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阳光房屋征收与补偿服务有限公司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何为新质生产力
按照主流媒体解读,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代表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依靠新型劳动者带来更多颠覆式创新,以“新”提“质”、以“质”催“新”,塑造更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归根结底,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
为何要发展新质生产力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大家都在尽力提升自身竞争力,对标对表学习借鉴,把市场中成功的理念、方法引进来。各产业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经历了创业萌芽期、野蛮增长期、恶性竞争期、改革阵痛期……,社会在进步,发展理念也需要与时俱进。
拿我们晋城来说,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无烟煤储量占全国储量的1/4多。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历史上,“阳阿古剑”曾独步天下;唐代泽州因被定为贡丝之州;宋代,煤与铁日不绝于途;明初,晋城是全国十三冶之一;明清时有“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之说;近代,“九州针都”大阳所产的钢针几乎供应着全国每一个家庭。晋城于1985年建市,靠着“小煤窑”、“小高炉”挖掘到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桶金,运输业也随之蓬勃发展。依靠资源,粗犷式发展使人民腰包鼓起来了,但同时环境也付出很大代价,就像老百姓自嘲的话一样“就算住在黄花街,出门照样各毛不着天”。针对环境污染问题,晋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和推动全市小冶炼业走上联合改造和加工转化的道路,推动全市整个冶金行业上规模、上质量、上效益。1997年兰花集团成立,成为集煤炭、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消费品生产五大板块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全力推进由资源型城市逐渐转向多元化发展,铸造、旅游、光谷、产业园区等齐头并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高铁、修机场,城市品质逐步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功,晋城市在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消费理念的升级、全民素质的提升、网络时代的影响等诸多因素,共同鞭策、呼唤着生产力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历史必然。
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形势下,如何保持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是企业、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古今中外,任何历史大变革都离不开人才的力量,科技革命、改革开放大浪潮,人才队伍更新迭代,在新征程的路上,人才队伍的量变过程催生生产力的质变。我们要重点抓牢创新驱动的本质--人才驱动,牢记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一是聚英才、强精兵。古语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企业、社会要坚持拓宽视野选人才,打破部门、身份限制,积极落实人才发现、培育政策,拓宽引才渠道,创新留才措施,不拘一格,用当其长。各类人才中,要高度重视科技人才,打造新时代卓越工程师队伍。曾有人这样对比科学家和工程师:科学家是将钱变成知识,工程师是将知识变成钱。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人才集聚、所向披靡。古有礼贤下士、惜才爱才的信陵君,门役侯嬴、屠夫朱亥、赌徒毛公、卖浆者薛公都在关键时刻帮了信陵君一把,正是因为信陵君的知人善用,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培养了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谱写出“两弹一星”、杂交水稻、三峡工程、载人航天等一曲曲恢弘乐章。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当下,我们要坚持用好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大兵团”协同作战,跨专业、跨领域、跨机构、跨部门联合攻关,树立“一盘棋”意识,积极主动,齐心协力完成好工作,不断锤炼硬本领。
二是搭平台、通堵点。良禽择木而栖,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营创良好人才生态,为人才搭建好干事创业的平台,完善体制机制,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一方面要在工作中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畅通晋升渠道,抓好职业教育、职称评聘等,利于人才的成长发展。另一方面要搞好后勤保障,多方位采取措施,创造拴心留人条件,吃、住、行各方面帮扶,加大补贴力度,帮助解决子女教育等切身困难,最大力度解除后顾之忧,让人才能够安心、静心、放心干事。
三是压担子、练耐心。水不击不跃,人不激不奋。立足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一定要摒弃“重引进、轻使用”用才观,着眼人才工作科学化建设,建立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坚持规范化、标准化、最大化、严细化、公开化的“五化”模式,坚持“重品德、重能力、重业绩”原则,把适合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企业对待人才要有耐心,眼光放长远,做到“宽为限”;专业人才要树雄心、立壮志,发扬工匠精神,做到“紧用功”。很多记录传播我国传统文化技术的短视频屡屡出圈,例如,一位现代手工匠人依照古法制作传统徽墨的视频,点击量突破百万,一两徽墨需要经过9大功序历时1年8个月才能制作完成。制作配方和工艺非常讲究,一代代传承人对徽墨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进创新,才有了“金不换”的徽墨。每个时代都不乏匠人,每个行业都需要匠人,我们能做的是为人才留足时间空间,克服浮躁,让他们能够精钻细磨,传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把每一样产品都做到极致。
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培育更多代表晋城传统文化技艺的优秀人才队伍,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新晋城提供队伍支撑和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