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管理对冠心病患者康复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8
/ 3

心理健康管理对冠心病患者康复的影响

全祎文 李静 雷思雨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四川南充   63700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健康管理对冠心病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23年1月~2024年4月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健康管理,并在此基础上予以观察组患者心理健康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自我管理能力及心绞痛发作情况。结果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O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予以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管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以达到良好的康复效果。

关键词心理健康管理;冠心病;康复效果

Effect of mental health management on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ental health management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3 to April 2024 were pided into two groups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Routine health management was given to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mental health management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conducted based on this, and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self-management ability and angina pectoris of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management, SAS scores and SDS scor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P<0.05). After management, the ESCA scor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5). After management, the SAO scor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Mental health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of patients, improve the self-management ability of patient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ncidence of angina pectoris in patients, so as to achieve good rehabilitation effect.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managem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ehabilitation effect

前言: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的是因冠状动脉血管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造成血管腔狭窄、阻塞,导致患者出现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所引起的心脏病[1]。其最为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胸痛,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心悸、呼吸短促等症状,如不及时干预,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因患者发作时通常症状较为严重,且易反复发作,导致患者心理负担加重,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不利于患者康复,因此需配合有效的管理措施,以改善患者的负面情况,提升患者的康复效果

[3]。为此,本文选80例冠心病患者,探讨心理健康管理对其康复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2023年1月~2024年4月,研究对象:我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法,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男/女:23/17例,年龄:43~79(63.13±6.57)岁,病程:1~7(4.03±0.59)年;观察组:男/女:24/16例,年龄:42~81(63.83±6.69)岁,病程:1~8(4.12±0.62)年,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心电、冠脉造影等检查确诊为冠心病;②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合并急性心力衰竭;②合并心包炎等感染性疾病;③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④合并恶性肿瘤;⑤有认知、语言、视听、精神等功能障碍;⑥退出研究。

1.3方法

1.3.1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健康管理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详细询问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资料等,协助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并准确记录检查结果,为患者建立完善的医疗管理档案为其后续诊疗提供便利。加强病房巡护,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实施对应管理措施。遵医嘱给予患者用药、饮食、康复训练管理,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1.3.2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观察组患者心理健康管理

对患者进行综合的评估,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情绪状态,并充分了解患者的家庭、文化、职业、经济等情况,从而能够明确患者当前的心理问题。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对其进行引导和倾听,善用沟通技巧,鼓励患者说出心理需求,同时可根据患者的情况使用眼神鼓励、肢体鼓励等,可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让其能够充分感受到被理解,被关注,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并根据患者康复情况多给予患者正向的反馈,以提高患者康复信心。叮嘱患者家属重视患者的情绪状态,多陪伴、多鼓励,避免增加患者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让其能够保持情绪平稳、心情愉悦。

1.4观察指标

1.4.1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

评估工具: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4]

评判标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越严重。

1.4.2对比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评估工具:自我管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5]

评判标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越好。

1.4.3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情况

评估工具: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O)[6]

评判标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的心绞痛症状越轻。

1.5统计学

将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比对分析,(%):表示计数资料,使用2检验;(±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统计学结果判定标准:P<0.05;统计学软件为SPSS24.0。

2结果

2.1两组患者心理状况的比较

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P<0.05),如表1所示。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s,分)

组别

例数

SAS评分

SDS评分

管理前

管理后

管理前

管理后

对照组

40

61.26±3.57

47.82±3.51a

69.20±4.54

52.02±3.29a

观察组

40

61.57±3.21

33.21±2.56a

69.49±4.38

38.22±2.23a

t

-

0.408

21.269

0.291

21.959

P

-

0.684

<0.001

0.772

<0.001

与管理前相比aP<0.05。

2.2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比较

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的ESCA评分(P<0.05),如表2所示。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s,分)

组别

例数

ESCA评分

管理前

管理后

对照组

40

90.51±3.69

123.02±5.05a

观察组

40

89.95±3.58

146.31±4.81a

t

-

0.689

21.121

P

-

0.493

<0.001

与管理前相比aP<0.05。

2.3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的比较

管理后观察组SAO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的SAO评分(P<0.05),如表3所示。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情况(±s,分)

