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510322197712268221 四川自贡 643000
摘要: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哺乳期的仔猪和幼猪身上。由于是高度接触性病毒,通常只有一头猪发病即可造成大规模感染。因此,对该病进行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根据病情及时诊断十分必要。不同日龄的猪只在发病初期出现不同的症状;即使经治疗成活后,仍有部分植株发育不良,发育停滞,给养殖户造成很大损失。根据临床症状,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常规诊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猪;传染性胃肠炎;诊断;防控措施
引言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该病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引起,临床表现为严重腹泻、呕吐及脱水。该病在各年龄阶段都有发病,但2周龄以内、6周龄断乳仔猪易感、死亡率高,个别猪场死亡率高达100%。我国早在60年代末就已有报道。近年来,随着生猪养殖业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猪传染性胃肠炎疫情的迅速蔓延,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猪传染性胃肠炎疫病的诊断
1.1.发病原因
猪传染性胃肠炎(简称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分布在猪的空、十二指肠、肠系膜等部位。该病毒对光和热非常敏感,56℃可生存45分钟左右,65℃可生存10分钟左右,杀菌剂如季铵盐、醛等对该病毒有很好的杀灭作用,另外紫外线也有杀灭作用。
1.2.临床症状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经消化道感染的传染病,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其中幼龄仔猪表现最为严重,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排腥臭水样粪便、呕吐和脱水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临床症状会逐渐减轻,死亡率也会随之下降。2周龄以下仔猪在感染12-24 h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发病后体重急剧下降,严重脱水、大便失禁、肛门周围被毛潮湿、污秽,发病2天内死亡,随病程延长死亡率增高,死亡率高。其中,10日龄以下仔猪发病率及死亡率极高,幼仔死亡率近100%。5周龄以后,死亡率逐渐降低,主要以灰褐色、水样腹泻为主,5—8天以后,腹泻基本停止,体重下降,经常出现生长发育不良,很少有死亡的,但也有一些猪只生长受限,生产指标有所下降。母猪感染这种病毒后,会出现体温升高,呕吐,腹泻,泌乳异常,食欲减退等一系列症状。
1.3.剖检病变
病死小猪的体表覆盖着粗糙、无光泽的皮毛,皮肤松弛、失去弹性。将病死猪剖开后,肌肉无弹性,胃底及小肠病变明显。胃明显肿胀,含有大量未消化的凝乳块,黏膜表现为卡他性炎症,严重者出现充血、出血,部分黏膜下可见出血点。整个肠道膨胀,肠壁变薄,透明,可见内容物的颜色。切开肠道后,可以看到里面充满了未消化的乳汁和大量的泡沫,还有一些黄绿色或灰白色的不凝固液体,肠黏膜出血、充血严重,各段肠壁厚度不均匀,有凹凸不平的感觉,肠黏膜容易脱落,与内容物混在一起,导致肠壁弹性变差,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局部还会出现充血出血的症状。肾体积较大,器质浑浊,无脂肪变性;其它脏器肉眼未见明显的病理变化。
2.猪传染性胃肠炎疫病的措施
2.1.加强饲养管理措施
生猪养殖场首先要完善饲养管理制度,针对猪场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采取科学、有效的技术措施,强化饲养管理。建立严格的环境卫生制度,每天早晚各一次,保持猪舍清洁、干燥、卫生。猪的粪便每天都有规律地清理。加强猪舍的通风和保温工作,保证猪舍的空气流通。冬春季因早晚温差大,致病因子增加,病毒传播速度加快,应采取药物保健措施(如添加电解多维、微生态制剂、葡萄糖氨基酸等),增强对疫病的抵抗力。在炎热的夏季,日粮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维生素C,能有效缓解猪的热应激,改善猪的生产性能。增加微量元素、维生素比例,可以有效减轻生猪的肠道感染症状,降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生率。
2.2.保证饲料品质
猪场采购饲料时,应选择正规的饲料生产商,确保饲料质量和安全,并妥善保管。不要喂食过期或发霉的食物。刚出生的仔猪免疫能力比较弱,容易被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因此在饲养过程中,一定要对仔猪的饮食、排便等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一旦确诊,立即隔离治疗,避免猪之间的交叉感染。
2.3.强化哺乳母猪基础防疫
加强泌乳母猪基础防疫,增强母猪免疫功能。本课题组在过去2年内对猪传染性胃肠炎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加强对猪瘟、猪圆环病毒(PCV)和猪伪狂犬(PRV)的免疫具有重要意义。提高能繁母猪免疫功能,提高泌乳母猪乳汁营养,提高新生仔猪抗体水平,是降低发病的有效途径。能繁母猪初乳中营养成分丰富,抗体含量较高,对仔猪生长、抗病、防病等具有重要作用,故应保证每头仔猪均能获得充足的营养。对于一些体弱而得不到奶水的小猪,要采取人工辅助的方法,以助其进食。小猪出生后,可以按照出生顺序自主选择奶头,再根据体重和体质的强弱来调整,保证每个小猪都能得到均衡的营养,健康成长。
2.4.药物预防保健
为了控制猪传染性胃肠炎疫情的发展,必须在饲养过程中合理搭配饲料配方,尽可能地为猪提供最多的营养储备,以满足猪对蛋白质、微量元素和其他营养素的需求。在日常饲养中,将中草药制剂和饲料添加剂混合使用,可增强猪的自身免疫功能。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微生物制剂如氨基酸、抗菌肽等,均可有效促进细菌的生长,降低疾病发生率。中药制剂如鱼腥草、大青叶、黄芪多糖等,与多西环素、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和氟苯尼考联合使用,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5.生物疫苗预防
免疫抑制指的是一种或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导致生猪体内免疫系统受损,从而引起免疫应答机制紊乱而发生的一种疾病。患病猪群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对病原体的抵抗力降低、免疫力下降,以及长时间处于亚健康状态,极易引发传染性胃肠炎疫情。引起疾病的原因主要有2种,一种是传染性的,一种是非传染性的。传染性因素主要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而非传染性因素主要有遗传、药物、营养、疫苗免疫、理化、应激等。这些因素不仅会对生猪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还会降低养殖效益,影响养猪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是青霉素、氟苯尼考、多西环素等抗生素的滥用,如果长期过量使用,会破坏生猪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系统延迟甚至丧失。疫苗免疫是防治猪流行性腹泻病的重要措施。通过合理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可以有效地防止猪流行性腹泻。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猪传染性胃肠炎属于Ⅱ类传染病,主要感染哺乳期仔猪,致死率高。其潜伏期短,传播迅速。猪发病后,若不能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病毒将很快蔓延,给养殖户带来难以弥补的经济损失。按照传染病防治三大要素,即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增强易感人群的抵抗力,这三个方面是防治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基本思路。养殖户要做好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控工作,要想降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率,提高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做到预防和治疗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董启武,田娅.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断与防治[J].今日畜牧兽医,2024,40(02):74-76.
[2]刘昊鹏.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2024,(01):70.
[3]金书敏.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断及防控措施[J].河北农业,2023,(12):91-92.
[4]洪灵康.猪传染性胃肠炎病的防控[J].浙江畜牧兽医,2023,48(06):47.
[5]李玉龙,吴非.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鉴别与防治策略[J].畜牧业环境,2023,(22):54-55.