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推动高质量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9
/ 3

高校思政教育推动高质量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研究

蒋晓蝶

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乡村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战略,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乡村要振兴人才必振兴,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结合点,而高校思想政治教凭借其人本性、社会性、综合性的集成优势,对高质量乡村人才振兴起重要推动作用。基于此,本文从当前乡村人才振兴现状入手,分析高校思政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通过加强高校思政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以期加快推进高质量的乡村人才振兴进程。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 高质量乡村振兴 人才振兴  路径研究

思政教育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筑魂立本、统帅全局的地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聚焦“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在延续“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基础上,曾三次强调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如何培养符合中国国情,适合发展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的新一代人才,高校思政教育或能起到重要作用。[3]乡村振兴视域下,应通过思政教育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引导高校各类专业人才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开展乡村振兴建功行动,让高校思政教育成为高质量乡村人才振兴的有效助力。

一、高质量乡村人才振兴的影响因素

近几年,在国家和各级政府政策支持下,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已取得巨大突破与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较大人才缺口,建设人才总量和高素质、复合型青年人才的缺失已成为阻碍高质量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短板。

(一)乡村建设人才总量不足

由于乡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发展机遇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使得乡村人才大量流失,进一步加剧了乡村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其中,又可以从两个方面剖析:一是乡村本土人才流失。一批有能力的青年人通过升学、就业等形式选择离开乡村前往大城市发展以提升自身素质及薪资待遇,乡村仍然面临着较为严重的人口外流以及人口空心化问题。尽管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返乡就业大学生人数增多,也有了部分新乡贤的介入,但是仍存在乡村人口素质参差不齐难以带动、资金支持不够、政策扶助力度不大等问题,使得乡村人才缺乏足够的动力和信心投身乡村建设。二是乡村难以长时间留住外来人才。由于城镇配套设施更加完善,部分人才将建设乡村作为“跳板”以实现曲线发展。还有一些乡村人才学历较高、知识渊博,在其返回乡村工作时受到各类因素影响,在实践过程中自身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久而久之容易产生失落感和挫败感,导致其最终离开乡村。[4]由此可见,应积极采取措施,建立健全乡村职业培训体系,提升乡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并完善乡村激励机制,包括薪资待遇、职业发展空间及保障等方面,让乡村本土人才带动整体发展,留住外来人才扎根乡村建设。

(二)高素质、复合型青年人才缺失

面对城乡差距,有更多选择余地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选择就业地点时,更倾向于选择城市而非乡村,所带来的结果是乡村人才结构出现不合理的现象。致使这种现象产生的部分原因在于很多相关人才对乡村建设和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认为乡村地区缺乏发展机会和前景,这种观念上的偏差也引发了众多青年学生不愿意到乡村就业的现象。其中许多青年学生或本就来自乡村而想要奔赴城市,又或是仅通过书本、网络和偶尔的乡村经历来了解乡村,缺乏对乡村实际生活、生产、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深入了解,无法准确理解乡村建设和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习惯舒适、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后,无法适应乡村生活所带来的落差感,对乡村建设和发展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关注。加之部分青年人才可能对乡村政策和措施的了解程度有限,不清楚乡村中也有许多具有潜力和前景的就业机会等等。由此可见,新时代乡村振兴应不断调整和改善乡村发展环境,做好乡村发展政策的宣传让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对乡村建设和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

二、以高校思政教育推动高质量乡村人才振兴的内在逻辑

正因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青年人才自给和外部输入的不足难以带动乡村发展的大局,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更应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通过深刻把握思政教育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内在逻辑,用好思政教育对大学生的培养和价值引领作用。

(一)高质量乡村振兴对有情怀、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是基本前提

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一环,旨在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文化水平高、政治素养过硬的人才队伍,而这样的人才队伍建设,正是乡村振兴工作所需要的。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不仅仅传授和提升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思政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整体发展的方向,将个人理想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积极投身国家的建和发展。其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乡村需要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来推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这些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且能够真正为乡村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优势是推动高质量乡村人才振兴的可靠保障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高校作为致力于乡村建设人才培养和储备的重要源头,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通过党建引领、思政协同,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念,培养具有乡土情怀、高素质、高水平的多样化人才,为实现高质量乡村人才振兴做好了保障工作。[6]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学生道德素养、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培育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体系,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形成正确的认知,在多变的环境中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与抉择,这正是高校思政育人作用的体现。在思政教育的引导下,大学生可以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以合理的态度、科学的逻辑分析身边遇到的种种事情,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大学生将个人理想和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提供了更多可能。

(三)高校与乡村之间的互动是思政教育推动高质量人才振兴的重要关键

培养具有扎实专业能力和优良思政素质的人才是高质量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标。[6]当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与乡村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合作更加紧密和深入。据统计,众多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与乡村建立了教育资源共享与合作机制,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并积极开展各类乡村实践活动,如组织师生到乡村进行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技支农等。一方面通过深入实践,在对乡村发展提供正向支持的同时,可以更加了解乡村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理解思政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深刻把握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增强他们投身乡村建设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在前者的基础上通过思政教育的形式帮助各类人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理念,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投身于乡村发展建设上,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强大动力支持,形成了从乡村-高校思政教育-乡村的效应,从而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对乡村的反哺。

