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河北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1
/ 2

文旅融合背景下河北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探究

岳峥嵘

河北外国语学院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与旅游产品的融合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河北省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河北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非遗与旅游产品融合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本文通过对河北省非遗与旅游产品融合发展现状的分析,剖析了河北省非遗与旅游产品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文化和旅游融合理念、非遗传承保护、创新设计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河北非遗与旅游产品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路径,为实现河北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被放在了重要位置,这也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进入了新阶段。河北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将河北非遗与旅游产品高质量融合发展,能够有效提升河北旅游产品的内涵和品质,打造河北旅游特色品牌,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目前,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不完善、非遗资源挖掘力度不足、传承队伍薄弱、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应以河北非遗与旅游产品高质量融合发展为目标,不断完善河北旅游产品体系,打造河北旅游特色品牌,为河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河北省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

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继乏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导致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节奏加快使得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越来越少。同时,传统文化艺术人才流失严重,“非遗”传承队伍薄弱。

河北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多以口传身授,师徒传承形式延续至今,没有规范系统的学习方法,学习起来难度非常大,并且无法在短期之内取得效果。年轻人愿意学习并传承此类技艺的非常少,老一辈的传承人又体衰年长,未来传承断代的情况有可能出现。例如2月19日,文化和旅游部公示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中共计958人,其中河北省共有43人上榜,至此,河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数量达149人,总数虽位居全国第四位,但是由于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传承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当前,河北省已认定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平均年龄已达75岁以上。“非遗”项目传承人数量少且老龄化严重,直接影响到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此外,由于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但受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部分传承人缺乏学习与训练机会,有的传承人因年龄过大或者其他原因,无法继续学习和研究。例如近年来,耿村民间故事讲述家都年事渐高,最早一批故事家已几近百岁高龄,而新一代对故事的兴趣越来越淡漠,民间故事面临传承断代的危险,急需抢救、保护。

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不完善

首先,为了增强对非遗的保护力度,国家会定期开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数量不断增加,但保护工作仍无法跟上。其次,缺乏对传承人的支持,如且缺少资金支持,使得很多传承人缺乏生活来源,从而出现了后继乏力、无人传承的现象。三是缺少对传承人的专业培养机制,如河北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没有受到过专业的培训,使得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最后,非遗传承人现有的认定制度存在缺陷,我国在非遗传承人的认定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是层级认定方式,在此模式下,政府通过认定和评审非遗传承人,对其进行奖励和资助,使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由于缺乏健全的认定机制和评价体系,导致非遗传承人在认定过程中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选机制,但从实践来看,这项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要想更好地保护传承人的精神文化财产、实现非遗与旅游产品高质量融合发展,必须建立健全认定制度、完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迟缓创新发展不足

目前,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迟缓,创新发展不足,缺乏系统规划。河北省各地政府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部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和创新发展。此外,河北省各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如保定、承德、石家庄等地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旅游资源相对丰富,而河北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如邢台市现阶段更大程度上被界定为度假旅游客源地而不是目的地,邢台旅游产品大多数是一日游,造成历史人文古迹、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开发进展缓慢,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依靠口口相传,乃至一部分没有文本记述,开发起来困难较大,并未能够引起当地人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实现非遗传承和利用的重要基础。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保护传承,最关键的是挖掘、利用。目前,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着开发模式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性等问题,导致河北省非遗资源的传承和利用效果不佳。例如,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战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表演曲牌及套路基本为当地所特有,缺少受众人群,难以覆盖到广大公众,使其价值难以被全面认知和理解。如何在内容形式审美需求等方面迎合当今时代的发展,与年轻群体贴合,如战鼓表演过程中参与互动有限。战鼓项目的保护和展示形式比较传统, 主要以实物表演展示为主,数字化展示、互动体验等手段的应用较少,注重形式有时却忽视体验和互动,难以引起普通大众的兴趣和参与。

河北省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

非遗产品化

非遗产品化,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比如,开发具有河北特色的文创产品,把非遗项目和旅游相结合,设计出既具有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文创产品。比如将非遗剪纸、竹编制品、文创、美食、特产等非遗产品,打造成可体验可销售的非遗商业产品,提升非遗传承人的收入,带动人民收入推动非遗传承发展。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京绣,如今为更好的走进当代年轻人,开发新的消费群体,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推出了京绣马面裙,京绣棒球衫外套、京绣耳坠、领带、棒球帽、车载香薰、手包、戒指等20余种文创产品传统元素与现代工艺相结合,京绣文创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品”。

非遗+旅游,增强景区吸引力

非遗引入景区,在实践中形成了“非遗+博物馆”、“非遗+旅游文创”、“非遗+旅游节庆”、“非遗+旅游演艺”等多种形式。非遗旅游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化利用也被视为非遗活态保护的重要途径。可以在旅游景区内设立非遗展示体验中心,通过陈列非遗实物、视频、表演等,为游客提供更多的非遗体验方式,同时在景区植入非遗展示、体验活动,组织开展非遗进景区相关活动活动,打造“非遗+旅游”场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比如依托本地非遗项目和当地传统民俗河北古城内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共同打造主题系列,吸引本地群众及外地游客到河北感受古城韵味,重温传统文化

创新融合发展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河北省各地应加强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打破各地区之间的界限,实现不同地区间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互动发展。此外,还应加强对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和创新,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比如利用AI智能技术辅助非遗文创产品进行包装设计,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解决非遗产品包装外形设计简陋、成本高昂、品牌意识薄弱等痛点。AI赋能非遗在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元素,提升产品附加值,传承人也因此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并增加经济效益。此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采用3D技术、AI技术创作复刻非遗作品,并将这些科技文化作品带进校区、景区。新技术助力非遗,通过沉浸式、主题化、互动化、特色化的非遗产品和场景化开发,实现供需双赢和可持续发展。河北省应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非遗数字博物馆等,打造集展示、传播、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其次,要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作用,从理论和技术层面深入研究河北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最后,要以河北非遗文化产业园区为载体,引导园区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河北非遗资源向现代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1]王学思.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N].中国旅游报,2019-03-19(002).

[2]王慧敏.节庆活动促进杂技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以河北吴桥杂技艺术节为例[J].中华民居,2024,17(01):84-88.

[3]李洁,郭晓希,李扬.京津冀演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对策研究[J].西部旅游,2023,(20):72-74.

[4]丁莹莹,田海燕.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2024,(06):117-120.

[5]顾茜茜.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研究[J].参花,2024,(15):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