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觅渡教育集团
摘要:大概念不仅集中体现出学科的本质特征,并且还能够让学科结构更为明了。小学语文教师以大概念为指导设计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活动,一方面能够凸显阅读学习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碎片,让新旧知识能够被有效串联,实现高效应用与迁移。文章首先分析了大概念教学基本含义,接着提出了大概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
关键词:大概念;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
从教学层次、教学意义以及教学可迁移性等方面来看,大概念教学优势突出。小学语文教师将大概念教学理念实践于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课堂,能够对阅读学习核心任务以及核心内容加以突出,帮助学生找到非连续性文本之中的关联内容与核心思想,使学生具备将散的知识点进行高效整合的能力,让学生在迁移和运用相关知识时更加得心应手。
一、从基本含义着手,把握大概念教学
大概念的特点集中表现在,能够把学科之中深藏的原理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进行深度融合,教师以大概念以念为指导,展开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可迁移概念,增强对于概念性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对新旧知识产生思考,寻找两种知识之间所存在的异同点[1]。随着学生大概念思维观念与能力的增强,其对于知识的加工储存方式也会发生改变,学生可以利用概念性的图式去完成对不同类别的知识的分类工作,不仅效率更高,而且有助于知识体系的构建。总的来讲,大概念教学体现出明显的统摄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相关知识以及小概念能够被有效统摄。基于大概念的抽象性,能够为知识实现迁移创造有利条件,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思维产生知识串联意识,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场景等呈现多元趋势。
图1
二、顺应大概念教育环境,践行非连续性文本教学
(一)拓展视野,“靶向狙击”目标
1、循序渐进,把握教学目标层次
大概念之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帮助学生攻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习困难时,需要在尊重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以连续教学的中心思想,分层设计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扎实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2]。为了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补齐在文本阅读学习上的短板,教师可设计专项目标突破训练,如“生活模块应用训练”、“创意模块构思训练”等,通过教学支架的打造,让学生尝试性进行阅读探究活动,并在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引导下,逐渐完成由专题训练过渡至综合训练,增强综合性学习能力。譬如在教学《难忘小学生活》时,教师基于给定的主题设计综合学习活动,训练学生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实际应用以及创意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自主自由的环境下设定时间轴,构思成长纪念册。
师:利用电子白板展示学生在运动会、“六一”、“元旦”、劳动活动以及各类竞赛与集体活动中的精彩瞬间;
生:回忆场景,相互交流,触发情感,并按照时间轴将事件进行排序;
生:分享小学生活中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事件;
生:小组合作,构思并完成成长纪念册的制作。
图2
教师将本次综合性探究学习分为资料收集阶段、资料整理阶段与资料编排阶段,并根据学习阶段的不同有区别的设置三维目标。在资料收集阶段,要求学生可以在相关标准下高效筛选出所需素材,善于从多个渠道去收集素材,根据阅读材料灵活调整阅读方式,知晓资料收集工作重要性;在资料整理阶段,有能力将相同维度的素材加以整合,针对不同维度的资料做到科学规整,同时能够将自己的整理思路用行动呈现出来,养成思维展示与信息解释习惯;在资料编排阶段,灵活运用丰富的非连续性文本呈现方法,简洁版面内容,点名中心。正确处理好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所产生的不同维度编排内容矛盾,认可非连续性文本的生活化价值,在了解其表达效果强弱点的前提下,增强审美力。教师通过拆分学习任务,让学生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理解解释能力、信息筛选提取能力、内容整合概括能力以及文本评价赏析能力获得相应锻炼,使教学目标在实践性方面更具可视性。
2、围绕中心,突出单元教学目标
小学教师要利用好语文教材资源,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进一步突出单元教学目标功能。语文部编版教材中人文主题突出,单元要素明显,不论是单个单元内部的课文篇目还是不同年级语文教材不安排的单元,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般表现出能力递增属性。就拿习作教学来看,在中段语文单元要素中,“写清楚”是其中心,而在高段语文写作要素中。要求学生“写具体”,同时针对“写清楚”的能力要求也在其他单元中有所体现。所以,教师需要找准并利用好单元编排的典型特征去对单元教学目标进行统筹设计,实现课内教学素材高效利用[3]。具体设置时,教师把握目标的理解性和实用性,在满足单元教学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将单元编排的整组课文进行前后调配、左右联系、上下穿插以及条块配合,去引导学生完成文本学习任务。
以部编版六上第三单元教学为例子,作为教学策略单元,教师需要在把握阅读学习方法与阅读学习目的的同时充分利用单元中的三篇阅读学习文本和语文园地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精读、文本略读方式的不同,掌握精、略读交互运用方法。课堂上,教师请学生结合三篇文章的具体要求,找出每一篇文章中需要精读的学习部分,在精读和阅读的实践过程中,提炼解读思路。如《竹节人》一课,有关玩具的制作指南应当细细品读,其他部分可粗浅阅读,再完成对精读与阅读内容的整合工作后,深度感知传统玩具为人们带来的欢乐,通过先找共同点,再进行同类合并,最后提取关键词句的步骤,细化阅读过程。
师:请学生分享在文中找到的有关玩具制作的语句;
师:请学生思考,自己是否有相似的“利用下课十分钟兴高采烈玩游戏,结果上课铃打响了也浑然不知”的经历,具体情景是怎样的?整个过程的心理活动如何?