三、高校思政教育推动高质量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而高校正是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场域,充分发挥高等院校思政的德育价值,才能使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具备更强的发展性。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强化思想引领

高校思政教育兼顾知识、能力、价值观及社会参与等多领域,它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价值观念的摇篮和塑造者,在思想培育与引导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高校思政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力量,对大学生价值引导起榜样示范作用。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可以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中融入社会发展的鲜活案例,使大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大脑,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培育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立志在毕业之后为国家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其次,高校思政课程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具有直接的影响。可以通过优化思政课内容供给,发挥思政隐性育人作用,帮助大学生建立献身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广大青年大学生肩负时代赋予的重任,通过挖掘自身及所学专业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投身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9]最后,高校思政教育应深化校内外实践机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强育人塑人实效。高校可以通过在校内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校外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使学生得以深入了解乡村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状况,为促进乡村产业升级、推动乡村治理机制革新、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感建言献策,潜移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就业观,主动承担乡村人才振兴重任。总的来说,就是要继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让思政教育成为推动大学生参与乡村人才振兴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稳健迅速发展的支撑手段;同时坚持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就业导向,让正确价值观引导落于实处。

(二)阐明乡村发展历程、政策及发展前景,激发建设热情

高校思政教育可以通过校内外课程认真阐明乡村发展历程、发展政策以及发展前景,向学生传递乡村建设发展的热情,为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树立信心。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可以通过课程内容的设置,在马原、毛概、史纲、思修视角下系统地介绍乡村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让高校学生对乡村建设工作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例如,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历任领导人思想的指导下,分析乡村经济的本质和规律探索乡村经济发展的策略,包括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素质提高等方面。从历史纲要的视角来看传统农业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近代社会的变迁,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乡村社会结构、经济形态、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指导下,深刻阐明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应大力融合两个大局发展战略目标,通过讲座主题教育等形式对乡村当前的发展政策以及发展前景作有意识的阐述与引导,为乡村人才振兴做一系列宣传工作。主要包括挖掘乡村发展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与时俱进对中共中央国务院等所发布的文件政策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向学生传递最新发展情况并将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实践等。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以发展实际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农村发展,因势利导,切实转变学生对农村的固有刻板印象,使学生明白乡村发展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环保优势,让他们认识到乡村基层党建工作、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工作大有可为。当前,面对当前中国乡村产业数智化、生活智慧化、治理现代化向纵深发展,新情况、新业态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应该做到让高校人才自发参与到乡村建设中,作为乡村人才队伍的重要补充为乡村发展创造更多发展机遇。

(三)涵养三农情怀与奋斗精神,培育高尚情操

“三农”情怀是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感,对国家农业基础地位及农民的认同和尊重;而奋斗精神则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动力。在涵养高校各类人才“三农”情怀和奋斗精神,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高校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并结合党的精神谱系,通过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从情感深处树立起积极奋斗的坚定信念,从根本上明确奋斗精神内涵,深化奋斗认知。并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以教材、政策文件、横幅、板报的形式进入到各类学生的视野之中,通过发挥思政隐形育人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培养学生的助农情怀。其次,应该让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亲自感受到农村现代化的进步与魅力,增强对农业农村的认同感,加之以“三农”相关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在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使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最终目的是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将奋斗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最后,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发挥先进榜样的示范作用,通过宣传先进典型激发学生的奋斗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帮扶乡村发展的高尚情操,鼓励学生为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发展目标而奋斗。总的来说,高校肩负着为农育人的使命,需要运用思政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促进学生进入到农村基层来实现人才对接,改变农业人才匮乏的突出问题,让学生在农业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价值。

小结

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力,是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有力保障。高校必须积极响应振兴乡村的人才需求,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主要阵地的价值功用,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将党的政治主张和乡村振兴的时代精神融入到思政教育中,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带动学生的综合素质成长,为高质量乡村振兴工作补给源源不断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帅.优化高校思政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N].宁夏日报,2024-02-17(003).

[2]范宝.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创新探索[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7):145-148.

[3]张佩瑶,薛晖.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路径[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6):129-132.

[4]解方元.高校思政建设对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作用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2,(03):44-45.

[5]罗英姿,顾剑秀,陈尔东.高等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理论框架、现实观照与政策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12):53-66.

[6]白阿龙,哈雪卿,王冰莹,等.后扶贫时代高等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1):130-132.

[7]邝献有,朱宇航.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助力乡村发展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2,39(05):64-68.

[8]徐春梅,吕莉敏.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价值追求与功能定位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2):32-37.

[9]谢春.高校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建设[J].中国果树,2021,(09):112-113.

[10]张小玲.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育人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和实施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8):251-254.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资助2023年度项目“四川高质量乡村振兴推动农民共同富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编号:AMRR2023023)

作者简介:蒋晓蝶(1999—)湖南永州人,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