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澧县县委党校 湖南省常德市澧县 415500
摘要: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城遗址,有“中华城祖·世界稻源”的美誉。为了寻求最好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保护方案,并充分挖掘其经济价值,推动地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依据“重科学、重投入、重持续、重民生”的大遗址保护模式,以保护和展示遗址本体及其内涵和价值为根本目的,在现有遗址基础上,以自然农耕生态景观为特色,集参观、教育、展览、游憩于一体,充分体现澧阳平原传统农业文化渊源,实现自然生态与深厚文化底蕴和谐交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城头山古文化遗址 农耕文化名片 盘活资源
一、现实情况
1.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综述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城头山镇(原车溪乡),距县城约10公里,总面积38.92公顷。以遗址区为核心,已建设“一核、一环、两轴”布局,包含遗址核心区、管理服务区、公园南路、公园西路、护城河环路景观风貌带、遗址预展示空间等功能区域。2010年1月作为“中国最早的城市”被制作成大型概念性模型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被誉为“中国馆第一景”。
2.重大价值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是中国南方史前汤家岗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址。它是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址(不晚于6000年前),其内有当今世界上发现的历史最早、保存最好的水稻田遗址(距今6300-6500年)。以城头山、鸡叫城等遗址为代表的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学术研究意义重大,其发掘成果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上,写进了大学、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等课题均在此展开。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代表了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古文明的发展高度,对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早期城池的建立以及阶级、国家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3.规划建设项目
澧县依托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修建大型文化生态类主题公园,打造了农耕文化研学大课堂、擦亮“农耕文化名片”,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
3.1澧阳平原国保文物集中展示基地。该项目集通史展、非遗展、民俗文物展等内容于一体,涵盖澧县1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展示,国家、省、市、县四级4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以及澧县全域旅游展示、澧县婚俗改革成果展示、开放式文物医院体验、楼顶花园茶吧休闲等。该项目总布展面积8500㎡,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建设工期150日历天。
3.2农耕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该项目本项目的建设满足国家、省、市关于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政策要求,可为全国各地中小学生实施研学及劳动教育实践提供优质的场地、环境、氛围和考古、农耕文化、陶瓷陶器手工艺品、古建筑以及非遗文化传承等研学旅游专题课程。基地总用地面积58811.43㎡,总建筑面积30182.98㎡,停车位100个,并配套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篮球场、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可以瞬时接纳1600人,项目计划总投资1.5亿元,建设工期15个月。
二、发展困境
1.项目产品单一导致游客参与度不够
城头山景区在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方面,主要以历史遗迹为主,娱乐体验、陶冶情操和高档次旅游项目严重缺乏,没有形成独特的文创产品,游客进园没有二次消费,导致旅游收入不高。旅游项目均是以观光为主,可参与沉浸式体验项目内容基本上没有,游客无法在游玩之余体会更多休闲娱乐的乐趣。城头山景区如果不能够吸引到足够的游客,在景区建设管理过程当中所消耗的巨大财力、人力和物力都会成为严重负担。
2.核心价值展示和宣传推介不够
对本土优秀文化资源的挖掘不足,同时没有将文化的核心价值展示出来,大遗址活起来的办法不多、活力不够,没有开发出具有文化遗址特色的文创产品,没有发挥文化遗产保护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在对接省、市相关部门及主要领导时,对城头山旅游景区的感受就是“耳朵里听不到声音,眼睛里看不到图像”。
3.结合旅游业态资源配置还不够
通过近些年的发展,城头山景区得到发展壮大,但在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如通景公路没有打通最后一公里,没有配备旅游公交线路,导致游客出行仍旧存有不便;如县属国有资产资源没有向城头山建设开发公司进行配置,公司发展很受制约等等。
四、解决路径
澧县要抢抓历史机遇,聚焦澧县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和农耕文化,深入挖掘以城头山、鸡叫城为代表的国保单位文化内涵。
1.发展优势产业,实现生产力大解放
1.1抓好稻米深加工,打造城头山大米品牌。澧县有6500年稻作文明,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常年水稻种植面积107万亩左右,产量50万吨以上,种植模式多样,种植技术娴熟。通过了“城头山大米”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有国家级龙头企业-洞庭春米业,腾宏米业、锦绣千村等省级龙头大米加工企业。要推进澧阳平原的30万亩水稻田改造,扶持龙头企业进行一步提升加工水平,丰富稻米加工品类,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发米食产品,延伸产业链,包装推介宣传城头山大米品牌。
1.2抓好林下经济,推动农文旅融合。澧县有森林面积64.37万亩,发展林下经济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了以林禽共养为主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面积近万亩,以养鸡为主,其中芦花鸡养殖面积近8000亩;林药模式也有了一定的发展,面积已达3000多亩,主要为石菖蒲、葛根等。目前,我县要借势省委打造“五张旅游名片”的机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同时大力发展林禽、林药规模,丰富旅游产品,增添澧县农耕文化旅游名片的成色。
1.3提升葡萄产业,推进资本运作。澧县现有以阳光玫瑰为主的葡萄种植面积6.7万亩,年产值30亿以上,亩均产值5-8万元,是城头山、小渡口、如东、官垸等10多个镇葡萄种植户的致富产业,为澧县赢得了“中国阳光玫瑰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南方吐鲁番”等美誉。县政府可以引进葡萄深加工企业,扶持“农康葡萄”做大做强,引进战略投资者,开展资本运作,辅助澧县葡萄企业上市。
2.强化争资争项,实现经济总量大提升
2.1多途径招商,让项目跑步进澧。成立招商尖刀队,安排项目前期可研经费,鼓励干部大胆走出去招商。积极与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双城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湘澧籍商会的负责人进行联系,寻找项目和资源。参考沿海发达地区的招商政策,出台优于其他区县市的招商政策,真正兑现招商承诺,保持招商政策、惠企政策的连续性,让来澧投资的老板切实没有后顾之忧,实现亲情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
2.2培育骨干企业,让产业链条转起来。围绕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实施补链、延链计划,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医疗器材、陶瓷建材、服装、稻米加工等产业集群。譬如依托“洞庭春米业”“锦绣千村”,在以城头山遗址为中心的澧阳平原,建设水稻现代产业园,开展优质稻种植,稻米和其他米食产品加工,开发稻田彩绘、稻田公园等,培育水稻产业集群,实现水稻全产业链经营。
2.3多维度宣传推介,让澧县亮起来。组织本地企业走出去,参加各类博览会、展销会,宣传推介澧县优质农产品。同时在县内适时举办葡萄节、丰收节、米食节、年货节、学术研讨会等节会活动,吸纳更多外来人口来澧县创业兴业,吸引更多周边人口来澧县购物消费,将“常德品牌、以澧为荣”等品牌推介活动做出影响力,产生带动力,让“澧品仓”区域公共品牌越来越响,让城头山农耕文化名片熠熠生辉,从而推动澧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视域下宋都古城文旅融合与城市更新互促发展对策研究[J]. 刘涛;王小雨.上海城市管理,2022(05)
[2] 区域历史遗产网络的文化内涵和理论思考——基于中国传统人居思维的“整体性”和“关联性”[J]. 李欣鹏.中国名城,2021(08)
[3] 城市文化空间及其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J]. 高元;王树声;张琳捷.城市规划学刊,2019(06)
[4]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美丽开封”建设[J]. 刘慧颖.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08)
[5] 关于农耕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几点思考——以北海市海城区赤西村为例[J]. 魏祖云.歌海,2021(04)
[6] 大遗址保护理论方法与研究框架体系构建思考[J]. 刘卫红;田润佳.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