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大田职业中专学校,福建 大田 366100)
摘 要:语言文字的渗透需要有独特的视角和较强辨识度的审美方式,要用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字表达方式,不断在学校生活和课堂教学中发现语言文字的世
界,不断去叩问、开掘语言文字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学科;渗透;语言文字
一般而言,语言文字的渗透需要有独特的视角和较强辨识度的审美方式,要用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字表达方式,不断在学校生活和课堂教学中发现语言文字的世界,不断去叩问、开掘语言文字的意义与价值。
一、语言文字在其学科渗透中作了一种别样的解释
首先,语言文字在语文学科渗透中呈现的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的解释。从语言文字独具色彩的学科渗透中,语言文字呈现出离开了语文写作惯有的“优美”意象,进入到民族文化在课堂教学表达中独具特色的“汉字”之中。将形象化的文字加以拆分,然后聚合成了“语言文字渗透语数英等课堂和语言文字辐射德体美劳”等两个部分,其中“一字天机”“双子诀”“人在何处”“汉字为师”等章节,体现了笔者用自己内心丰富的体察,挖掘了汉字的奥妙: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是其成果价值生成的方式。
其次,语言文字在其学科渗透中对汉字演变的历史作了这样的解释。其中写道:汉字本是流浪和奔波的,甲骨用“血肉之躯剥离的坚硬马鞍,驮上了这些流浪的文字”,走着走着,便遇上了小篆这场“绵延的战火”;而隶书是一个扶正的侧室,母仪天下,照耀千秋。在这里,汉字形式之美,汉字内在构成之美,汉字的价值观念之美,它是汉字字形的奥妙,也是汉字内蕴的奥妙。
再次,语言文字在汉字偏旁部首的渗透中呈现的又是个性化的解释。“半包围”就是一场尚未封口的十面埋伏,寓意了万事不可求全;汉字之所以能够贯通气韵,豪气干云,原因在于有“点横撇捺”这四种汉字的经络;而因为“书”是“圣物”,所以从不轻易与别的字组成新字,就是单独成字,从没有做过哪个字的偏旁,或者另外一个字的主体部分,故有“以书为贵”的感叹!这种发现,是来源于笔者对于汉字的敏感和独特理解。笔者对汉字的这种理解,并以此为课题的研究走向,体现出笔者对文学的基本判断,对文学价值观念的个性化的理解,当然,这也是一个可以解开课题的最大关口。
二、语言文字既有文化外延,更有文化内涵
首先,读文章是为了获取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在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主旨的阅读却是以文章的言语形式为主,言语内容服务于言语形式。
宋词《蝶恋花》中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词句,在这里,我们看到词人柳永的一种追求。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它比做”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的一种境界,是很有眼光的。然而季羡林在《成功》一文却“因写的角度不同。——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赋予“勤奋”的含义,引用此句来说明“成功”的必由之路,真可谓“豁然开朗,妙手得之”。如果我们后人只一昧地研究词句的韵律、节奏等,就不会有王国维的“境界说”,更不可能有季羡林的翻出新意:抓住这句诗的“追求”之意,就抓住了这句诗的“意境”内容;抓住了这句诗的生成,就能从更深层次把握《成功》一文中作者对“勤奋”的诠释。这样,学生的认读、理解、评赏和借鉴能力的提高就有了切实的依托。
只有学习言语,把握规律,才能创新言语。面对《初三生的苦与乐》作文,有一学生写道:“无边习题潇潇下,不尽愁绪滚滚来”,化用了诗句,抒写了初三生的苦衷。而另一学生活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写道:徒有万般“羡鱼”心,而无一丝“结网”意,结果定会一事无成。这道理虽然浅显,但实际上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楚认识到的。有的人希望成为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可是却畏于钻研科学知识之难;有的人想继莫泊桑之后,再夺“短篇小说之王”的桂冠,但又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有的人想一鸣惊人成为“音乐巨匠”,却惰于在五线谱的田地上埋首耕耘;有的人愿自己成为刘翔式的体育明星,却怠于“闻鸡起舞”进行训练。如此心怀鸿鹄之志,而身属燕雀之行,连一条小小的鱼都会捉不到,怎么实现那恢弘的大志呢!
其次,笔者用敏锐的触觉和探幽索微的目光,直抵汉字的内核,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内核。在笔者开展研究的时候,有时甚至令人猝不及防,在怦然心动之后又感怀深思:汉字是孤独的,但它们又都是一口口沉思的井。笔者将自己的目光投射到这些美丽的汉字之上,发现并呈现出一种汉字之美、汉字之力、汉字之韵。于是就有:“两个牵手的汉字是知音相遇,是神仙眷侣”;三个汉字,“是三足鼎立”;四个汉字,“经天纬地”。点是“皇冠上熠熠生辉的明珠”,“是一个秤砣”,“是一枚印鉴”,“没有它,乾坤就乱了”;“绞丝旁”,就是一条婉转多姿的绶带等形象化地将“汉字之美、汉字之力、汉字之韵”表现出来。因此,笔者提供的这种发现,这种对于汉字聚焦式的凝视,让我们觉得语言文字在面对我们司空见惯的文字时,她是新奇的,是幸福的,这使得我们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也产生了一种幸福感。
三、语言文字既有外在性的成熟,也有一种内在性的魅力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很私人化的表达,笔者在授课中似乎又寻找到了只属于自己的一条新路:用自己诗性的言说和智性的哲思,给课题注入了脱离凡俗的品格,使课题有一种外在性的成熟,也有一种内在性的魅力。
首先,外在性的成熟在于语言文字在学科渗透中的表达。比如,“‘某’好似一瓶蜂蜜储存在高处,需要爬上木梯才能得到”,遇到了“言”,便成了“是智慧也是冷森的陷阱”的“谋”;遇到了“女”,便是“媒”;“遇到了‘火’,便成了‘遇火成仁’的‘煤’”。语文课堂对于“贫”和“贪”这两个字进行形象化地拆解与组合,将其背后的隐喻呈现给学生。
其次,内在性的魅力表现在笔者将笔触瞄准了宏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载体——汉字。笔者凭借瑰丽的想象,对汉字进行了充满亲切感、充满关怀感的精心守候和书写,对于文字背后的深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从而抒发了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笔者对汉字的热爱和了解,让学生窥察到了这些汉字背后更为广阔的世界。笔者笔下的这些文字,是与汉字对视中的相互喜爱和置换。文字是如此荒凉,文字胁迫着我们,但我们何时又真正关注过它们呢?无疑在我们与文字之间,搭建起了一条深入沟通的桥梁。笔者将文字中的单纯与繁复、宁静与喧嚣、静态与动态等因素书写出来,呈现出一种立体化的语言文字构造:“‘窗’的‘穴’下是‘囱’”,而“囱”就是四四方方的一间房子,那一“撇”,正是袅袅升起的人间生机的炊烟的最好表征。而不论是东窗、西窗、春窗等,一窗之外或者之内的美好画卷,都是春秋有致,存有世间万象;“人”伪装了自己,消失在了众多的字里:在“奉”字里,人就是在不停地爬阶梯;在“春”字里,作者不由慨叹,如此美好的季节,春潮荡漾,莺歌燕舞,怎么能够没有人的存在呢?春天,如果没有人,怎么都是一种“极大的遗憾”;“刀”之所以为“刀”,就在于它的干脆利落,于是,这个字的笔画必然简单,简单才能有锋利感。
我们能感觉到学科渗透中的文字是幸福的,因为学科渗透中闪耀着独特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而生动、细腻而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