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检验中质量控制提高的影响因素及措施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6
/ 2

临床医学检验中质量控制提高的影响因素及措施探讨

刘志丹1  段晓霞2

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六户镇中心卫生院检验科    13750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医院检验科     011700

【摘要】目的:探究临床医学检验中质量控制提高的影响因素以及实施措施。方法:选择2022年4月-2024年4月 100例患者的血液样本分析,给予患者临床医学检验,按照结果分为合格组以及不合格组,对比两组样本差异,给予回归分析得出影响因素。结果:100例样本中,有11例不合格,占比11%;89例合格样本,占比89%。单因素有准备规范、技术操作、采血位置、PH数值及温度、抗凝剂用量、样本放置时间、离心次数、采血量。结论:在临床医学检验中了解质量控制提高的影响因素给予相应对策,要求医务工作者保持规范操作,告知患者采样前做好准备,注重PH值及温度,进而保证检验合格率。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实施措施

临床医学检验是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疾病诊断评估方式,通过医学检验为患者提供疾病诊断治疗提供一定依据[1]。另有研究指出[2],在我国医学技术的进步下,临床医学检验使用的仪器进行分析方式更加丰富,使得检验结果准确度更高。同时,在检验期间,医务工作者的操作技术、检验环境、检验试剂等多种因素多会影响检验质量,如若不能有效控制影响因素会导致检验结果异常,无法保证临床应用效果。由此,需了解临床医学检验期间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本文选择100例患者的血液样本研究,记录影响因素及检验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数据

选择2022年4月-2024年4月 100例患者的血液样本,年龄在19-71岁,平均(45.33±2.18)岁,100例实验组患者男性有52例,48例女性患者,年龄以及性别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已经剔除了伴发血液性疾病、患有恶性肿瘤疾病、传染性疾病、失血性贫血及其他贫血类型的患者。入组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无精神障碍性疾病,可正常沟通。

1.2方法

(1)检验方式:入组患者均给予样本检验,需按照规范进行标本采集、储存、运送至检验科,检验科需给予检验并做好报告总结;样本采集为患者的肘静脉血,共有5毫升,于室温下等待凝固,给予离心处理。转速为3000r/min,时长为15分钟,分离后得到血清,检验指标有炎性因子、心肌酶、血糖、各种离子、血脂以及肝功能等。

(2)质量评估:检验期间评估患者的质量,统计不合格的样本,对检验期间的质量控制提升因素进行分析;具体因素有准备是否规范、温度、PH值、抗凝剂用量、样本放置时间、离心次数、采血管、采血量、采血位置、操作技术。上述影响因素导致的偏差即为不合格样本。

1.3观察指标

(1)评估结果:记录合格率以及不合格样本。

(2)影响因素:记录影响结果的单因素。

(3)回归分析:探究多因素指标。

1.4统计学意义

分析数据以软件SPSS 23.0统计,用率(%)描述计数资料,组间比较行2检验;用(±s)描述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检验结果

    100例样本中,有11例不合格,占比11%;89例合格样本,占比89%。

2.2影响因素

单因素有准备规范、技术操作、采血位置、PH数值及温度、抗凝剂用量、样本放置时间、离心次数、采血量等,具体内容见下表。

表1 合格组和不合格组影响因素对比

病理特征

合格组(89)

不合格组(11)

