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和慢性心内膜炎型。1882 年 Loeffler首先从患猪丹毒病猪体内分离到猪丹毒杆菌。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包括我国许多地区,曾对养猪生产造成很大危害。我国通过疫苗普遍免疫接种,本病得以全面控制。但近年来,本病又在多地重现。人主要通过创伤感染,称为类丹毒,以与链球菌感染人所致的丹毒相区别。

1流行病学

    猪丹毒杆菌是引起该病的病原,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大小为(0.2~0.4)μm×(0.8~ 2.5)μm,菌体平直或者略弯曲,两端钝圆,不具有荚膜,无法形成芽孢,不能够运动。猪丹毒杆菌血清型众多,在已报道的26种血清型中,至少有15种可以引起猪的感染。20世纪80年代,徐克勤等[1]对源自我国14个省市的234株猪丹毒杆菌,鉴定优势血清型为1a 型和2型,猪丹毒杆菌的致病能力及免疫原性与血清型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1型猪丹毒杆菌的致病能力最强,2型猪丹毒杆菌免疫原性最佳,其余血清型的猪丹毒杆菌形态结构较为复杂,但是致病性和毒力较弱[2]。对于我国生猪产业中出现猪丹毒疾病的血清学鉴定进行研究,发现同样导致出现致病性的菌株为1型和2型猪丹毒杆菌;对[3]皮肤疹块型和慢性关节炎型进行菌株分离,超过80%为1a型和2型。也就是说,主要是1型和2型的菌株会导致猪呈急性经过或者全身发疹,而其他血清型菌株尽管接种后会导致局部皮肤出现明显的发疹,但通常对机体没有致病性。我国不同地区通常是由于1型和2型猪丹毒杆菌引起发病。

2 流行病学特性

2.1传染源

猪丹毒疾病的传染源通常是猪丹毒患病猪或携带猪丹毒杆菌的猪,猪丹毒杆菌通常存在于患病猪只的扁桃体、胆囊、回盲瓣及猪只骨髓中。猪丹毒杆菌可以通过生猪粪便及口、鼻和眼部的分泌物排出,对生猪养殖环境中的饲料、饮水及生产用具等造成污染,导致生猪之间的交叉患病情况,所以对于生猪养殖圈舍的清洁消毒工作非常重要。猪丹毒杆菌在自然界中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细菌,它不仅在猪只的机体中可以存活,同时在鱼类、禽类、虾蟹、及龟类等爬行动物的机体中均可以存活,同时在富含营养物质和有机质的碱性土壤中,猪丹毒杆菌也可以长时间的生长定殖,对于环境的抗逆性非常强[5]

2.2易感种群

猪丹毒杆菌的最易感动物即为猪,在各个日龄阶段及各种不同品种的生猪中均可以导致猪丹毒杆菌的感染,其中以生长猪及架子猪最为易感,随着生猪日龄不断增加,对于猪丹毒的易感性有下降趋势。90日龄以下的仔猪对于猪丹毒杆菌的感染较少,可能是由于仔猪体内母源抗体所发挥的抵抗病原菌作用所致的,也有可能是大猪在出现隐性感染后所出现的免疫保护作用,所以180日龄以上生猪中感染猪丹毒疾病的也比较少见。在90~180日龄之间的生猪对于猪丹毒杆菌比较易感。在牛、羊、马、以及狗、和鹿等动物中也会出现猪丹毒疾病,人也有感染的情况发生,称之为类丹毒疾病[6]

