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100
摘要:在隧道工程建设中,尤其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洞口崩塌问题成为影响施工安全和隧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隧道洞口崩塌的成因,探讨了相应的处治措施,旨在为类似工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复杂地质条件;隧道洞口;崩塌;处治措施
1.隧道工程在交通建设中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隧道工程在交通建设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其不仅是连接山脉、河流等自然障碍的纽带,更是实现交通线路优化、提升交通效率的关键。在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但不限于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以及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坍塌、冒顶等安全事故。此外,隧道施工还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因素,以确保可持续发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隧道洞口崩塌事故的频发,不仅对施工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还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因此,深入研究隧道洞口崩塌的成因和处治措施,对于降低事故风险、保障施工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对隧道工程技术的一次考验,更是对交通建设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次重要探索[1]。
2.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洞口崩塌成因分析
2.1地质环境因素
地质环境因素在隧道洞口崩塌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中,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尤为突出,如断层、破碎带等地质结构显著增加了岩体的不稳定性。这些地质结构在受到施工扰动或自然力作用时,容易导致岩体的失稳和崩塌。同时,水文地质条件也不容忽视,地下水、岩溶等水文现象通过软化、浸泡、冲蚀等作用,会进一步加剧岩体的失稳和塌落。特别是在岩溶地区,由于岩石的溶蚀作用可能形成空洞或溶洞,进一步削弱了岩体的稳定性,增加了崩塌的风险。此外,岩石的类型和性质也直接决定了岩体的稳定性和抗崩塌能力。例如,灰岩、泥质板岩等软弱岩层,因其强度低、稳定性差,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或自然环境下更易于发生崩塌[2]。因此,在隧道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地质环境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处治措施,以确保隧道洞口的安全稳定。
2.2工程设计因素
在隧道工程设计中,预防崩塌的关键在于充分考虑工程设计因素。首先,隧道选址的合理性是预防崩塌的重要前提。选址不当,将隧道置于地质条件复杂、稳定性差的地段,无疑会大大增加崩塌的风险。因此,选址时需细致评估地质条件,确保隧道位于相对稳定的地质环境中。其次,隧道设计参数的选取也是至关重要的。设计参数如埋深、跨度、形状等必须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和施工要求。不恰当的参数设置可能导致岩体的应力分布不均,进而引发崩塌。因此,设计团队应依据专业知识和经验,结合地质勘察结果,科学合理地选择设计参数。此外,支护结构的设计是维持隧道洞口稳定性的关键措施。支护结构必须能够有效地抵抗岩体的变形和破坏,防止崩塌的发生。因此,在支护结构的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其强度和刚度,还需注重其适应性和耐久性[3]。
2.3施工因素
在隧道工程中,施工因素对于预防洞口崩塌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首先,爆破作业作为常见的施工方法,其产生的振动波对周围岩体和隧道结构的影响不容小觑。爆破振动可能导致岩体应力重新分布,甚至直接破坏岩体结构,增加崩塌风险。因此,在爆破作业中,必须科学设计爆破方案,采用低振动技术,并实时监控振动参数,确保施工安全。其次,开挖方式的选择同样对隧道洞口的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开挖方法对围岩的扰动程度和变形特征有所不同。分部开挖方法能有效控制隧道边墙节点的水平位移,降低对洞口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选择开挖方式时,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隧道尺寸和施工要求,选择最适合的开挖方法。此外,支护施工的及时性对于维持隧道洞口稳定性至关重要。支护结构能够及时防止岩体的进一步变形和破坏,降低崩塌风险。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支护施工,确保支护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满足要求。同时,加强洞口处的支护措施,如采用超前支护技术和及时封闭受力环等,可以进一步提高隧道洞口的稳定性。
3.隧道洞口崩塌处治措施研究
3.1常规处治措施
在临时支护方面,当崩塌范围较大时,可采用钢架支撑来迅速稳定岩体。例如,使用直径为20-30厘米的钢架,按每3-5米设置一个支撑点的方式布置,以确保其能够承受岩体的压力和变形。此外,管棚法也是一种有效的临时支护措施,通过在崩塌区域上方或周围设置10-15米长的管棚,能够有效防止岩体的进一步崩塌。排水措施在崩塌处治中同样重要。通过合理设置截水沟和排水沟,可以有效拦截和排出流入崩塌区域的水流。具体而言,截水沟应设置在隧道洞口外,其深度至少为1.5米,宽度根据水流量而定,以确保能够充分拦截地表水和地下水。而排水沟则应设置在崩塌区域周围,其坡度一般控制在2%-5%左右,以确保水流能够迅速排出。在加固措施中,注浆加固和锚杆加固是两种常见的方法。注浆加固通过向崩塌区域注入浆液(如水泥浆、化学浆等),来填充岩体中的空洞和裂缝,提高岩体的密实度和稳定性
[4]。注浆压力通常控制在1-2MPa之间,注浆量根据岩体的空洞和裂缝体积以及浆液的性质进行计算。在崩塌区域的岩体中设置锚杆,锚杆的长度、直径和布置方式根据崩塌范围和设计要求进行设计。一般而言,锚杆的长度在3-6米之间,直径在16-32毫米之间,布置方式则根据岩体的稳定性和施工条件确定。
3.2创新处治措施
在隧道洞口崩塌的处治中,除了依赖传统手段,创新技术的融入变得至关重要。一方面,新型支护材料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UHMWPE)和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其高强度、高韧性和优异性能,为隧道支护结构提供了更可靠的支撑。UHMWPE断裂强度高达30MPa以上,能有效抵抗围岩变形压力;而碳纤维复合材料则以其高比强度、高比模量及耐疲劳、耐高温等特性,显著提升了支护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另一方面,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研发,将传感器、摄像头、无人机等先进设备集成于一体,构建了全方位的监测网络。这一网络能够实时监测隧道洞口的位移、应力、变形等关键参数,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数据分析与预测。一旦监测数据超过预设阈值,系统将自动发出预警信号,确保相关人员能迅速采取应对措施。此外,崩塌预测与防控技术的集成也非常关键。该技术通过融合遥感技术、地质力学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多种手段,构建一个综合的崩塌预测模型[5]。这一模型能够全面考虑地质条件、气候因素、施工活动等多种影响因素,对隧道洞口的崩塌风险进行精准预测。在预测到崩塌风险后,可灵活运用超前支护、注浆加固、锚杆加固等多种防控技术,确保隧道工程的安全稳定。
结束语:
综上,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洞口崩塌的成因复杂多样,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施工和环境等多种因素。通过合理的处治措施选择和优化组合,可以实现对崩塌风险的有效控制。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崩塌风险评估和处治措施设计,确保隧道工程的安全稳定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技术的应用,未来将有更多高效、环保的处治措施被应用于隧道洞口崩塌的治理中。
参考文献:
[1]刘吉昌, 杨帆, 庞石, 王清标, 袁月明. 复杂地质条件下洞口的施工稳定性及安全性研究[J]. 建筑技术开发, 2020, 47 (20): 109-111.
[2]王世纯. 复杂地质条件下轨道交通长大隧道设计技术[J]. 工程技术研究, 2020, 5 (16): 220-221.
[3]张惠民. 复杂地质条件下大断面隧道洞口段支护参数研究[J]. 公路, 2020, 65 (03): 344-348.
[4]吴俊. 刍议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综合施工技术[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9, (14): 145-146.
[5]孙祺华, 孟芹, 李剑. 复杂地质条件下高寒山区超长公路隧道总体建设方案研究[J].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9, 26 (03):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