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广东 广州 510700
【摘要】目的:分析系统化干预护理在血液内科PICC带管出院患者中的预后效果评价。方法:选择我院于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PICC带管出院患者100例,将其按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和观察组(50例,采取系统化干预护理方法),对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两组在护理后均取得一定效果,但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自我护理能力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PICC带管出院患者实施系统化干预护理可取得明显的效果,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自我护理能力,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字】系统化干预护理;血液内科;PICC带管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PICC在血液内科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然而,PICC带管出院患者在居家期间面临着诸多护理问题,如感染、导管移位、导管阻塞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并减少PICC带管出院患者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成为临床上有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系统化干预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系统化干预护理在血液内科PICC带管出院患者中的预后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PICC带管出院患者100例(年龄30-45岁)。将其按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和观察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后显示,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对本研究均完全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也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
1.2 方法
PICC带管出院患者在护理期间,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包括常规出院指导,包括导管护理、饮食指导、药物使用等[2]。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系统化干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患者评估与档案建立
首先,护理人员需要对PICC带管出院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导管位置、固定情况等。评估的结果将被详细记录在患者的档案中,作为后续护理的基础。
2.个性化护理计划制定
基于患者的评估结果,护理人员将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该计划将详细列出患者的护理需求、护理目标、护理措施以及护理频率等。个性化护理计划的制定旨在确保患者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护理,从而提高护理效果。
3.居家护理指导
系统化干预护理强调对患者居家期间的护理指导。护理人员将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定期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联系,了解患者的导管情况、病情变化及心理状况。同时,护理人员将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详细的居家护理指导,包括导管清洁、消毒、固定、更换敷料等。此外,护理人员还会指导患者如何观察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感染、导管移位、导管阻塞等。
4.预防干预与健康教育
为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会提前进行预防干预。例如,针对感染风险较高的患者,护理人员会指导患者如何正确清洁和消毒导管周围皮肤;针对可能出现导管移位的患者,护理人员会指导患者如何正确固定导管等。此外,护理人员还会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帮助他们了解PICC的相关知识、护理技巧以及注意事项等。通过健康教育,患者及其家属能够更好地掌握居家护理技能,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5.心理支持与情绪管理
血液内科患者往往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因此,系统化干预护理还强调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与情绪管理。护理人员会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患者保持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
6.定期随访与评估
系统化干预护理还包括定期随访与评估。护理人员会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或上门随访,了解患者的导管情况、病情变化及护理效果等。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需收集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与自我护理能力评分进行评估。同时需要收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评估。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x2和%表示计数资料,使用t和“”表示计量资料,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比对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为,满意22例(44%),基本满意26例(52%),不满意2例(4%),护理满意度是96%;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为,满意18例(36%),基本满意24例(48%),不满意8例(16%),护理满意度是84%;x2 =4.000,P=0.046,两组评分比对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比对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分别为(83.79±5.16)分和(91.18±5.22)分;
t=7.119,P=0.001,两组评分比对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 并发症发生率比对
通过分析表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对[n,(%)]
组别 | 例数 | 感染 | 导管移位 | 导管阻塞 | 总计 |
观察组 | 50 | 1(0.02) | 0(0.00) | 1(0.02) | 2(0.04) |
对照组 | 50 | 4(0.08) | 2(0.04) | 3(0.06) | 9(0.18) |
χ2 | - | 5.005 | |||
P | - | 0.025 |
3 讨论
PICC,即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置管技术,它通过将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来实现长期稳定的输液通道。然而,置管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在此前提下,需找出对PICC带管出院患者的有效护理方法。目前在对PICC带管出院患者实行临床护理时,通常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该方法也能收获一定效果。但采取常规护理方法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对这一特点而言,系统化干预护理得到大量关注。通过患者评估与档案建立、个性化护理计划制定、居家护理指导、预防干预与健康教育、心理支持与情绪管理以及定期随访与评估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和生活质量。本研究表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在张伟,甄宗荣[3]研究中,通过对观察组患者采用系统化干预护理后,其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高于对照组,其结果和本研究结论类似。
综上所述,通过采用系统化干预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自我护理能力,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有较高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莲.系统化干预护理在血液内科PICC带管出院患者中的预后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2):172-174.
[2]王丽.系统化干预在血液内科PICC带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8):126.
[3]张伟,甄宗荣.系统化干预护理在血液内科PICC带管出院患者中的预后效果评价[J].中华养生保健,2023,41(15):171-17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