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9
/ 3

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研究

张 根,刘 翠[1]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是价值认同,关键是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体量国家之间的共同发展。发展保障是新型国际安全观,实践基础是新时代公共外交,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和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它始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文明发展、世界历史和共同体等理论,继承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文明交往的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又进一步就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阐述,他强调世界各国要互相尊重、加强对话、化解矛盾,同舟共济保护好地球,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是价值认同,关键是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体量国家之间的共同发展,发展保障是新型国际安全观,实践基础是新时代公共外交,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和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不同国家不同制度和不同体量之间的差异,在不同国家与各地区多次提及并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 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 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得来的。”[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对传统儒家“中”“和”“仁”等核心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深厚品质。

(一)“和”思想的诠释

中国传统儒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和”。关于“和”的内涵,自古以来就有争议。有人认为“和”是“调和、折中、附和”的意思,有人认为“和”字包含“畏争”、“从众”、“迁就”等系列的民族心理概念。在“和”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儒学大家进一步推衍出“中”、“和合”、“同”等概念,从多个层面阐释了传统儒家“和”思想的丰富内涵,这些阐释见解也从多个侧面反映了“和”思想的中庸的传统特质。

在古代,“和”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最早出现在甲骨文、金文中。《国语·郑语》:“和六律以聪耳”[3],《礼记·中庸》认为“发而皆中节谓之和”[4]。《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5]意思是天下事无论大小,都要以“和”为出发点和归宿,孔子从方法论角度诠释了他那个时代对“和”思想内涵的拓展。作为儒家“致中和”处世理念的内核,“中”字最早出现于商代,《尚书正义》认为“各设中于乃心。”[6]《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7]这里对“中”“和”“致中和”等多个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概念进行了形象化概述,成为儒家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的基础。

(二)“和”的内涵界定

《论语·颜渊》认为“仁者爱人”[8]。中国传统儒学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仁爱、和为贵,强调“和”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前提基础,“仁”是“和”的外在表达形式,“和”是“仁”的内在规定性,“仁和”是个性修养和人际关系圆融互通的最高形式——“仁者无敌”(《孟子》)。据笔者统计,“仁”在《论语》中共出现110次,这足以看出早期儒家“仁”思想在个人修为及和谐人际关系建构的重要程度。在传统儒家思想中,“恕”是儒家对待人情交往的一项重要准则,也是“和”的内在要求与前提。“恕”以个人修为为基,推己及人,以求“仁”达,以行“仁”“恕”。用和平的方式替代国家征伐,至求“天下大同”,这是中国传统“和”思想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最高的价值体现[9]

(三)务实睦邻、互利双赢的义利观点

孔子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是“义以为上”“见利思义”[10]。中国传统儒家基本精神是以义为本,重义轻利,并不弃利。传统儒家学者在解析“天下”概念时,就充分利用义利观念,阐释了理想状态下“家国天下”的“王道”思想。《尚书》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11]作为儒家“王道”思想的主要践行者,荀子究其一生反对专恃武力、专尚权谋——“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夺之地者敌诸侯。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敌诸侯者亡。”[12]荀子倡导仁义,同时强调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发展要以强大的力量作为支撑,只有仁义与实力相结合,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物产丰富,人民富足。

(四)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早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

[13]在联合国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时,他提出伙伴关系应“平等相待、互商互谅”,文明交流应“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生态体系应“尊崇自然、绿色发展”。他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历史悠久,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14]。“亲、诚、惠、容”四个字的内涵,包含了中国周边外交传统的亲仁善邻外交思想,吸纳了中国传统儒家“礼之用,和为贵”“地利不如人和”的重要本质。

二、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产生、形成以及发展都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时代根源。它始终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文明发展、世界历史和共同体等相关理论,继承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文明交往的理念和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共同体”思想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体”思想的守正创新,历史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因为它从单个现实的个人的观点出发,是因为那个脱离了个人就引起个人反抗的共同体,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是人的本质”[15],人类社会从分散、孤立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形成一个利益与共,休戚相关的联合体。“在这样的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6],即马克思恩格斯所描绘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最终实现共产主义”[17]。这里的“联合体”就是“共同体”,内在地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共同体的组织要素。