SAO评分

对照组(n=40例)

观察组(n=40例)

t

P

活动受限

管理前

55.36±4.52

55.17±4.26

0.193

0.847

管理后

65.63±4.50a

75.35±4.47a

9.692

<0.001

心绞痛发作

管理前

79.50±6.51

79.46±6.23

0.028

0.978

管理后

84.76±6.17a

93.65±4.52a

7.351

<0.001

心绞痛稳定

管理前

71.43±8.26

71.20±8.27

0.124

0.901

管理后

79.85±8.60a

88.56±8.37a

4.590

<0.001

治疗满意度

管理前

60.30±3.75

60.14±3.20

0.205

0.838

管理后

68.98±6.73a

78.29±6.45a

6.317

<0.001

疾病认知度

管理前

50.61±4.32

50.27±4.13

0.360

0.720

管理后

65.66±6.23a

74.51±6.67a

6.133

<0.001

与管理前相比aP<0.05。

3讨论

冠心病属于一种缺血性心脏病,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剧增,加之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冠心病的患病人数明显增加,因其具有极高的病死风险,严重威胁国人的生命健康[7]。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其临床治疗方法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8]。及时的治疗能够为患者的心脏健康创造有利条件,有效的管理可达到良好的康复效果,使其与正常人拥有同等的生存质量[9]

常规健康管理多是通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各项指标,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以达到相应的干预效果。但冠心病具有起病急、症状严重、反复发作、死亡率高等特点,患者易出现焦虑、恐惧等负面情况,影响患者康复。因此在常规健康管理基础上需加强心理健康管理,以使患者的负面情绪得到针对性改善[10]。本研究结果显示:管理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有所下降,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下降幅度更大(P<0.05),说明观察组患者的管理方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通过心理健康管理实施过程中,通过对患者的情绪状态、家庭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可确保心理健康管理的有效性。通过引导、鼓励等方式可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并与患者家属共同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干预后两组患者的ESCA评分均有所提高,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ESCA评分提高幅度更大(P<0.05),说明观察组患者的管理方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O评分均有所提高,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SAO评分提高幅度更大(P<0.05),说明观察组患者的管理方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情况。遵医嘱给予患者用药、饮食、康复训练管理,让其明确相关注意事项,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并给予患者心理健康管理,可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让其更加积极的配合管理,可使其自我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情况,以进一步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由于本研究所选样本量较少,且研究时间较短,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将增加样本量,延长研究时间,实施长期随访,以明确心理健康管理对冠心病患者康复的影响。并不断探寻新型、高效管理措施,为冠心病患者临床管理提供更多选择,使更多冠心病患者得以受益。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管理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以促进其康复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何勤利.医院-社区-家庭跟进式一体化健康管理模式对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的效果[J].甘肃医药,2024,43(3):265-267274.

[2]高燕,宋玮.无缝管理理念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4,33(1):80-83.

[3]罗丽芬.老年冠心病患者延续性健康管理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23,13(7):50-5255.

[4]程梦吟,胡光珍,张瑞星,等.情绪管理训练对冠心病患者认知性应对策略、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24,33(2):140-146.

[5]李伟.基于循证理论的多维度护理模式对冠心病老年患者心功能指标、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中华养生保健,2024,42(4):152-155.

[6]孙晓虹,伊丽哈米亚·吐尔逊.心理健康管理在冠心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新疆医学,2023,53(8):1004-1006.

[7]张艳,张欢欢,张钦钦,等.冠心病患者恐惧疾病进展对自我管理意向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24,33(3):439-443.

[8]王聪泳.优质护理对于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与心电表现的影响[J].智慧健康,2024,10(3):213-216.

[9]石岩,申科峰,张艳.云平台支持下的个体化健康管理方法对冠心病患者居家心肺康复效果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23,30(6):825-826.

[10]张锦慈,郑燕云.双心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病情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23,13(5):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