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创作》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以“剧本撰写”教学设计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9
/ 3

《短片创作》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以“剧本撰写”教学设计为例

  马碧涵 、李红亮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传媒学院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摄影专业的《短片创作》课程中,通过对“剧本撰写”一章节教学设计的详细分析,展示了一系列创新的教学策略,包括主题选择、人物塑造、情节构建等。对教学过程中的评估方法、学生反馈和教学反思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强调了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艺术创作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为未来相关教学实践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短片创作;思政教育;剧本撰写,教学设计;

一、引言

根据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在全国范围内的所有高等教育机构、跨越所有学科专业得到全面推进,旨在全面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尽管已有不少学者从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课程的专业属性重定位、思政内容的设计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但在如何根据培养目标综合设计课程内容、精选案例及评估教学效果等方面融入思政元素的研究仍然较少。

本文以我校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开设的《短片创作》课程为例,探索如何合理设计一节课堂中的思政教学内容及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通过对《短片创作》课程中“剧本创作”的教学目标、内容设计、案例选取以及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全面分析和优化,力求为如何在艺术教育领域内有效融合思政教育元素提供新的见解和方法,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导向

《短片创作》是我校摄影摄像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能够培养其创新意识、审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传统的短片创作教学实践往往缺乏明确的教学思政目标,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且教学内容未能及时跟进时代发展的步伐进行相应调整。对国内外短片创作风格与技巧的比较分析不足,难以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未能达到理想的课程思政学习效果及教学目的。针对这一情况,结合摄影摄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要求,教学团队对《短片创作》课程的“剧本撰写”章节教学目标进行了以下调整:

教学团队将“剧本撰写”的教学内容掌握程度设置为1,通过深入分析剧本撰写的基本元素及其在短片创作中的关键作用,来揭示创作过程中的艺术规律性(整个权重为0.4)。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不仅关注剧本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更通过剧本撰写探讨社会现象,从而矫正认识偏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与时代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创新担当。

通过上述措施使“剧本撰写”教学更加贴近时代脉搏,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不仅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同时也加深学生对于社会、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成为既具有艺术创造力也具备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设计

《短片创作》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表格中包括了教学目标、相关知识点、各目标的权重以及通过这些目标所预期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点

权重

预期学习效果

主题与内容的创新设计

选择和设计符合思政教育要求的剧本主题(社会热点、历史事件、文化传承等)

0.2

学生能够挖掘和分析社会热点、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创作出具有深度和教育意义的剧本。

深入理解和应用教学方法

素材分析、案例研讨、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的安排

0.3

学生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深入理解剧本撰写的过程,增强合作与交流能力。

人物形象与情节的教育构建

引导学生构建具有教育意义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通过冲突解决展现正面价值观

0.3

学生能够在剧本中构建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情节,体现正面价值观和教育意义。

提升艺术创作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艺术创作技巧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0.1

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得到提升,同时能够批判性地分析和反思社会现象和人物行为。

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国际短片作品的分析与比较,跨文化交流的理解

0.1

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短片创作,增强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表1“剧本撰写”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一)主题选择:引领价值取向 传递正能量

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能够引起共鸣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剧本创作的主题。例如,可以围绕“青年责任与梦想”、“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等,激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与思考。通过剧本创作,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剧本撰写的专业知识,还能够深入思考这些主题背后的深层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在本章节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选择了“乡村振兴”作为短片创作的核心主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国家发展战略,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探索和反映乡村振兴的人文关怀、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通过这一主题,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挖掘丰富的创作素材,展现个人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故事。

在剧本撰写的具体内容设计上,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结合个人经历和观察,创作具有真实感和感染力的故事情节。鼓励学生探索乡村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通过剧本创作与人物小传的撰写,体现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剧本中的人物角色安排还原乡村振兴中的创新案例和成功故事,激发学生对创新的追求和实践,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设计应强调道德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方式,传达正能量,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例如,在教授学生学会处理剧本人物关系时,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展示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智慧。