X2

P

年龄

小于40岁

42

5

0.132

>0.05

40岁及以上

47

6

性别

46

6

0.068

>0.05

43

5

有无准备

88

1

37.459

<0.05

1

10

采血部位

同侧

10

8

40.552

<0.05

异侧

79

3

采血量

充足

82

9

32.319

<0.05

不足

7

2

采血管

分离胶管

36

7

0.0422

>0.05

普通管

53

4

离心次数

70

9

71.344

<0.05

29

2

标本放置时间

3小时内

52

6

62.128

<0.05

3小时以上

37

5

抗凝剂用量

符合

88

5

51.879

<0.05

不符合

1

6

PH值及温度

符合

89

4

33.122

<0.05

不符合

0

7

技术水平

符合

89

5

45.654

<0.05

不符合

0

6

2.3回归分析

PH值温度、抗凝剂用量、标本放置时间、离心次数、采血位置、采血量、技术操作、患者规范准备影响检验质量控制提升的主要因素,具体见表。

3、讨论

现阶段,医学检验在医疗领域被广泛应用,各医院检验科通过对患者分泌物、脱落物、排泄物、体液、血液进行检测可观察患者病情,作出相应的诊断评估,为疾病后续治疗提供有力依据。同时,在检测期间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出现检验不合格的情况,临床需了解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本研究结果可知,100例样本中,有11例不合格,占比11%;89例合格样本,占比89%。单因素有准备规范、技术操作、采血位置、PH数值及温度、抗凝剂用量、样本放置时间、离心次数、采血量。由此可见,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合格率,需对影响因素分析,保证检验质量以及检验准确度。特别是患者是否规范准备、采血位置为同侧还是异侧、PH数值及温度是否符合临床标准、放置时间长短、抗凝剂使用剂量、采血量多少、离心次数是单次还是多次及检验人员的技术操作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影响较大。

具体干预措施如下:注重对检验人员的业务水平管理,在培训后需强化检验人员的责任心,定期丰富个人临床经验以及理论知识,掌握新的检验知识,了解新引进的设备和仪器;并在检验完成后对检验结果进行总结。同时,检验人员需注重和相关科室的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对临床诊断进行推翻或是证实,按照患者的临床特征给予准确度更高的检验结果。在临床医学检验期间需告知患者做好相应的准备,注意饮食习惯以及禁食禁水等情况;在检验前不可剧烈运动,谨遵医嘱空腹;受检者需了解自身的检查内容,了解检查流程、注意事项、准备工作流程等;同时,检验人员需经过培训后上岗,了解新型仪器的使用,按照规范流程操作,针对没有按照临床规范进行检验的工作人员进行处罚;在采集样本期间可于输液异侧采血,采集充足的样本量,保证样本检验合格率[3]。在样本采集完成后需避免过长时间的放置,需在放置期间进行分类管理,对于不同采样类别统一放置;给予单次离心处理后进行抗凝处理,并按照临床标准使用抗凝剂,设置合格的温度以及PH值,检验期间使用过的试剂需妥善保存,并放置在特定位置等待处理。在此期间,医学人员需进行严格看管,保证存储质量。在检验期间需做好质量评估,采取不定期评估的模式进行检验质量检查,绘制相应的质量控制图,保证检验流程的持续质量改进[4]。在质量控制期间需每日进行质量检测,可保证对结果准确性的评估,保证检验结果的质量。此外,针对没有合格的检验样本需及时与送检科室联系,并在后续及时采集样本进行重新检验,再次期间需保证全程进行规范记录。针对再次取样难度较高或是样本存在特殊性的患者,需要求临床科室协助开展部分样本的采集和检验,并在检验报告内注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以及检验结果仅作参考的内容。另有研究指出,在临床医学检验期间,医务工作者之间的沟通也极其重要,需保证各科室间的联系,要求医护人员、患者共同协作,采集合格的样本等待检验,并由专业工作人员进行质量检验,保证样本的合格率。

综上所述,在临床医学检验期间了解影响质量控制提升的相关因素,按照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注重对检验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在检验前做好对患者的准备宣教等,积极提升检验结果的合格率。

【参考文献】

[1] 李胜君,王新燕. 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影响因素[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44):179,181.

[2] 乔淑梅. 临床医学检验血液标本质量的影响因素探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97):169-170.

[3] 余范,陈薛瑾,黄健林,等.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探讨及应对措施[J]. 全科口腔医学杂志(电子版),2019,6(24):71-72.

[4] 李晓明. 影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因素及应对措施探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67):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