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介入诊疗中心 516002
【摘要】目的:对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从2022年1月-2024年1月内因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入院的患者抽取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均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心理护理,对比效果。结果:实验组负性情绪、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进行临床护理的时候,选择心理护理,可改善患者的心理压力与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心理干预;负性情绪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尤其是在年轻人中更为明显。在国内,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外周血管介入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方法,也是一种微创的外周血管治疗手段[2]。这种手术通常通过导管、球囊、导丝和支架等工具在血管内部进行,以实现预期的治疗效果。然而,一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这会阻碍手术的顺利进行,甚至可能导致术后的并发症如血栓形成[3]。因此,护士需要在治疗的过程中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干预,帮助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以便更好地参与治疗过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组年龄在50-80周岁,平均为(63.92±3.23)周岁。对照组年龄在50-80周岁,平均为(63.92±3.23)周岁。资料分析,P>0.05。纳入标准:(1)了解试验积极加入。(2)认知、语言功能。(3)接受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排除标准:(1)传染病。(2)精神病变。(3)意识障碍。
1.2方法
对照组:对患者讲解疾病相关内容,做好术前备皮措施,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体征,术后轻点器械,预防并发症。
实验组:患者进入治疗室的时候,护士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获得患者的信任,对患者讲解疾病相关内容,普及疾病以及治疗知识。护士需详细讲解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结合实际情况普及内容,提高患者的认知程度,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术前半小时护士需调节介入室的温湿度,保证环境安静、舒适,提高患者的配合度。术中护士需全程陪伴患者,疏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可通过眼神、语言、非语言的方式缓解患者的压力。术后及时对患者讲解介入治疗顺利完成,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可使用音乐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叮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与支持。
1.3观察指标
对比生活质量、负性情绪。
1.4统计和分析
统计学软件SPSS 23.0分析,计数型指标则以例(n/%)表示,x2检验,计量型指标则选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t检验。P<0.05,则具有差异。
2 结果
2.1生活质量
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生活质量()
组别 | 例数 | 精力(分) | 精神状态(分) | 健康状况(分) | 生理功能(分) |
实验组 | 30 | 88.54±1.32 | 90.76±1.39 | 88.99±1.62 | 90.62±1.54 |
对照组 | 30 | 80.98±1.54 | 85.44±1.11 | 82.76±1.95 | 83.66±1.34 |
t值 | - | 20.4150 | 16.3810 | 13.4601 | 18.6744 |
P值 | -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2.2负性情绪
干预前,两组无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负性情绪(x±s)
组别 | 例数 | 干预前SAS(分) | 干预前SDS(分) | 干预后SAS(分) | 干预后SDS(分) |
实验组 | 30 | 43.36±1.22 | 44.35±1.21 | 11.35±1.32 | 11.22±1.02 |
对照组 | 30 | 43.22±1.21 | 44.32±1.34 | 19.32±1.98 | 18.33±1.13 |
t值 | - | 0.4463 | 0.0910 | 18.3444 | 25.5823 |
P值 | - | 0.6571 | 0.9278 | 0.0000 | 0.0000 |
3 讨论
通过微创技术进入血管内部并实施取栓或支架植入以重建血流的外周介入疗法,具有诸如操作简便、安全性和精确定位等优势,对于多种动脉血栓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效果[4]。然而,由于病患主要为年长者,他们的器官功能往往减退,免疫系统也相对较弱,其的病情通常更为严重,这无疑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从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产生负面影响[5]。因此,护士不仅需要积极地进行治疗,还需要采取有效的、合理的护理策略。在过去的实践中,尽管按照惯例提供了各种护理服务,但这些服务的范围过于狭窄,主要是由护士严格执行医生的指示来完成所有的护理任务,这种方式不能充分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所以,实际取得的结果往往并不令人满意。随着医疗体系的变革,护士逐渐认识到过去护理实践的局限性,未能充分利用护理的专业功能。如今,各种创新的护理方式不断涌现并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以人为本的心理护理成为整体护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这种护理方式曾在手术前被视为一种精神药物,它强调了心理与生理之间的相互影响,帮助病人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并根据病人的具体心理状况采用特定的策略来缓解负面情绪,从而维持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在心理干预的过程中,护士可以提高病人对疾病的理解和治疗的接受程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治疗过程,从而保证治疗效果,加速病人的康复进程,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护士通过给予患者心理护理,耐心回答患者的疑惑,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可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满足患者的需求。
综上所述,对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进行临床护理的时候,选择心理护理,可改善患者的心理压力与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永泉. 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中实施心理干预结合延续护理改善生活质量与满意度的作用 [J]. 临床研究, 2024, 32 (02): 175-178.
[2]孙青,高岚,保若男. 心理护理对肿瘤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 [J]. 心理月刊, 2023, 18 (12): 159-161.
[3]王丰伟. 心理护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3, 38 (05): 204-206.
[4]廖静静.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患者心理护理研究 [J]. 基层医学论坛, 2023, 27 (06): 80-82.
[5]黄熙. 外周介入手术患者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J]. 当代医学, 2020, 26 (17): 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