师:拿出课前制作好的“竹节人”,请学生还原课文中描述的场景;
生:结合游戏过程,感受传统玩具魅力,分享游戏感受;
师:请学生回家后动手制作“竹节人”,和家人一起玩耍。
图3
(二)填充内容,“无限创造”情景
1、增添教学类型,实现文本拓展
部编教材中除去非连续性文本学习内容后,大多为诗词、散文以及小说等连续性文本学习内容。两种文本之间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实现转化促进,达成资源创生效果。教师结合连续性文本学习活动设计现实需求,适度融入非连续性文本元素,可以对连续性文本教学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按照呈现方式将非连续性文本进行归类,可分为文字类型、图片加文字类型、图表类型。在阅读中心内容相同的情况下,学生的阅读思维将受到文本呈现形式的影响,例如在阅读文字类型的文本时,学生的注意力将会聚焦于课文本身[4]。可是,如果将图表这一非连续性文本插入其中,学生的注意力将会不自觉偏向课文逻辑顺序的梳理。并且图文结合类型的文本学习经历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写作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对相关联的知识内容加以梳理总结,简化写作提纲起草难度,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写作主题和主要内容。在五下第四单元学习中,学生已经与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知识相接触,结合写作教学“写具体”的要求,教师将非连续性文本思维导图引入课堂,帮助学生厘清写作内容与写作维度间的关系,把握写作创作中心思想,明确写作的具体内容。
2、切换生活场景,创造应用条件
非连续性文本的一大本质特征便是其突出的生活特性,教师要想在大概念背景中将非连续性文本的生活应用实效显著提升,就需要有意识的将其文本形式和实际运用建立联系。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通过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为学生切换生活化的学习场景,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学生喜好,并将可利用的教学素材进行合理应用,以实现对学生非连续性文本学习兴趣程度的提升[5]。譬如在开展劳动教育、歌颂党性光辉、好发起向榜样学习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把握良好宣传效果的前提下对非连续性文本进行阅读和创作,鼓励学生将创作成果分享在社交网络,去收集不同的成果反馈,提升学生非连续性文本学习自信,引发学生对于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创新方式的思考[6]。
(三)明晰任务,“日臻完善”模式
基于大概念的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要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阅读原则,并在此前提下对阅读关注点加以明确。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利用优质的文本学习案例帮助学生认识阅读学习基本方式,掌握有效阅读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准确提取阅读问题,进行支架式教学。在对阅读信息进行定位时,可采用圈画关键词、重点句子以及同义词替换等方式将核心阅读信息予以细化[7]。在对阅读信息进行整合时,可采用解释选择成因、进行创意写作、应用目录、多次复述等方式去完成。在对阅读信息进行复盘时,可对制定的阅读评价标准进行实践检验,验证其理论与应用的统一程度。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非连续性文本学习任务驱动模式,引导其思维过程完成外显动作。教师要不断突破传统课堂的思维定势,如以往文本阅读教学中的反复通篇阅读、单个字词解析、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等。在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首先应当让学生明确阅读任务,接着分析阅读问题,同时统筹规划阅读思维,最终实现阅读问题的解决[8]。
例如在引导学生对“故宫一日游”的路线图加以设计时,将学生的思维同时引向文本内和文本外。在文本内要把握对关键信息的整合以及关键词的确定,在文本外需要考虑时间、人员、经济等现实因素,基于整体规划逐步落实融合拓展,以保障活动过程中尽可能少的出现缺失。
师:如果聘请你作为“小导游”,带领刚刚转入班级的新同学参观校园,你将怎样设计路线?
师:根据课文出给出的路线线索,制定“故宫一日游”方案;
师:请有外出旅游经历的同学,分享相关经历,引导学生从时间、人员、经济等方面将“故宫一日游”路线图加以细化。
图4
此外,教师还需要对所规划的非连续性文本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进行综合调整,时刻关注学生在文本阅读活动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情况,调动学生阅读思维朝向整体发展,让学生有能力从特殊阅读技巧中概括提炼出一般技巧,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任务,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树立大概念意识,在准确把握大概念教学特征与优势的基础上,科学设计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活动,通过循序渐进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和以要素为中心突出单元教学目标,让教学目标在更广阔的认知视野中被突出。同时增添教学类型实现文本拓展与切换生活场景创造应用条件,让教学内容在多元化的情景渠道中被丰富。最后让阅读模式在清晰明了的驱动任务中被构建,以实现学生阅读思维过程的外显,增强学生提取阅读线索的能力。当学生具备了扎实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后,在遭遇生活问题和日常交际问题时,表现得会更为从容,对于未来的学习也将更加自信。
参考文献:
[1]苏雅文.元认知理论下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探讨[J].教学与管理,2021(21):98-100.
[2]轩颖,李荣冉.基于比较的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9(26):
34-36.
[3]张玉新.非连续性文本:以概念性理解促进迁移[J].中学语文教学,2020(05):34.
[4]段天才.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管见[J].语文建设,2021(04):49-51.
[5]李云文,李华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以义务教育第三学段为例
[J].语文建设,2020(31):76-80.
[6]施丽聪.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微课程的建构[J].人民教育,2019(12):71-73.
[7]李琳.论非连续性文本特质与教学策略[J].语文建设,2020(11):10-11.
[8]童玥.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