(二)人物塑造:培育高尚品格 传承优秀文化

通过对剧中角色的深度塑造和情感铺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还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深刻理解和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情感共鸣和价值观的内化。通过角色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构建,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剧本创作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出具有正面价值导向的角色。选择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正义感、诚信等特征的角色进行深入分析和创作练习。例如,讨论一个在面对社会不公时勇敢站出来的青年角色,他的行为和选择体现了对正义的执着追求。

在教学设计中,组织小组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或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正面角色,让学生讨论这些角色如何体现出良好的社会品格和价值取向,然后引导学生创作出自己的角色,并在班级中分享和评议。其次,利用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让学生深入探讨角色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同时在小组内进行创作练习,设计符合时代精神的传统文化传承者角色,并进行展示和讨论。最后,教师布置角色日记等作业形式,让学生深入角色内心,表达角色的情感变化和价值抉择,通过班级展演或阅读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三)情节构建:融合核心价值 触发思想共鸣

在《短片创作》课程的教学中,情节构建是关键的一步,它不仅需要创意和想象力,还需要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人文关怀。一个好的情节不仅能吸引观众,更能在无形中传达出积极的价值观和深层的文化意义。

在设计涵盖“情节构建”课程内容时,教学团独队深入挖掘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旨在培养学生不仅掌握情节创作的技巧,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因此,教学设计围绕情节构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如何在文学作品中融入富有深意的思政元素。

首先,课程将引导学生探讨情节在文学创作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情节构建技巧,让学生理解情节对于推进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传达主题思想的重要性。接着,课程特别强调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而然地融入情节构建之中,不仅仅是作为附加的道德教育内容,而是作为推动故事发展、深化人物性格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分析不同类型文学作品中情节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方式,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此外,通过编写短篇故事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如何在自己的创作中巧妙地构建情节,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融入故事情节中,使其既具有吸引力又富有教育意义。通过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情节构建的教学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更能够引导他们深刻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养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四、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估

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估是检验《短片创作》课程中“剧本撰写”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艺术表达能力,并深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等维度嵌入思政教学元素。思政元素的融入是否成功,不仅取决于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契合度,还与教学互动和学生反馈的有效性有关。

为了全面评估思政教学效果,本研究设计了一套综合的评估机制,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估、同伴评估、教师评估,以及作品的质量分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情境模拟、剧本创作等方式,不自觉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学习过程,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课后,教师可布置与剧本创作相关的开放式作业,鼓励学生探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实际问题,增强课程思政的过程管理。

评估《短片创作》课程思政学习效果时,还需要创新课程结业考试的形式、题型及成绩构成。将剧本创作、思政元素研讨、开放式作业及课堂互动等纳入平时分评价。结合思政元素设计,重点考查学生是否能通过剧本创作体现个人的价值观、是否能在作品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是否能在创作中展现对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通过这一评估机制,不仅能够有效地测量《短片创作》课程中思政教学的实际效果,还能促进教学方法的持续优化,提高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能力,最终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艺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本研究通过《短片创作》课程中“剧本撰写”教学设计的实践,探讨了在艺术教育领域有效融合思政教育元素的方法与效果。研究发现,通过细致的课程设计、案例选取、互动教学及综合评估,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实践表明,结合专业教学内容融入思政教育不仅可以增强课程的教育效果,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和专业基础。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参考,有助于推动高职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发展。

未来,研究者还会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社会需求。通过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本文受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2023级年校级科研课题项目“课程思政视阈下微视频制作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资助,课题编号CJ2023YB0328。

作者简介:马碧涵,女,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众文化研究、新文科课程建设研究;

李红亮,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信息艺术设计与跨媒介研究。

参考文献:

[1]梁孝梅,花军. 跨界与融合:短视频+思政育人——大思政视域下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品牌探索与实践 [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 33 (02): 88-93+108.

[2]王素洁,刘菲,余娜莉.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实践路径分析 [J]. 天南, 2024, (01): 189-192.

[3]廖霞.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艺术”实践途径研究——以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为例 [J]. 上海轻工业, 2024, (01): 141-143.

[4]吴家豪,郑一航. 多元协同网络育人:高职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探索 [J]. 互联网周刊, 2023, (24): 74-76.

[5]陈夏囡. 新媒体短视频素材在职业院校思政课堂中的运用 [J]. 学园, 2023, 16 (27):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