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环城公园建设管理处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 710000
摘要:西安城墙作为中国古代城垣建筑的杰出代表,不仅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墙面临着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威胁。本文旨在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出发,探讨西安城墙的预防性保护工程,分析其必要性、实施策略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西安城墙乃至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西安城墙;预防性保护;工程研究
引言
西安城墙的历史悠久,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然而,城墙的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自然风化、环境污染、旅游开发等。预防性保护工程作为一种前瞻性的保护措施,对于延续城墙的寿命、维护其历史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西安城墙预防性保护工程的必要性
1.1自然因素的影响
西安城墙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受到风化、雨水侵蚀、温度变化、生物侵蚀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这些自然因素会导致城墙的砖石结构逐渐松动、沉降、裂缝增多,甚至出现局部坍塌的风险。例如,长期的雨水侵蚀会使城墙的砖石表面风化,降低其结构强度;温度的剧烈变化会引起砖石材料的膨胀和收缩,进而导致裂缝的产生和扩展。
1.2人为因素的威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安城墙周边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为因素对城墙的威胁日益凸显。城市建设和交通发展带来的震动、污染和地下水位的变化,都可能对城墙的稳定性造成影响。此外,旅游开发和大量游客的涌入,也给城墙带来了额外的压力。游客的不当行为,如乱涂乱画、攀爬等,都会对城墙造成直接的损害。预防性保护工程不仅包括对城墙本身的保护措施,还应包括对周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以及对游客行为的规范,从而减少人为因素对城墙的破坏。
1.3预防性保护的优势
预防性保护工程是一种前瞻性的保护措施,它强调在文化遗产出现明显损伤之前采取措施,以防止或延缓损害的发生。与传统的修复工程相比,预防性保护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可以减少对文化遗产的干预,保持其历史原貌,预防性保护可以降低长期的维护成本,因为及时的小修小补比大规模的修复工程更为经济。预防性保护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增强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
2.西安城墙面临的保护挑战
2.1自然环境变迁的挑战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西安地区的气候模式正在发生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对城墙构成了直接威胁。例如,暴雨可能导致城墙局部积水,加速砖石的风化和结构的侵蚀;干旱则可能引起城墙材料的收缩和裂缝的扩大。此外,温度的极端波动也会对城墙的稳定性产生影响,高温可能导致砖石材料的膨胀,而低温则可能引起收缩,这种反复的膨胀和收缩会加剧城墙的损伤。
2.2人为活动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墙周边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建设和交通发展带来的震动、污染和地下水位的变化,都可能对城墙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城市扩张导致城墙周边建筑物密集,这些现代建筑与古城墙的历史风貌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可能对城墙造成遮挡,影响其通风和排水。旅游业的发展虽然为城墙带来了经济效益,但过度开发和不规范的旅游活动也可能对城墙造成破坏。游客的不当行为,如乱涂乱画、攀爬等,都会对城墙造成直接的损害。
3.1法律法规的完善
为了确保西安城墙预防性保护工程的有效实施,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策略。2009年11月、2015年4月,《西安城墙保护条例》《西安城墙保护总体规划》分别颁布实施。为科学管理保护工作,编制实施《文物本体保护管理办法》《文物本体维护维修导则》《文物巡查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标准化管理制度。法律法规的完善应包括对城墙保护范围的明确界定、对破坏行为的严格惩罚、以及对保护工作的资金和资源保障。法律法规的完善还包括建立有效的监督机。
3.2科学评估与监测
实施西安城墙预防性保护工程的首要策略是进行科学评估与监测,这一策略涉及对城墙结构健康状况的全面评估,包括历史损伤的记录、当前损伤的识别以及潜在风险的预测。通过使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如无损检测、三维激光扫描和遥感技术,可以对城墙的物理状态进行精确的测量和分析。定期的结构健康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城墙的微小变化,如裂缝的扩展、砖石的松动等,从而在问题恶化之前采取预防措施。此外,科学评估还包括对城墙所处环境的评估,如气候条件、地下水位和周边建设活动的影响。通过建立长期的监测系统,可以收集大量数据,为城墙的维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确保保护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3构建科学研判机制
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过往维修扰动、地铁穿越城墙、历史遗留防空洞等影响文物安全的现实问题,依托陕西作为文物大省的资源优势,有针对性的组建西安城墙文保专家库,构建西安城墙文保专家联席会议制度,对突发病害、监测、文物抢险、特殊问题进行研判,逐步形成适应西安城墙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要求的科学研判体系,通过将研判结论及应对措施报送文物部门,减少应对周期,有效提高遗产安全系数。
3.4创新提出四色预警
监测体系为西安城墙遗产保护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但单纯的监测无法有效的实现遗产保护风险识别与评估,而风险评估的关键在于,研究并确定对已识别的风险因素诱发遗产病害发生的阈值,这就要求在风险防范与控制时,必须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科学预警体系。创新性建立“病害四色分级预警体系”。“预警体系”划分为绿、黄、橙、红四个安全等级,以城墙墙体及古建筑沉降、裂缝、位移的变化量(速率)为阈值指标,设置科学性触发条件,在整合所有监测模块信息基础上,配合硬件支持平台实现及时预警。
3.5修复技术的创新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修复方法可能已无法满足现代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因此,开发和应用新的修复技术对于保护城墙至关重要。各项研究成果直接应用文保工作,其中《文物本体病害成因及应对》梳理城墙结构病害成因和发展机理,提出保护策略。《仿古砖制作标准》开展古城砖仿制试验,应用于文保工程。《文物本体保护工程技术导则》对文保工程制定标准化技术规范。《含光门土遗址病害治理》开展病害调研、数据分析,应用于保养维护。《仿古建筑彩画油漆新材料应用》为仿古建筑提供稳定性、耐久性、相容性新型复合材料。
3.6环境控制与改善
环境控制与改在减少外部环境对城墙的负面影响,包括控制城墙周边的污染源、减少交通震动、调节地下水位以及改善城墙的微气候环境。具体措施可能包括在城墙周边设置缓冲区,限制高污染工业的发展,控制交通流量和速度,以及实施绿化工程以改善空气质量和降低温度。此外,通过改善城墙的排水系统,可以有效减少雨水对城墙的侵蚀。环境改善还包括对游客流量的管理,确保旅游活动不会对城墙造成损害。通过这些环境控制与改善措施,可以为城墙创造一个更加稳定和适宜的保护环境,延长其使用寿命,保持其历史风貌。
结束语
西安城墙作为中国古代城市防御建筑的杰出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面对自然环境变迁和人为活动的挑战,实施预防性保护工程是确保城墙长久保存的关键。通过科学评估与监测、环境控制与改善、修复技术的创新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我们能够为城墙提供全面的保护,确保其历史风貌得以传承。同时,这也需要政府、专业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展望未来,西安城墙的保护工作将继续在传承与创新中前行,为后人留下这座古城的宝贵记忆。
参考文献
[1]赵茁轶,王悦,赵含玥,等.西安城墙:守护历史拥抱时代[N].陕西日报,2024-04-16(002).
[2]秦毅.西安城墙:数字技术护航游客和文物安全[N].中国文化报,2023-03-09(008).
[3]农心韵.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中的专业检修机制和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22.
[4]刘海.西安城墙预防性保护研究[D].西北大学,2020.
[5]张逸芳.中国城墙预防性保护研究探索[D].北京建筑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