3、临床症状

急性败血型 见于流行初期,有少量猪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其他猪相继发病,大多数病例有明显症状。病猪体温突然升至42以上并稽留,虚弱,常卧地不动,一旦唤起,行走时步态僵硬或跛行,似有疼痛,站立时背腰拱起。饮水和摄食量明显降低,有时呕吐。结膜充血,眼睛清亮有神。前期粪便干硬呈栗状,附有黏液,后期有的发生腹泻。有时可见耳部和下肢肿胀,鼻部肿胀可引起喘息声。严重者脉搏纤细增快,呼吸困难,黏膜发绀,很快死亡。部分猪患病不久,在耳后、颈、胸、腹侧等部位皮肤上出现各种形状的红斑,逐渐变为暗紫色,手压褪色,松开时则又恢复,当治愈后这些部位的皮肤坏死、脱落。吮乳和刚断乳仔猪一般突然发病,表现神经症状,抽搐,倒地而死,病程多不超过1d。其他猪发生猪丹毒,病程一般3~4d,病死率80%左右,不死者多转为亚急性或慢性型。

4.综合防治措施

4.1消毒管理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养殖环境对猪健康至关重要,环境消毒管理是预防和控制猪蓝耳病的关键。如果生猪长期生活在脏乱的圈舍中,周围会滋生大量病原体。多种病原体交叉感染,会显著增加猪患病的风险,降低猪的免疫水平,使其更容易受到红斑丹毒丝菌的攻击。

猪场必须高度重视环境管理,定期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工作。一般每周进行2~3次全面消毒,以切断病原的传播途径。在选择消毒药物时,可使用稀释浓度为1: 200~400的戊二醛葵甲溴胺均匀喷洒到各处。也可以按照1:150的比例稀释药物并进行消毒。如果当地最近出现相关病例,应增加消毒频率,每天至少消毒1次,以有效控制病毒传播。

4.2预防

疫苗接种是预防本病最有效的办法。每年春秋或冬夏两季定期进行预防注射,仔猪应于断乳后进行,以后每隔6个月免疫一次。常用的疫苗有以下几种。

(1)猪丹毒灭活疫苗:是用猪丹毒2型强毒株灭活后加铝胶制成,所以又称为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疫苗。体重在10kg以上的断乳仔猪,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5mL;10kg以下的猪,均皮下或肌肉注射3mL,1个月后再补注3mL。注射21d后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并维持6个月。

(2)猪丹毒弱毒活疫苗:采用猪丹毒GC42或C4T10 弱毒株制备。本苗用于 3 个月以上的猪,用GC42菌株制的菌苗,亦可每头猪口服2mL。接种后7d产生免疫力,并维持6个月。

(3)猪丹毒、猪肺疫氢氧化铝二联灭活疫苗:免疫效果与单苗相近,使用方法与猪丹毒灭活苗相同。

(4)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活疫苗:注射一次可预防三种传染病,效果与三种单苗相近。

4.3抗生素疗法

治疗该病的敏感药物为土霉素、青霉素、链霉素、泰乐菌素、四环素及头孢类药物,其中首选药物以青霉素敏感性最好。青霉素,病猪按体重使用0.8万IU/kg,添加适量灭菌水进行稀释,分成2次肌肉注射,每次间隔12h,直到体温和食欲恢复正常的24h后,不可过早停药,避免出现复发或者变成慢性。链霉素,病猪按体重使用10~15mg/kg,添加适量灭菌水进行稀释后肌肉注 射,每天1~2次。土霉素,病猪按体重肌肉注射7~15mg/kg,每天1~2次。四环素,病猪按体重使用3~5mg/kg,每天1次。泰乐菌素,病猪按体重肌肉注射2~10mg/kg,每天2次。 

5结论

猪丹毒病传播流行会直接影响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随着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该类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升高趋势,整个养殖产业面临较大挑战。为更好地防范该类传染性疾病传播流行,需要规范养殖户防控行为,做到科学用药。调控好养殖场的养殖管理方案,营造良好的群体结构,控制养殖密度,强化圈舍通风换气,提高猪群身体抵抗能力[7]。另外还应注重做好疫苗免疫接种工作,确保抗体水平达标,以此促进生猪养殖产业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包广玲.猪丹毒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J].吉林畜牧兽医,2023,44(08):15-16.

[2]梁风云.猪丹毒检疫要点及防控措施[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2,(18):117-119.

[3]袁飞跃.浅析猪丹毒病的综合防控措施[J].湖南畜牧兽医,2020,(0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