(二)列宁“共同体”思想

在列宁和俄国革命党的带领下,俄国工人阶级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进而完成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粉碎了敌对势力对俄国新生红色政权的“绞杀”阴谋。不过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斗争依然存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并存成为俄国阶级斗争的常态。列宁曾经说过:“有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或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定,这种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18]世界市场为经济贸易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大大推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往来,无形中将世界各国紧紧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但矛盾依旧存在,斗争无处不在。列宁关于共同体的思想为处理各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为共产党人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为实践。

(三)新中国外交理念

1953年,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要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了亲、诚、惠、容的理念”[19],这构成了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逻辑整体。中国同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巴基斯坦等20个周边国家(含14个陆地邻国,6个海洋邻国),不仅仅是山水相连的兄弟友邻,更是利益互通、目标一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源泉,二者的着力点和出发点是一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补充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三、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大致经历了从提出到发展,再到落实三个阶段,是一个长期不断实践、渐进发展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以及新中国的外交方针为基础,融合创新中华传统“和”文化,从我国的外交战略和布局出发,并结合时代特征,推陈出新,辩证地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出发,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不同的维度。

(一)利益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国家利益中心而展开的,世界各国的发展与交往始终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英国发表演讲指出,中英两国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初见端倪[20]。尽管“命运与共”的趋势日益凸显,但由于利益最大化的驱使,导致不同国家之间的摩擦和矛盾不断。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巩固、维护本国和他国的利益,利益共同体在外交过程中起着无足轻重的作用。

(二)政治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折射出了我国新时期外交的理念与方向,是政治对话、共同发展的缩影,深刻体现了各国交往发展的新趋势,反映出主体在政治形态中的平等性、共进性和包容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新的历史时期世界其他国家缓和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政治社会矛盾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框架,在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过程中,不断增强政治对话,进一步推进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从而打造新型政治共同体。

(三)文化共同体

自古以来,世界就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同样文化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世界文明一样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包容性和平等性,同中华民族的“和”文化是一脉相传的。浓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塑造了兼容并蓄、平等开放的外交文化环境,促进世界各国在相互包容尊重中认同他国文化,逐渐形成了具有特殊价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

四、结语

在吸收借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儒家“和”文化的基础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诞生于中国新时代外交理论与实践的肥沃土壤,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指导思想为理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基本原理为理论根基,由此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和外交实践是其重要的载体和表达。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的目标方针和外交实践布局规划,有力地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与各国人民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平愿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EB/ON].http://www.chinatoday.com.cn/zw2018/rdzt/zglz/gtt/202007/t20200722_800215229.html

[2]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EB/ON].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2-09/15/c_1129004640.htm

[3] 曹建国等.国语简注通说[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4] 刘波,王川注释.礼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 李世忠,王毅强,杨德齐.大学·中庸新论[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6]孔颖达.尚书正义.[M].上海:中华书局.2015

[7] 刘波,王川注释.礼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8] 孔子.论语[M].上海:中华书局.2015

[9] 王毅,程又中.“和”文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及其现实生命力[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4-68.

[10] 孔子.论语[M].上海:中华书局.2015

[11] 孔颖达.尚书正义.[M].上海:中华书局.2015

[12] 荀子.荀子[M].上海:中华书局.2015

[13]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03).

[14] 裴广江,胡泽曦,俞懿春,荣翌.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新时代的关键抉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述评[N].人民日报. 2021.11.09

[1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2020年第二版增订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9] 求是网评论员. 弘扬亲诚惠容理念 开创周边外交新局面[EB/ON].http://www.qstheory.cn/wp/2023-10/25/c_1129938624.htm

[20] 刘华,李建敏.习近平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EB/ON]. https://www.rmzxb.com.cn/c/2015-10-21/602632.shtml

其他作者简介:刘翠(1999— ),女,汉族,云南建水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张根(1981— ),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博士研究生在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国际政治。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昂山素季民族观研究”(项目编号:YB202006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一带一路课题“昂山素季政治思想对缅甸政治局势发展的影响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1YDYB05)。


[1]初审

5180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