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血常规,能查出身体哪些疾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6
/ 2

【科普】血常规,能查出身体哪些疾病?

刘吕萍

成都满地可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91

血常规检测,是一项基础的医学检验项目,往往会涉及到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成分的数量和质量分析,被广泛用于疾病的筛查、诊断及疗效监控当中。这项检查往往由于其便捷性、经济性以及检测速度快等特点,成为了日常体检和疾病评估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那么大家对于血常规检测都有那些了解呢?血常规又能检查出身体中的哪些疾病呢?

一、红细胞指标的解读与相关疾病

红细胞作为人体中最重要的细胞之一,其中常含有的血红蛋白负责着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身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红细胞相关指标,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压积,则是血常规中重要的检测指标,常反映着身体的氧气携带能力和营养输送状态。当这些指标出现异常时,往往就提示着人们身体患上了某些疾病。

1.红细胞:

(1)增多:血容量减少使红细胞相对增多,如呕吐、高热、腹泻、多尿、多汗、大面积烧伤等;绝对性增多:包括继发性和原发性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为原发性增多。

(2)减少:A.红细胞生成减少:①骨髓功能衰竭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等。②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如肾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铁缺乏)、铁粒幼细胞贫血(铁利用障碍)、巨幼细胞贫血(叶酸、维生素B,2缺乏性DNA合成障碍)等。B. 红细胞破坏过多:原因有红细胞内在缺陷如膜缺陷、酶缺陷以及血红蛋白异常,红细胞外在异常有免疫反应引起的贫血、机械性损伤和疾病所致溶血。C. 红细胞丢失(失血):如急性、慢性失血性贫血。此外,药物也可引起贫血。

2.血红蛋白:

(1)降低 见于各种贫血,常见原因有:①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纤维化;②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 ③急慢性失血,如手术或创伤后急性失血、消化道溃疡、寄生虫病;④血细胞破坏过多,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溶血性贫血;⑤其他疾病(如炎症、肝病、内分泌系统疾病)造成或伴发的贫血。

(2)增高 常由严重呕吐、多次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尿崩症、大剂量使用利尿药等引起。①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②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见于肺源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及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与某些肿瘤和肾脏疾患有关,如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卵巢癌、肾胚胎瘤和肾积水、多囊肾、肾移植后;此外,还见于家族性自发性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增高,药物(雌激素、皮质类固醇等)引起的红细胞增多等。

3. 红细胞压积:

(1)红细胞压积增高 常导致全血黏度增加,呈现血液高黏滞综合征。

红细胞压积增高临床常见于:①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③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如高原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的患者红细胞数量绝对增多, 红细胞压积可显著增高。

(2) 红细胞压积 减低 见于:①正常孕妇;②各种类型贫血,如急慢性出血、缺铁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但红细胞压积减少的程度与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减少程度并非完全一致;③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患者;④应用干扰素、青霉素、吲哚美辛(消炎痛)、维生素A等药物的患者。

二、白细胞相关

白细胞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机制消灭病原体,消除过敏,参加免疫反应,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等异物的主要防线

1.中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感染或炎症,白血病,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冻伤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

(2)中性粒细胞减低:伤寒副伤寒,流感,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

2.淋巴细胞

A淋巴细胞增多: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结核病,白血病

B淋巴细胞减少: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严重化脓性感染。

三、血小板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参与血液的凝固和止血过程,当血小板计数发生异常时,常常就会与多种血液病理状态相关。

血小板病理性增高 常见于:①原发性增多:骨髓增生综合征、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等;②反应性增多:急性和慢性炎症、急性大失血、急性溶血、肿瘤、近期行外科手术(尤其是脾切除术后)、缺铁性贫血、恶性肿瘤早期等,血小板可出现反应性增多、轻度增多或呈一过性增多; ③其他疾病:心脏疾病、肝硬化、慢性胰腺炎、烧伤、肾衰竭、先兆子痫、严重冻伤等。

血小板病理性降低 常见于: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巨幼细胞贫血、骨髓纤维化等;②血小板破坏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同种抗体等;③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四、血常规检测的局限性与注意事项

血常规作为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提供大量的生物学信息,但是它却也有其局限性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在进行血常规检测时,还需要注意采血时间和状态。不同的时间和身体状态都可能会对血常规结果产生影响。因此,为了获得更准确的结果,则应当尽量在相同的时间和相似的状态下进行采血,以防止出现结果的较大偏差。个体差异也需要考虑。个体的年龄、性别和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都会对血常规结果产生影响。正常范围是根据大量健康人群的平均值得出的,因此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或老年人,还需要根据他们的特殊情况进行结果的解读和判断。

血常规检测是了解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但它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结合其他的检查结果,以便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诊断。它就像是一扇窗口,可以让大家可以窥见身体内部复杂系统的运作状态,及时发现可能影响健康的问题,保障自身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